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贫困女子》读书笔记---女性的困局
作者,中村纯彦。
书中描述了东京女性各种各样的困局,人物画像并不单一,包括需要偿还助学金被迫踏入风俗业的女大学生、有过光鲜工作但因为照顾生病的亲人最后还是沦陷贫困的打工人、离婚后独自带孩子却没有赡养费的单身妈妈……看的过程中,对于这种普遍的却又无能无力的社会现实非常震惊。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书中主要提到的有以下几种:
一、国家政策影响
首当其冲的就是助学金政策。
“助学金”,听上去是个多么温暖的名字,似乎它能帮助大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走向人生巅峰。
它的本质却是学生贷款,是一个以利息为收益的金融产业。
申请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助学金还一无所知,可能直到临近还款日的毕业前夕,才意识到自己背上了巨额的债务。
初出校门本身就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还清的贷款,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在书中看到后面政府制度有所改善,以年收入不满380万日元的家庭为对象,研究制定学费减免制度和没有偿还义务的非偿还型助学金制度。
还好有所改善,不然感觉这个国家有点儿危险呐!
第二,国家养老机构、看护院、图书馆等这种政府机构,开始大量的聘用合同工。
利用公务员长久以来的稳定印象来招揽人才,诱导他们进入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低薪系统,然后用完即弃。
公共事业对寻求安定的人来说就是一个金字招牌,非正式聘用的劳动者要是出了毛病,就解除合同,再找新的人天上来就是。整个过程就像是更换零件一样。
而这些被聘用的合同工都坚信,只要自己勤恳认真地工作,就能获得回报,哪怕这些行业明显毫无希望可言;
当工资无法满足日常生活所需时,有些人可能想要破局,但破局的方式也不是离开这些行业,而是会去参加其他的职业培训,不仅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而且即使学完也不一定能够从事相关的职业,这样只会让自己在贫困这个漩涡越陷越深!
第三,消费税增税。
这让贫困阶层的实质收入进一步减少。
收入一边在减少,大学生的学费却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很多家庭根本无力支付孩子的大学费用,而这些刚迈入大学的、对未来还充满希望的大学生们,要么只能申请助学金,要么就是想办法自己挣到学费,而由于课业压力很大,不及格就会导致留级,且普通兼职的需要有固定的时间,很低的时薪也根本无法满足课业要求,这些女大学生们被迫进入了风俗业。
无论是助学金还是风俗业,都是巨大的深渊。
我觉得更讽刺的是,风俗客的主力顾客是中层以上的中年男性,这是一批生长在富足的年代,受着各种恩惠成长起来的人。这些有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的男人,一边剥削这些女孩,一边对她们进行说教,觉得她们在自甘堕落。
二、自身的心理压力
这些陷入困局的女性,不仅经济上贫困,在人际关系方面也极度贫乏。
遇到问题,找不到人商量,就一个人闷着和自己较劲。
每天就是工作、家务、学习,过着孤独而单调的生活。
不仅为金钱烦恼,而且在白天的工作里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丝毫看不到将来的路。
因为害怕失业,这类人通常隐忍沉默,但越是这样,越容易被社会欺负。
不仅是自治体,那些民间企业也经常会削减那些老实而顺从、从无怨言的人们的工资。
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她们很容易患上抑郁症,然后,明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每天的生活都看不到希望,只能放弃。
其实所谓放弃,就是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了任何期待。只要不抱期待,不安就会淡化,这是被贫困驯服的人的一种悲哀的自我防备。

随着陷入这种困境的女性越来越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后果一,贫穷会遗传,直接影响了下一代的人生
贫穷的人生活没多少余地。他们满脑子只有下个月、再下个月要怎么活下去,所以,像子女教育这样的家庭长远计划,他们根本无暇顾及。
贫穷的人每分钱都要掰成两半用,学校的校服得找社区的人借,辅导班的费用交不起。
在只买半价的环境里长大,所以孩子们也学会了只买半价的东西。
后果二,少子化
合同工有最低工资标准,不至于贫困,但也拿不到奖金,不能指望升职或加薪,当然会看不到未来。
这些女性不得不过着拮据而不安定的生活,因此很难下定决心结婚或生孩子。
与其让孩子生下来受苦,不如让这种痛苦的生活,就到此结束吧!
后果三,贫富差距导致阶级分化
贫穷的现状是很难改变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贫富悬殊的人早已是不同的阶级了。
贫穷的人所住的环境周围大概率也都是贫穷的人。
低价宿舍的入住者有的患有精神疾病,有的是无依无靠的高龄认知障碍这,聚集到这里的人,身上又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之前根本谈不上彼此依靠和互帮互助,全都很穷,生活窘迫,每个人都焦虑而烦躁,居住者之间的冲突从来没停过
然后,碰巧没有跌落悬崖的中产阶级,还要嘲笑那些贫困的人们咎由自取,随之而来的,便是贫富之间、世代之间、男女之间的尖锐对立。于是,人们无休止的相互争执、谩骂,一同加速沉沦!

最后,作者总结陷入贫困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三个疏远,“与家人疏远”、“地域内疏远”和“与制度疏远”,即一种在低收入的贫困生活中无法从家人、朋友和制度的任何一方获得帮助的状态。
一旦经济上的贫穷、疾病、稀薄的人际关系、孤独、救济制度的知识不足等负面因素彼此叠加,贫困的程度就会不断加重。
国家政策我们无力改变,破局的关键只能靠我们自己,从这三个疏远上找到突破口,多跟家人、朋友联系,不要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多研究研究国家的一些政策,看下哪些对自己是有利的。现在获取这些信息其实非常方便,甚至不用我们自己去官网上找,直接B站上搜索,就已经有很多过来人已经很贴心地给我们整理好了,我爱B站!

看完这本书后,又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了一部电影,叫《岁月自珍》,又叫《75计划》,即满75岁的老人,可以申请国家的安乐死计划。
说是自愿申请,其实是一种社会压迫导致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无依无靠、需要工作的老人来说,社会拒绝为他们提供工作,拒绝租给他们房子,甚至会有人觉得,他们已经超过了的年龄却没有选择75计划本身是在给社会增加负担。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老人可能会想,不然就选择死去一了百了。
其实在《东京贫困女子》这本书里,作者对于国家优待高龄者而吞噬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和年轻人的工资收入这件事情,也是颇有微词。
但是我并没有将优待高龄者列为以上描述的贫困原因之一,是因为我觉得,老年人也年轻过,而年轻人总有一天会老。
老人年轻的时候也是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不能在他们老去之后就把他们当作一种负担而抛弃。
而年轻人想到年老之后会被这样一种方式对待,年轻人还会有奋斗的动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