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色基因传承|赓续红色血脉”

2023-07-29 22:13 作者:卢伟牛皮  | 我要投稿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富阳故居

郁达夫故居,在富阳市区郁达夫公园内、低矮围墙,一方庭院,郁达夫故居客堂,迎面就是斯人的一幅画像清瘦、儒雅,萧然独立。在陈列窗里,两张先后由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书,成为人们今日追思郁达夫抗战事迹一个最近的起点。楼房的客堂里陈列着郁氏故交互赠的字画,其中有鲁迅先生《自嘲》七律诗轴。

富阳故居


杭州故居

郁达夫故居建于30年代,属中式花园别墅,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叫“风雨茅庐”,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故居由当时学人马君武题为“风雨茅庐”,由郁达夫自己设计。

 

杭州故居


农民英雄“三毛一虎”

在拱墅区祥符街道总管堂社区的浙窑公园内,有一个偌大的石像,四个壮士手持刀、枪,表情里满是坚毅和不屈。这便是“三毛一虎”烈士纪念像。

 

“三毛一虎”烈士纪念像

“三毛一虎”全名分别是唐阿毛、袁金毛、费善宝(小名阿毛)、沈老虎。他们的事迹要拉回到93年前,1930年的5月份。5月,春暖花开,却民不聊生。由于连续两年遭遇自然灾害,浙西地区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农户们只能吃着树皮草根,几乎每天都有被活活饿死的人。当时,中共浙北行动委员会为配合以诸暨为中心的浙西总暴动,决定在杭州城区举行总同盟罢工,同时,在杭州郊区组织农民暴动。会上,担任中国共产党杭县塘畈村支部书记的沈老虎提出“惩罚地主,开仓分粮,解决农民青黄不接”的口号,得到大家一致赞同。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沈老虎、唐阿毛、袁金毛、费阿毛等聚集在土地庙后的树林中密谋。大家最终决定,兵分四路,把整个西镇地区的40多个村的农民全部组织起来,发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运动。同时,把西镇地区内的13个大地主,作为这次暴动的目标,和他们彻底清算一下。

义桥塘上英勇就义

5月19日晚,沈老虎率领600多人的暴动队伍,手持猎枪、马刀、锄头、木棍起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住在新佛寺的地主武装保卫团,保卫团的人弃械而逃。暴动队乘胜包围了其他几个地主的住宅,沈老虎率众打开地主的粮仓,全部分给贫苦农民,当场烧毁文契、账册和13间房屋。与此同时,唐阿毛、袁金毛、费阿毛也都奋勇当先,带领农民,浩浩荡荡地包围地主宅院,破仓分粮,赈济穷人。在农民暴动开始后,国民党浙江省当局大怒。杭州当局更是惊怒交加。之后,杭城戒严。接着,当局又派出武装军警,到西镇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暴动群众,悬赏捉拿暴动的领导人,凡捉住者赏大洋500,报信者赏大洋50,先后抓捕了82人。沈老虎、唐阿毛、袁金毛、费阿毛,4个领头人不幸被捕,并被转到了小车桥的浙江陆军监狱。在监狱里,他们受尽酷刑,依然坚贞不屈。

当年10月16日,反动当局为了震慑群众,将他们四人枪杀在义桥塘上。他们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同声高喊 “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沈佩兰(1903—1954),女,萧山云石沈村人。她9岁读书,聪慧好学。18岁嫁至朱村桥乡塘坞村。塘坞村地处偏僻,村里文盲居多。沈佩兰在家开设私塾,免费招收贫苦孩子20余人入学。后至孝丰为家塾教师。1934年,塘坞村建立小学,她又回村任教。1940年2月,日本侵略军进犯浙赣铁路沿线,国民党192师119团扼守朱村桥猫头山和云石郎岭等地。是月17日,与日军交战,日军退守塘坞,设指挥部于沈家中。119团随即包围塘坞,双方相持。此时,沈佩兰见119团因敌情不明受阻,即乔装出封锁线,向119团报告日军指挥部地点和火力点。于是119团由沈带路,迅速发起进攻,毙敌200余人,她的住宅也被炮火所毁。日军前锋得悉后续部队被歼,当即缩回萧山。解放后,沈佩兰返塘坞小学主持教务。1954年病逝。

我是老师,要为人师表;我更是一名炎黄子孙,国难当头,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小家。”说这句话的正是今天的主角,巾帼英雄沈佩兰。沈佩兰出生在戴村镇沈村村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沈芝贤是清光绪年间秀才,为沈村小学创始人之一。母亲吴美玉为人正直,怜穷好施。受到父母的影响,她学习刻苦,就读私塾时成绩名列前茅。

如今的戴村镇沈村村,修缮了沈佩兰故居,建成为沈佩兰故居纪念馆。进入故居内,一块“国而忘家”的牌匾立马映入眼帘。毁家纾难、国而忘家,这是沈佩兰一生的写照。

为了大家,她选择牺牲小家

1940年2月17日,日军窜犯浦阳江西岸,中国军队一九二师在郎岭山头进行狙击,日军被迫退守塘坞村。退入塘坞村的日军,立即占据了吴氏宗祠和吴家高屋。吴家正是沈佩兰的夫家,躲避在家里神堂的沈佩兰见我军因敌情不明而受阻,随即潜出家门,冒险冲出封锁线,奔赴沈村一一九团团部,指明日军指挥地点并报告日军火力点。不久后,中国军队负责人告知沈佩兰,吴家高大的墙门,已然成了日军的保护屏障,要成功突袭不得不炸毁吴家墙门。

沈佩兰的夫家三代经商,祖宅有20余间,一旦炸毁,损失不言而喻,而且一家人还会流离失所。作为吴家儿媳的沈佩兰有过一丝犹豫,但她还是很快做出了毁家纾难的决定。因为她深知,没有国就没有家。在中国军队的帮助下,沈佩兰的家人被带离吴家祖宅,安置在了安全地带。

第二天,中国军队按照既定方案,用迫击炮猛轰吴家,全歼日军一个辎重中队200多人,毙敌战马百余匹,缴获战马30余匹,各种弹药300余箱及数百担军用物资。塘坞之战是日军侵萧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仗。

在她自己撰写的刊登于《决胜周刊》上的毁家纾难经过一文中,就提到“在佩个人二十余间之房屋,连同室内财物,至少二万金之损失,果全化灰烬。然亦幸此一火,歼灭之功始奏……而浦阳江战局之赖以稳定,关系不可谓不大!”战斗胜利了,沈佩兰的家也毁了,在小家与大家之间,沈佩兰一家做了大义的决定。

这就是抗战期间的塘坞之战和沈佩兰的抗日壮举。为表彰沈佩兰的爱国义举,有关部门向她颁发了“国而忘家”四字匾额,浙江省赈济会拨出奖恤金600元。这块四字匾额如今就挂在沈佩兰故居的中堂上,供后人瞻仰学习沈佩兰的爱国奉献精神。

在沈佩兰故居纪念馆内,有众多当年政府褒奖沈佩兰的档案,各大报纸也争相报道她的壮举。《东南日报》对其的报道中就这样称赞:如此巾帼弱女,不畏艰险,实属难能可贵,求之须眉,亦非易得。

一生都未停下抗日救亡的脚步

1940年3月,无家可归的沈佩兰一家19口人举家迁往金华,靠着摆摊勉强度日。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位可敬的女性依然没有停下抗日救亡的脚步。1941年,她在金华的浙江儿童教养团工作,其间她曾两次到萧山收容难童。新中国成立后,她回乡主持塘坞小学教务活动,并协助农会开展工作。沈佩兰的小女儿吴幼蝉这样回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妈妈当民办老师,小学教师,一定要让没文化的人都能接受知识却不收取费用……晚上教夜校,白天教日校,没有一点空闲。我的父母都是尽心报国的人,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去帮忙。”

直至1954年突发疾病逝世前,沈佩兰都依然坚持善举,她用一生诠释了国而忘家的意义。

 

《东南日报》报道沈佩兰毁家纾难的壮举


国民政府向沈佩兰颁发“国尔忘家”匾额


“红色基因传承|赓续红色血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