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二情三步走”与服务对象“拉家常”
面谈就好像“拉家常”,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举动,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与服务对象拉近距离,让其卸下心防。但是,有的社工却很拘谨,把面谈当成一道僵化的程序,也有的社工像在走流程,“一问一答”,让人感觉不舒服,还有社工在面谈时很紧张,这种紧张的情绪传染到服务对象身上,最后整个面谈过程双方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如何学会“拉家常”呢?笔者在这里介绍“一心二情三步走”策略。
“一心”,好奇心
社工对世界应该保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东西。尤其是在面对服务对象时,社工要自发地通过各种渠道、方式,了解更多关于服务对象自身及其周边的信息。但是,好奇不代表八卦,也不代表“打破砂锅问到底”,社工要根据服务对象留下的有限的线索,根据当前关系建立的不同程度,把握谈话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浅入深,从服务对象愿意分享的内容开始,慢慢地触碰深层次的内容。例如,当面对防备心比较重的服务对象时,可以从天气入手,慢慢深入话题,了解服务对象隐藏的东西。如果服务对象在某些话题上不愿意过多分享,社工也不要过于着急,给予其适当的空间、时间,等服务对象愿意分享的时候,那就是社工介入的最好时机。
“二情”,热情、共情
社工与服务对象面谈,态度是热情的,服务是有温度的。冷冰冰的态度或者过于严肃、拘谨、紧张的情绪在面谈过程中都是不合适的。社工常说“用生命影响生命”,很多服务对象与社会正向互动的第一个窗口就是社工, 所以社工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服务对象,让他们通过个案辅导服务,习得社会交往的技能。共情,可以深入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了解对方的情绪。很多服务对象长期生活在不被理解、接纳,比较边缘的社会环境中,没有人主动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当社工通过共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体验时,可以瞬间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人理解、接纳,放下心防。
“三步走”,联结 - 合适提问与有效回复-及时鼓励
第一步,联结。 每一次面谈,在进入正式辅导之前,社工都要先与服务对象做好联结。以人为本,予人关怀,这才叫联结。社工需要有悦纳自己的能力,尊重自己的想法,表里如一,而且要把这种能力传递给服务对象,在联结的时候,真诚地对待服务对象,将自己在面谈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如实地向服务对象反馈。这个过程需要社工全程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敏锐地觉察到服务对象的情绪、情感变化等。
第二步,合适提问,有效回复。社工在面谈过程中,要遵循“把握时机,见缝插针,循序渐进,诱导深入”的提问原则,抓住面谈过程 中的关键点。通常来说,关键点背后都蕴含着特别的故事,能让社工以更直接的方式进入服务对象的世界。例如,当服务对象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物品时,社工可以进一 步询问,这个物品是什么时候获得的?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物品会让你想到什么吗?社工回复,通常是在服务对象提问、分享之后。有效回复,可以推动服务对象作进一步分享,强化服务对象的行为,引导服务对象反思,让整个面谈以螺旋上升的趋势进行。有效回复,要注意把握“简洁、真诚”的原则。简洁即不能过于冗长,尽量鼓励服务对象多说。真诚是指在面谈过程中,要时常与服务对象进行眼神交流,注意一致性。当服务对象的行为、认知偏离社工的价值观时,社工要向服务对象如实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不批判,不认同。
第三步,及时鼓励。鼓励不是表扬,表扬通常用于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带有较明显的目的性,容易削弱一个人做事的内部动机。鼓励是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从具体的行为入手,强化其自身的感受、体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例如,社工发现,服务对象近期每天都坚持花半小时陪孩子玩游戏。表扬的话术:你真是一个好爸爸,每天都陪孩子玩游戏。鼓励的话术:我发现你现在每天都花半个小时陪孩子玩游戏,你现在越来越了解孩子,我相信你和孩子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在鼓励的时候,社工要多让服务对象分享这个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体验、感受和收获,不断地强化,让服务对象从内心坚定要保持这一行为。
作者:温婷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1年7月下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