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懂 | 88.实践与实践的形式
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其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物质生产实践及其意义,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第一次揭示了实践的本质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之后,毛泽东的《实践论》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继承并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客观过程,是主客体之间地相互作用。 实践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形式。例如,工人、农民的生产实践,改变了自然养的面貌,解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问题,使生产力不断发展,毛泽东曾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民群众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造了社会;人民群众和广大科技人员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的实践活动,除了上述三项以外,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商业、财贸、服务性行业的工作,各种政党、群众团体的组织活动,演员的艺术活动,作家的创作活动等等。所有这些人类的活动,也都是社会实践的各种形式。 那为什么这些活动也都是社会实践呢? 首先,这些活动,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实际生活的一个方面,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的活动。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使这种活动看上去似乎是个体的,但却不是孤立的,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实际生活是十分复杂的,要进行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还需要进行许多组织工作和辅助性的活动。如组织领导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后勤服务工作等,缺少了这些工作,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就不能正常进行。这些活动,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从广义来说,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活动,都是人们为了改造客观世界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其次,这些活动,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和纯粹主观的思维活动不同,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思维活动的形式里,那么确实不能算是实践。但是,如果这些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作用于外界环境,那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创作实践、舞台艺术实践等,就属于这一类。它可以起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作用,同样也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再次,这些活动,也是人们取得认识的来源之一。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人们主要投身于三大革命实践,来获得改造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此外,参加这些活动,也能获得改造客观世界的部分认识。比如,要取得教学经验、创作经验、管理经验,就必须亲身参加教学活动、创作活动、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