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次鸦片战争胜负缘由

2022-05-08 14:03 作者:元帅哲哥  | 我要投稿

第一次鸦片战争,败得有多惨,可从一个数据得知,这就是伤亡比600:1。

这夸张伤亡比,落在每场战斗也有数据可寻。

第一次厦门战役,清军阵亡9人,伤16人,英军0伤亡。

定海战役,清军阵亡16人,受伤13人,英军0伤亡。

大角沙角战役,清军阵亡283人别,受伤462人,英军受伤38人。

虎门战役,清军阵亡250人,受伤100多人,总兵关天培英勇战死,英军受伤5人。

广州内河战役,清军阵亡446人,英军8人受伤。

后续的诸如镇海之战、浙东反攻战、镇江战役伤亡比大体相当。

按照战后统计,整个鸦片战争中,清军伤亡合计22790人,英军伤亡人数为523人(阵亡69人),伤亡比达到夸张的44:1。

这真就是两个天差地别的军队之间的较量吗?其实并非如此!

一:武器对比,清军不处绝对下风,有的还占上风。

世人认知鸦片战争都会想,这是一场降维打击,英国的军事装备,强过清军很多很多。这话貌似有理,却很是偏颇。

当时的清朝确实因为闭关锁国,落后世界潮流,但军事装备这一块,落后的并不多。


首先,我们看大炮。

鸦片战争时,中英两国都是用的前膛炮,借助本土作战的优势清军的火炮数量远超英军。两者在技术水平上其实差别不大,差距主要在制造工艺上。

彼时已然开启工业革命的英国,冶炼水平超过清朝很多,能生产更优质的钢铁,铸造的大炮当然更优良,反而是清军火炮,因为铸造水平问题,炸膛率非常高,密闭性也很差,因为密闭性差容易炸膛,于是只能减少火药数量,以求安全。

最后弄的火炮威力小,射程上也比不过英军火炮,精度上也差一大截。

对比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可知,英军火炮确实超过清军,但质量不足数量补,英军占据优势,可并不占据绝对优势。

火炮对比


其次:我们看火枪。

按照装备技术水平看,当时英军的主流火枪都是前装燧发火枪,这种枪的最大射程是300码左右,大概是270米,有效杀伤距离是80码左右大概是72米左右。

曾经有个英国陆军上校说这把枪时说: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135米)外,被击中并打伤的话,他的运气非常差,如果在200码外被击中,那几率跟射击月亮一样。

除了射击距离和命中率不咋地之外,这前膛燧发火枪发射步奏也非常繁琐。

按照1834年英军自己的训练手册记载,最熟练的士兵,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射速也不过3发/分钟,这就是英军火枪的极限速度了。

英军火枪发射步奏

看完英军火枪,我们再看看清军的。


当时清军火器装备率是70%,早已是一只冷热兵器配合的军队,火枪主要有两种,鸟铳和抬枪,技术上属于火绳枪范畴。

鸟铳的射程说法不同,有说100米的,有说150米的。无论100米还是150米,跟英军火枪射程差别都不大,差别主要在射速上。火铳的射速1发/分钟居多。

至于抬枪,射程就远多了,可以打到300米远威力巨大,但行动非常缓慢,射速也很慢。

火枪对比上,英军射速占优,但射程和威力对比上,优势并不明显。

两军交战


最后:清军还有弓弩优势。


相较于不成熟的火枪技术,其实那个时代的弓弩射程并不低。古代弓弩的射程可达300米远,宋代车弩更是有在千米之外击杀辽国大将的战绩。由此可见,弓弩在那个时代并不过时!

这也是那个年代不少英国人都说要恢复传统长弓手的关键,更靠谱。

清朝时代的弩弓技术,按雍正帝的说法是,历朝历代最强。

一个训练有素的弓箭手,可以准确射中130米距离外的敌人。而且弓弩的射击速度也比火枪快,可以达到每分钟3到4次,操作也简单,唯一的区别是,对于弓箭手要求比较高。

按这个数据对比可知,鸦片战争中清军如果弓箭手给力,估计都能给英军造成不小的杀伤。


那么为何鸦片战争还会打得如此狼狈?答案另有原因!


二:战术对比,清军太差劲了。

当时英军用的战术是历史著名的“排队枪毙”战术。是一种看上去非常死板,但是非常有效的步兵战术。

这战术不是英军独创,当年明朝军队用火枪的时候,都是用的这种战术,乾隆时期进攻准噶尔的时候,用的也是这种战术。这个战术,就是为了配合当时火枪技术水平而设置的。在特定射击速度,射击精度下,高效的排队枪毙战术,成了最优战术。

那么用的战术都一样,清军咋那么不能打咧?答案是战术虽一样,但战术思想不同。

鸦片战争时候清军的排队枪毙战术,战术思想还停留在明代水平,大致跟欧洲西班牙方阵时代战术水平相当,而英军的排队枪毙战术,除了排队这个定义差不多之外,还参杂了线式战术和各种战术阵型的配合。

清军的排队战术

这种战术阵型多有近代步兵战术的影子在内,英军的轮枪齐射还有战术多变的兵种配合,都是清军没有的。当时的清军,战术思想上,一直将火枪兵当辅助兵种,要长矛兵配合作战才行,战术思想停滞在冷兵器时代,火枪在清军眼中仅仅是远程火力而已,不是单一兵种。

于是,英军和清军交战的时候,战争场景往往是这样的:

当清军还在弄排枪射击的时候,英军往往会来一次轮枪齐射,一口气用密集火力,直接干翻了清军的排枪阵。一看排枪阵出了问题,清军只能派遣骑兵从侧翼进攻,骑兵出动之后,英军又会立马改阵型,设置针对性战术,弄的清军骑兵一点脾气没有。战术思想上的灵活多变,让英军在装备不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能完成战争碾压。

除了这点之外,还有一个因素特别致命。

三:组织度对比,清军战斗意志很薄弱。

装备上的差距不算大,战术上虽然有差距,但也不是致命问题。

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最致命的问题是战斗意志薄弱,这薄弱在很多战斗中都有体现。

比如虎门战役的时候,清军仰赖坚固的炮台优势,在跟英军交战的时候,并不处于下风。英军一看,火炮对轰貌似占不到便宜,就改换战术,直接派步兵上岸交战。英军陆军一上岸,面对清军排枪射击沉稳反击,用一轮轮枪齐射就打垮了清军抵抗意志。慌乱的清军,随后就被冲锋的英军用肉搏战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离。清军一逃,虎门战役就落下了帷幕,不敢肉搏成了清军最大的弱点。这才是清军战斗力拉胯根源,即没牺牲精神,又没勇气,更别提保家卫国了。

英军战舰

那么清军为何会如此拉胯?看看一个电影中的演绎就懂了。80年代末有一部叫作大清炮队的电影,讲述了清军的状况。

刘晓庆饰演的女主,为了混口饭吃就女扮男装到大沽炮台去当兵。跟她一起去炮台当兵的人,大多存的同样的心思,指望靠微薄的军饷糊口混日子而已,从来没想过打仗。好巧不巧的是,她刚去当兵,敌人就来了,最后的场景就可想而知了。

那个时候的清朝军队,兵制是糜烂的,武备是废弛的,士气是低落的,士兵是混吃等死的,将官是无能腐败的。

清军的战斗力差劲,从不是简单的武器问题,而是腐化、无能、低效、麻木引发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胜负缘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