大明第二和尚:精道家阴阳,助朱棣夺江山,却不眷功名利禄
姚广孝出生于中医世家。正值元朝末年,世道纷乱,学医、行医就成了当时知识分子报国出仕的最好归宿。所以,姚广孝的父亲打算把他培养成医生。然而,姚广孝看到家乡的和尚知识渊博、衣食无忧,那些朝廷的官吏权势很大。对这些人极为羡慕。
于是他对父亲说:“我读书后并不愿意做医生,我的目标是去朝廷里做官。如果做不了官,那么,我情愿去当和尚。”由此受到父亲责骂,一气之下,姚广孝跑到寺庙,落发为僧,法号道衍。那年,他十四岁。

编辑
姚广孝聪明好学,精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不久,他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成为朋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学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久而久之,姚广孝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姚广孝始终未曾放弃追求功利、成就大业的抱负。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命选有道高僧供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当时任僧录司左善世(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宗泐是姚广孝的老朋友,才姚广孝的才学极为钦佩,又知道他心志高远,于是推荐他侍奉燕王。
一日,朱棣正在为是否夺取皇位而焦灼之际,看着窗外的寒冬景致,突然随口说了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一旁观望的姚广孝顿时感到进谏的机会来了,马上附和了下句:“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对联进言的事例。随后,在姚广孝的劝说和分析之后,朱棣终于下决心夺取侄子的江山。姚广孝由此也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

编辑
在随后的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屡建奇功,不仅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又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史谢贵,扫清障碍。更重要的是,他辅助燕王世子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并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正因为姚广孝有力地保障了朱棣大后方的安全,终使朱棣夺得皇位。
晚年,姚广孝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朱棣让他蓄发还俗,他不肯;赐给他宅第及两名宫女,他也不接受。姚广孝每次上朝时换上官服,离开朝廷便又换上僧衣,住在庙里。他一生不置产业,皇帝所赐的财物都送给了乡亲和族人。但他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仍在朝中辅导太子、太孙的课业,并参与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门诋毁程朱,人称“黑衣宰相“。

编辑
姚广孝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特色的人物。他虽为佛家弟子,却精于道家的阴阳数术之学,辅助朱棣夺取江山,不眷功名利禄。虽手不执刃,燕、南两军数十万人的生死却系于他一人之手。
朱棣一生蔑视文人,却尊称姚广孝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在旧史,小说中均将其称为图逆篡位的谋士;从历史上看,只有朱棣及其谋臣们才把大明王朝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因此,对于这位僧人宰相,我们也应当给予合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