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伦理行动主义(1-3-4-1):乡村教师的“真善美”“耕耘内在心灵”

伦理行动主义(Ethical Activism),或内在理想主义,代表人物:Rudolf Eucken。
小初高教师的“真善美”、“内在心灵的理想园地”等吊东西,无数语文作文的浓汤宝;Rudolf Eucken与柏格森是同一类蛇皮,他写的《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垃圾。1-3-4-1是乡村教师([精神/文化]贫穷地区与现代化不够的地区的小知识分子)自我安慰/自我标榜,与固步自封的必备毒/迷药。
场域论(1):世界(world)/存有
本体论(3):Being(普遍、大、广、超越的高的存有)vs beings(狭隘、小、偏、沉沦的、低的存有的要素),由体验/Inner life(内在生命)调和;这些不入流的哲学家就喜欢用Life这种中心化的词,因为啥都能往里装
认识论(4):折衷主义;实际上内在生活不是内在生活,而是内在表演,归根结底它是不严肃的,是嘲弄你的;无条件/免费(没有创伤、爱欲经济学上支付的成本)涌出来的鲜活的内在心灵“世界”一定是虚伪的、肤浅的,它是被符号系统结构好的,如戴个丝巾跑到野外看到山花烂漫就觉得“噢,好美啊”、穿得很英勇从高处跳下来搞个降落伞看到下面万物森然又鸟飞过等等,这些都是小资产阶级自恋、肤浅的自我感动(其爱欲经济学出来时是裹着一层膜的)。
目的论(1):内在理想,“真善美”,心灵理想状态;认为以这种心灵理想状态去教书育人教出来的就是好心灵,以这种心灵理性状态去搞文学艺术写出来的就是好作品(自恋、40-50岁的老文青);“真善美”实际是个前现代幻想,其“真”因为它是个真的幻想,这种老文青把现代性的对立庸俗理解为二元对立,面对它束手无策,幻想退回前现代、田园风光等;其“善”因为他们无机会作恶,现代社会动员机器对他们的征召是很有限的;其“美”因为经常与前现代的田园风光结合在一起。
这群鸟人把这东西当成一种政治正确,他们掌握了90年代到15年之间所有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栖居在树上那种作文是对这种体系的一种另类的反动,但那个玩意更垃圾)。
所有1-3-4下面的分支的核心症结都是其认识论维度,其认识论维度实际是没有(没有反思,甚至拒绝一阶思维),这种情况下,他很容易被某种审美要素抓住,审美维度的符号学机制非常能用一些幻象化的机制攫取其力比多。用克尔凯郭尔的话说,1-3-4-1是一种审美阶段,“真善美”三元组追求的是一种秩序之美、温和之美(不刺痛主体性的维度,不产生反思)、和谐之美,所以这些人不是实际住在田园的人(因为田园之人知道所谓田园风光背后是有危险与恐怖的),只有在一个前现代体系中又脱离具体生产/生存挑战的人会把所谓田园风光审美化(这东西能让他忘记自己在大学话语、意识形态征召体系中没有底蕴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