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读完全部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一日一题】一月十四日
一月十四日:为什么《周易》闻名于世而大多数读者只能望而却步? 《周易》本身只是一种占筮之术的记载,它之所以被视为能够应验通灵,是因为它模拟了宇宙,把宇宙的基本构成缩影为奇偶两类数字,又进一步抽象为两种对立又互补的符号,尽管在它的思路和操作中有非常值得研究的、丰富的古代思想,但它仍然属于占卜操作性技术,在《左传》中所引的卦、爻辞, 以及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易》,在一般知识与技术方面极有生命力,并一直绵延于古代中国。但是,从大体上可以认定为战国中期的《易传》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当它潜在的哲理被发现并被人用阐述哲理的话语表述出来的时候,它就由一部普通的占卜的书一跃而成为精英的思想和经典的文本。在《周易》变为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后,几千年的传播和接受的历史主要分为两个极为不同的方向向前发展。一种就是在社会上层被不断阐释、不断地赋予新义的历史,它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之一,离一般知识越来越远。另一种就是在普通人民大众中传播,它依然保持其最初的社会功能,比如占卜、预测未来等等,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如人的生老病死,息息相关。因此,《周易》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它的思想价值是相当高的。 另一方面,由于它所产生的时代久远,又是一种用相对抽象的文字表达的抽象的思想,难以被普通人看懂。而现在有关《周易》的书籍又大多数是古代的精英文化的产物,他们在解释它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思想体验与理解,使得《周易》变得更为复杂。《周易》的传播要普及化,在理解它所蕴藏的思想的同时,要避免用精英的理解来看待它,不管是将它神圣化,还是将它简单化,都从某种程度上湮没了它的本意。 每日诗歌拓展: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解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诗人一开始就从送别写起,开门见山地写出两人在江边话别的氛围。颔联说朋友像鸟儿一样展翅高飞,不知将要去向何处,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站在原地,面对着沉寂的青山。颈联继续写两人分手后的情景,交代了友人南游的目的地正是五湖,即太湖一带。尾联中,诗人又从写对方转为写自己,惜别之意极为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