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辞职去日本留学
说起日本,中国人最容易想到的是中日战争和日本的化妆品。其实如果真的住在日本就知道,在日本生活之后,很少有生活在外国的感觉。在中日人民眼里,外国人一般都是指的西洋人。但是人给自己贴标签的事情,并不分国籍、人种,人用各种标签来给自己分类、把自己归入某个群体、某个样板,以此寻找到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到日本之后,一个教室里二十个人,却来自14个国家。也常常会被问为什么这么大年龄要到日本读语言。当然这样的问题基本都是来源于同胞的提问。同班级里有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也有五十多岁的中老年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我们听不懂的奇怪语言,即便近在咫尺的距离,文化的差异也让人明显的知道我们之间的距离和差距。 到八月底,我来到日本即将11个月,近一年。从基础的字母都不认识到现在和日本人能用日语聊天,过去的日夜和从家乡到广东、从广东到新疆、从新疆到北京一样,在新的生活里努力,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由此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两个事实,真正的幸福是不论在何时何地何境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能够感受到生活赠与的小确幸。二是不论在哪里,做什么,都没有轻松的人生,都需要不断努力。人生大多数的道路,都只有自己去走。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亲父母、亲儿女都不行。 这些生命里的发生,像一朵朵小小的浪花,也可能在当时看来是巨大的漩涡,但当我们再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已经成为笑谈,和温柔的回忆。 我们每个人都只能走在自己的道理上,会遇见同行的人,会遇见往反方向的人,有走在我们前面的人,也有走在我们后面的人,有自行车的,有开汽车的,有成群结队的,有踽踽独行的,路上有风景花草,有坑坑洼洼,有风霜雷电...... 但我们会找到自己的节奏,方向,谱写自己的故事...... 今天,是走在路上的井小姐的故事...... 决定来日本之前,我在一家珠宝手表公司担任人力资源总监职务,上下协调,公司内外沟通。彼时,已经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近10年时间,掌握人力资源工作的方法论。 来日本的决定,说突然,其实也酝酿很久。当时疫情并没有完全结束,尝试性的提交了各种资料,没有找中介,完全自己做。那时候并没有什么把握,对于日语,也只认识五个原音。 也没有和任何人说,直到签证下来。在那之前,都对于去另外一个国家生活没有任何想象和感受。 整理和交接工作,退掉在北京租住的房子,定好机票,回老家呆了半个月,修正了院子里的台阶,然后踏上了飞往日本的航班。 中间在韩国首尔转机,重新托运行李。在陌生的巨大的机场首尔机场呆了一晚上,知道原来有机场为过夜转机的旅客提供有免费休息和洗澡的地方。 是人生的第一次出国,似乎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 第二天抵达关西机场,买了直达的电车到京都预定的酒店。 酒店定了两天,在两天内完成了租房的各种手续合同,去区役所办理了登记。 入境两周内需要办理的各种手续,在两天内全部办完,所有的沟通都用手机翻译软件,拿给对方看。 第三天,拖着行李箱去了租住的小公寓。更加切实的感受到日本的居住面积狭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十八平的房子分割出了浴室和卫生间,玄关,厨房等各种功能,整个房间有7盏灯,位于不同的地方,并且浴室带有衣物烘干功能。 刚开始上课时,因为最基础的字母都不认识,全日文授课,几乎每天都是晕乎乎的状态。九个月后,我参加了日本语能力考试。报名的时候,老师和认识的前辈都不建议我直接报考N2的级别,因为时间太短了,很困难。 但成绩发布后,很幸运的合格了。那些梦里都在背单词的日子,也在记忆里变得温柔可爱。 很开心,因为学习是一件任何人都无法代替自己的事情。但这只是一个开端。 人生,其实是升级打怪的游戏。在躺平和努力之间,我选择躺着努力。 我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小村落,最近几年所在的县城才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父母是一年四季忙碌的农民,日子总是过的捉襟见肘。但这样的家庭,他们从未提出让我退学,我喜欢阅读和写作,母亲不懂我的喜欢,但竭尽全力的支持。还好不算是太愚钝,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高考时的成绩并不理想,又读了半年,还是在年少气盛时选择了就业,一是不忍看着父母辛苦想要帮衬家里,二是觉得自己就算不是大学毕业,也能有一番作为。而后来证明,学习是终身的事业,不读大学并不代表不学习。但没有读全日制大学却成为了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和后来求职时的劣势,心里有隐匿的自卑。 好在工作一直都比较幸运,得到工作前辈很好的指导,一直在人力资源领域深耕,同时也没有放弃一直以来喜欢的写作。在35岁之前,出了书,收入也还不错。但是,日复一日的生活让人怀疑生活的意义,因为疫情也将就业环境变得愈加严峻,总在担心会不会失业。而马上就要35岁的自己,面对职场35岁的魔咒,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时候,在书架上看到了很早之前晓雪的书。她34岁那年选择去法国留学,重启人生。于是,34岁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来到了日本留学。 用了9个月时间,拿到了日语能力考试合格,同时考取了日本职业技能初任资格。 曾经看到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想自己终于成为了一个勇敢的不惧怕时间的人。 现在,我开始在日本求职,但是在陌生的国家,用另外一种语言重新开始职业谈何容易。可是,我的朋友、家人始终在支持我,鼓励我。甚至在我灰心丧气怀疑自己时,他们还坚定地表达出比我还相信我自己,让我除了感动多了几分动力。“被看见”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力量。 一路走来,很庆幸那些我的萍水相逢里,人生岁月里,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温暖的人,是他们这样的人照亮我前行的路途。 34岁这年,我离开了熟悉的生活,选择开始一段独行的、未知的旅途。坦然面对遇到的各种挑战,我想我获得了自由。这自由是我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信心面对选择带来的后果,也可以随时做到放手。 不给人生设限,永远拥有重新开始的勇气。找到自己的节奏,选择自己的道路,坚定的向前。 再分享一下曾分享过的小诗,愿你我都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New York is 3 hours ahead of California,
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
but it does not make California slow.
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Someone graduated at the age of 22,
有人 22 岁就毕业了,
but waited 5 years before securing a good job!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Someone became a CEO at 25,
有人 25 岁就当上 CEO,
and died at 50.
却在 50 岁去世。
While another became a CEO at 50,
也有人迟到 50 岁才当上 CEO,
and lived to 90 years.
然后活到 90 岁。
Someone is still single,
有人依然单身,
while someone else got married.
同时也有人已婚。
Obama retires at 55,
奥巴马 55 岁就退休,
but Trump starts at 70.
川普 70 岁才开始当总统。
Absolutely everyone in this world works based on their Time Zone.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People around you might seem to go ahead of you,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some might seem to be behind you.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But everyone is running their own RACE, in their own TIME.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Don’t envy them or mock them.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They are in their TIME ZONE, and you are in yours!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Life is about waiting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act.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So, RELAX.
所以,放轻松。
You’re not LATE.
你没有落后。
You’re not EARLY.
你没有领先。
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在命运为你安排的属于自己的时区里,一切都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