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都大地震导致汉水变化,诸葛亮北伐困难?

2023-09-12 11:33 作者:神女紫  | 我要投稿

所谓汉代武都大地震引起嘉陵江袭夺汉水水道,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已有多名学者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和实地调查等方式,证明这个结论不成立。


嘉陵夺江说」声称公元前186年武都的一场地震,导致原汉水的上游西汉水改道入嘉陵江,故称「嘉陵夺江」。而高赞回答宣称这个改道导致了从汉中向关中运粮困难,从而刘备比不过刘邦。

——这俩事都是胡扯淡。

「嘉陵夺江」这个事情不见于史料记载,而是来自2010年的一篇论文,题为《汉初武都大地震与汉水上游水系的变迁》。但此文质量实在是不行,作者对文献、地理、学术史都缺乏基本的了解,行文充满臆测和空想,所谓「嘉陵夺江说」实不足为据。

文章的论证逻辑非常简单:首先在地质学上西汉水有被嘉陵江袭夺的可能;其次,战国时期的《禹贡》说汉水的源头是嶓冢山,而东汉初的《汉书·地理志》说嶓冢山是西汉水的源头,并不是汉水的源头。

所以作者认为在这两篇作品的中间一段时间里,也就是战国和东汉初之间,发生了汉水源头改变的事。又联系史料记载,武都在西汉曾发生过大地震,于是宣称正是这场地震导致了「嘉陵夺江」。

但其实只要稍微对《禹贡》或者学术史有一点了解,就不会给出这么拍脑袋的结论。我们来看看文章的论证:

嶓冢山

文章论证的一个基础出发点是《禹贡》的嶓冢山和《汉书·地理志》的嶓冢山是一座山,在天水西南,是西汉水的发源地。但这根本就是错的。文章称:

先秦秦汉时期的“嶓冢(山)”,即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西汉水的发源地一带,学术界没有异议。

《禹贡》作者把嶓冢山定在梁州,也就是今川渝一带。而天水西南的嶓冢山是《汉书·地理志》的嶓冢山,在九州中属雍州,不在梁州,所以这俩嶓冢山就不是一个地方——作者立论的根据就是错的

也正因为《禹贡》和《汉书·地理志》所记的嶓冢山不同,学界对嶓冢山到底在哪争论了两千年之久,不知作者所谓的「学术界没有异议」是哪个位面学术界

其实这种江源河源的记载不一样的现象很正常,因为不同时代对地理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长江的上源是岷江,说明人们当时对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缺乏了解的。就说黄河的源头吧,人们也不是一直能搞得清楚,比如乾隆就钦定黄河是发源自塔里木河的(找 @宁南左侯借个图):

大别山

文章这种硬伤不止一处,只要顺着文章继续读,就可以不断发现,比如文章继而说:

“漾(水)”是今嘉陵江上游重要支流青泥河的名称,“沧浪之水”为“汉水”在今湖北省襄阳附近河段的别名,“大别”即今大别山。所谓“皤冢导漾,东流为汉”的意思是说,大禹从嶓冢山疏导漾水东注汉水。可见,《禹贡》作者明确是以今嘉陵江上游青泥河作为汉水上源的。

文章直接宣称漾水就是青泥河,这当然也不是定论,只是利于作者推论的一个说法而已。继而说《禹贡》的「大别」是今天的大别山,这更是对古地理缺乏了解,想当然的说法

古时候的「大别」到底在哪,是一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禹贡》的大别在汉水下游,《左传·定公四年》:「乃濟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说明大别在汉水东,而《汉书·地理志》说在霍邱西南,不经过汉水,这几个记载也是不完全一致的。《禹贡》的大别也只能推测是湖北麻城、黄陂一带的山,不能精确定位。

作者由这几个似是而非的证据,竟直接推理出「《禹贡》作者明确是以今嘉陵江上游青泥河作为汉水上源的」,中间隔着一堆逻辑缺环。恐怕作者对《禹贡》并不熟悉,是拿着一本现代的翻译本来写的论文。

文章这种拿着争议地名当既定结论用的现象,后面还有不少,就不多列举了。


原文作者:成汤咸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7345237/answer/2771428270

武都大地震导致汉水变化,诸葛亮北伐困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