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乡土器物】
统计一下前八十回出现的一些乡土器物,如果出现遗漏,还请大家及时指出

1.打箩柜(6回)
【原文摘录】——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个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得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一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周瑞家的与平儿忙起身,命刘姥姥“只管等着,是时候我们来请你。”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
打箩柜:磨坊间筛面粉的木柜,是用榆木、榉木制的。柜上放箩,用脚踏动或用手来回推动。把麦谷磨成粉末后,放到箩里筛分,分离出面粉和碎屑,筛面时箩有节奏地碰响打箩柜,发出“咯当!咯当!”的筛面声。

2.帘栊(7回)
【原文摘录】——周瑞家的还欲说话时,忽听王夫人问:“谁在里头?”周瑞家的忙出去答应了,趁便回了刘姥姥之事。略待半刻,见王夫人无语,方欲退出,薛姨妈忽又笑道:“你且站住,我有一宗东西,你带了去罢。”说着便叫香菱。帘栊响处,方才和金钏玩的那个小女孩子进来了,问:“奶奶叫我作什么?”薛姨妈道:“把那匣子里的花儿拿来。”香菱答应了,向那边捧了个小锦匣来。
帘栊:栊,帘子上的木板条。在门帘的上中下部各加一木板条,使帘子垂直,称“帘栊”。它使帘子更贴近门框,严实缝合。夏季的竹帘通风又挡住蚊虫进入;冬季皮革棉布帘,不透风又保温。掀、放帘时,帘栊每每碰响门框。

3.锹、镢、锄、犁(15回)
【原文摘录】——凤姐进入茅堂,因命宝玉等先出去顽顽。宝玉等会意,因同秦钟出来,带着小厮们各处游顽。凡庄农动用之物,皆不曾见过。宝玉一见了锹、镢、锄、犁等物,皆以为奇,不知何项所使,其名为何。小厮在旁一一的告诉了名色,说明原委。宝玉听了,因点头叹道:“怪道古人诗上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正为此也。”
以上皆为农家用具:
锹,一种圆头的铲,用于挖土或挖其他东西。
镢,镐头,刨土种田用;
锄,铲地除草用;
犁,种田、耕田用,用马、牛拉,人力扶着。满族犁杖较笨重,汉族犁杖较轻巧,犁头尖而薄,点种的葫芦梆在犁杖的扶手上。

4.纺车儿(15回)
【原文摘录】——宝玉见到炕上有一个纺车儿,越发以为稀奇。小厮们又说:“是纺线织布的。”宝玉便上炕摇转。只见一个村妆丫头,约有十七八岁,走来说道:“别弄坏了!”众小厮忙上来吆喝。宝玉也住了手,说道:“我因没有见过,所以试一试玩儿。”那丫头道:“你不会转,等我转给你瞧。”秦钟暗拉宝玉道:“此卿大有意趣。”宝玉推他道:“再胡说,我就打了!”说着,只见那丫头纺起线来,果然好看。忽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丢了纺车,一径去了。宝玉怅然无趣。只见凤姐打发人来,叫他两个进去。
纺车是一种纺线机具, 由底座、转架、摇柄组成。用手转动摇把,纺车轻轻转动,将棉花纺成棉线,这个纺织操作过程就是纺绩。
纺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由陶质、石质制成,一个圆盘、中间有孔,孔里插一根木杆,把捻好的线缠在专杆上,然后垂下,一手提杆,一手提盘,向左或向右转动,可以使纺线加长。这种纺线工具叫纺专。后来经过改进,在西汉时期出现了单锭纺车;清代纺车为木架结构形式,一手摇把、一手抽线,纺车吱吱扭扭地转,棉花纺成线。

5.桔槔、辘轳(17回)
【原文摘录】——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
桔槔:又称吊杆,汲水工具。在河塘旁、井旁的树上或支架上,用绳拴挂一杠杆,一端坠大石等重物,一端吊挂水桶,利用杠杆原理,一起一落,一搭一转,上下汲水。这绝对是“低碳环保”汲水工具。

辘轳:也是乡村取水用的工具。北方乡间的土井,井口砖石砌筑,上面铺垫木板,留有直径约2尺的井口:南方砖井,井口多用石凿井围。是在井口上搭一支架,上装可摇转的粗轴,.上面装一个带曲柄的圆柱形滚筒,滚筒上缠绕井绳,绳下端拴挂一水桶或由柳条编织的柳罐斗子。人们用双手摇转曲柄,驱使滚简转动,使水桶上下起落,便把那盛满水的木桶或柳罐斗子,从井下提取水来,供人畜饮用。

6.酒幌(17回)
【原文摘录】——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为妙。”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好,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做一个来。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不必华丽,用竹竿挑在树梢头。”
酒幌在古时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幌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幌,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有的店家还在酒幌上注有经营方式或售卖数量等内容,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

7.摇车儿(24回)
【原文摘录】——原来这贾芸最伶俐乖觉,听宝玉说他像自己的儿子,便笑道:“俗话说得好, ‘摇车儿里的爷, 拄拐棍儿的孙子’。虽然年纪大,‘山高遮不住太阳’ 。”
摇车是小孩专用的睡车,吊在屋梁上的一种摇篮。东北土语“悠车子”,其形制:轻质柴木鞋垫式的薄板底,四周用薄板围成长椭圆形船状挡护围框,涂漆红色,并在围框上画有“麒麟送子”、“喜庆有余(鱼)”等图饰。整个车子的规格:大约90厘米(长) X40厘米(宽) X30厘米(高)。用四根绳索把“摇车”吊挂在房梁上,婴孩放在里面,前后摇动荡悠,便会自然地睡着了。

8.大板(33回)
【原文摘录】——(贾政)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不敢违拗, 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几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盖了三四十下。
大板:旧时惩罚打人的板子, 桃木、榆木、榉木等制的,手握长柄的一端成园棍状,另一.端打人的呈扁平状,“ 上扁下园”,板子约四指宽。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写道:“袭人看时, 只见宝玉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起来,”表明打人的木板足有四指多宽,这种板子也称园棍板。
大板,这件木器作为《红楼梦》中小说故事的道具,在书中出现过四次:
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有一个仆人迟到来晚了,被凤姐罚打二十大板;
第二十四回贾瑞调戏凤姐,夜不归宿,被爷爷按倒在地,暴打三四十大板;
第三十三回因宝玉在外与戏子蒋玉菡相好,在家调逗丫鬟金钏儿,被贾政“盖了三四十大板,”书中用“盖”,不是用“打”,“盖”是用整个身体、全身力气往死里打。
第七十三回贾母查出聚众赌博者20多人,为首的每人罚打四十大板、次者罚打二十大板;

9.马棚(39、65回)
【原文摘录】——贾府马棚失火,贾母询问,丫鬟回答说:“南院子马棚里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经救下了。
【原文摘录】——隆儿才坐下,端起杯来,忽听马棚内闹将起来。原来二马同槽,不能相容,互相蹶踢起来。
马棚又称马圈、马厩,饲养骡马牲畜的场所,有的在屋内,有的在室外。四周用木桩围栏成棚圈,前侧摆放木制的马槽,里面放饲料青草、黑豆、豆饼等,供骡马食用。棚圈里的牲口要用笼头绳拴在马槽上方一横圆木的拴马杆上,进行圈养、栖息。
贾府大院外东南角处是“棚户区”,这里有轿房、马棚等,相当于现今的停车场。

10.叉耙子(40回)
【原文摘录】——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一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耙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叉耙子:榉木或榆木制的叉状耙子。农民铲叉稻草、柴草、装车、打场时用。

11.笼子(41回)
【原文摘录】——刘姥姥一一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众人不解,因问:“什么雀儿变俊了,会说话?”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的黑老鸹子,又长出凤头儿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
笼子:雀笼,是一种养鸟的物具。《红楼梦》中的鸟笼,既是古代工艺技术的结晶,更是文化修养的体现。清代文人把“笼养(鸟)”与“工诗”一样,视为雅好。
鸟笼的形状:金钟形、拱桥形、正方形、长方形、帽简形、花担形、落地形、悬吊形等。其中笼钩有如意钩、葫芦钩、龙拐钩、凤嘴钩、虎爪钩、豹尾钩、象鼻钩、牛角钩、羚羊钩、寿字钩、万字钩、月牙钩、连环钩、风菱钩等。第六十回芳官喂雀的雀笼,是中间鼓、上下小的绣墩型的,笼钩是秤钩式的。
鸟笼的构造:笼架、笼顶、笼栅、笼门、笼腿、笼丝、笼钩、站圈、站杠、食罐、澡盆等,鸟笼部件较多,需一百多道工序才能组合成笼。鸟笼的每个细部皆取形于古时器物,如玉琮、铜鼎等,使人沁润于典雅的中华艺术氛围之中。
鸟笼的材料:水磨黄竹、紫檀、黄花梨、酸枝木、黄杨等,还有象牙、黄金、白银、玛瑙、翡翠、珍珠等。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道:贾府“廊上金架子,上站着鹦哥儿。”这鸟笼的笼架是金质材质。
鸟笼的品种:画眉鸟笼有老红木雕松鼠葡萄笼、竹制雕香草龙笼;绣眼雀笼有全回文寿字板顶笼、象牙六角百宝绣眼笼、老红木高脚绣眼洗澡笼、全象牙高脚绣眼洗澡笼、竹木牙雕笼等。

12.笆儿(47回)
【原文摘录】——贾母道:“他逼着你杀人,你也杀去?如今你也想想,你兄弟媳妇本来老实,又生得多病多痛,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凡百事情,我如今都自己减了。他们两个就有一些不到的去处,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该要去的,他就要来了;该添什么,他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鸳鸯再不这样,他娘儿两个,里头外头,大的小的,那里不忽略一件半件,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还是天天盘算和你们要东西去?
“丢下笆儿弄扫帚”:意思是忙得不可开交,搁下这样,又做那样。就是说事情没完没了,总是闲不下来。
笆儿:有两种说法,一说用竹片或荆条编成的盛器。一说,是乡村聚拢谷物、柴火或平整土地的农家工具。细圆长木柄,耙头耙齿若是铁的写成“金”字旁的“钯儿”,若是竹制的写成“竹”字头的“笆儿”。

13.拨浪鼓(47回)
【原文摘录】——没顿饭时工夫,只见薛蟠骑着一匹大马,远远的赶了来,张着嘴,瞪着眼,头似拨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乱瞧。及至从湘莲马前过去,只顾望远处瞧,不曾留心近处,反踩过去了。湘莲又是笑,又是恨,便也撒马随后赶来。
拨浪鼓又称波浪鼓。 鼓身、鼓柄、鼓圆槌都是木制的,两小鼓面用皮蒙,鼓直径约三寸。来回转动鼓把儿,两边系在短绳上的圆鼓槌头就敲打鼓面,发出“拨啷,拨啷”的响声。做为儿童玩具,孩童哭闹时,大人摇动拨浪鼓哄小孩子,小孩也可自己摇动拨浪鼓来玩。
清代卖糖猪儿的货郎也用拨浪鼓。卖货郎摇的拨浪鼓,在南方又称“唤姣娘”,因为货郎担子上大多卖的是女人用品:扎辫子的头绳,兜发髻的网夹,做女红用的指顶针、线板子、竹圆弓,还有梳子、抿子、小镜子、小剪子等。

14.驮水棍(53回)
【原文摘录】——贾芹道:“我家里原人口多,费用大。”贾珍冷笑道:“你又支吾我!你在家庙里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你到那里,自然是爷了,没人敢抗违你。你手里又有了钱,离着我们又远,你就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这会子花得这个形象,你还敢领东西来?领不成东西,领一顿驮水棍去才罢!等过了年,我必和你二叔说,换回你来。”贾芹红了脸,不敢答言。
驮水棍:背水负重时用来帮助支撑减轻局部压力的棍子。书中第五十三回写的驮水棍是指打人的棍子。

15.美人拳(53回)
【原文摘录】——贾母歪在榻上,与众人说笑一回,又自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又向薛姨妈、李婶笑说:“恕我老了骨头疼放肆,容我歪着相陪罢。”又命琥珀坐在榻上,拿着美人拳捶腿。
美人拳:种头部用织物或皮革包裹棉花的长木柄小锤子,用以捶腿、敲背,代替拳头,故称“美人拳”。

16.笤帚、撮簸、掸子(56回)
【原文摘录】——宝钗笑道:“依我说,每一位姑娘几个丫头,都是有定例的;再者,各处笤帚、撮簸、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不过这几样,都是他们包了去,不用账房去领钱,你算算,就省下多少来?”。平儿笑道:“这几宗虽小,一年通共算了,也省得下四百两银子。”
这段文字里一口气溜出的“笤帚、撮簸、掸子”三个词儿都是南京方言:
南京方言把“扫帚”(sao zhǒu)写读作“笤帚”(tiao zhou)。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
作者笔下数次把扫帚写作“笤帚”。
第十回:“说毕,又吩咐按数发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
第二十四回:“到贾琏院门前,只见几个小厮,拿着大高的笤帚在那里扫院子呢。”
在一些教科书中这样解释扫帚与笤帚的区别:“扫帚与笤帚有所不同。扫帚一般指用竹子做的那种大的,用来打扫院子及面积大的场地及马路。而笤帚一般指用高粱头扎的较小的那种,用来打扫屋子。”按照教科书的说法,第二十四回中是在打扫院子,而且是大观园那样面积达3.5里的大花园,那定是用竹子做的那种大扫帚,因此,扫帚与笤帚的区别不是以大小分,大的叫扫帚,小的叫笤帚,而是方言的叫法与写法不同,打扫庭院广场的叫“大笤帚”,打扫屋子内的叫“小笤帚。”

“撮簸”南京方言读作(cuobo),北京话把“撮簸”读作“簸箕”(boji)。前八十回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用南京方言“撮簸”。后四十回中恢复了“簸箕”的北京话。
史籍中对“簸箕”多有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至秋,任为簸箕。”唐锺辂《前定录·刘逸》:“见巨手如簸箕,翕然遮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弯一枝窍镫黄华弩,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是把桥将士孙飞虎。”

掸子:一种生活清洁用具,江淮地区仍沿用此称,般用高粱秸秆制作,也有用其它材料的,主要用于扫地。用羽毛制作的,称“鸡毛掸子”,主要用于拂去灰尘。

17.水牌(61回)
【原文摘录】——既这样,不如回了太太,多添些分例,也像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连前儿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议了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儿来,现打发个姐儿拿着五百钱来给我,我倒笑起来了,说:‘二位姑娘就是大肚子弥勒佛,也吃不了五百钱的去。这三二十钱的事,还预备的起。’赶着我送回钱去,到底不收,说赏我打酒吃。
水牌:又称简板,长方形木制油漆板牌。挂在墙上随时记事,并可随时擦掉,像记流水账似的,相当现今公共食堂里的菜谱记事板。水牌是木牌的一种,木牌还有《红楼梦》第十一回贾敬寿辰收寿礼,写道:“礼单都上档子了”,档子,现在也用档案资料这个名词。古时人们记事在木牌上,积累多了,用皮条穿起来挂在墙上或由账房上档收存。《红楼梦》中写的贾府收到某家什么礼就写一个木牌,账房把这个档收好。以便日后回礼的时候,礼数能相当,不能人家送多了你送少了,人家送少了你送多了,这是官宦贵族家庭礼尚往来的档案。

纺车、铁锹、锄、犁、镢、钯儿、叉把子,它们是人们生产上的“好能手”;辘轳、水牌、马棚、大板、打箩柜、驮水棍,它们是人们生活上的“好帮手”;摇车、美人拳、拨浪鼓、鸟笼、帘栊,他们是人们家居的“好助手”。这些器具的“出身”都很贫贱,属于“牵牛花”,它充满乡农气息,焕发泥土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