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来了!
来源:贵州日报
日前,《太原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对外发布。其中提出,要以一般工业固废、农业固废、生活源固废、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五大类固体废物为重点,大力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促进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与城市建设管理有机融合。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安全处置、环境影响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太原市将从7大方面建设“无废城市”,包括:工业固废全过程减量、推进农业固体废物高效利用、实施生活源固废精细化管理、推动建筑垃圾再生循环利用、提升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提升“无废城市”系统保障能力、培育“无废文化”。
为什么要建设“无废城市”
太原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历史遗留问题多,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除了工业固废,还有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危险废物以及农业固废。涉及面广、牵扯部门多,涉及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以煤矸石为例
除回填煤矿巷道、制成砖以及发电外
我市煤矸石利用
尚未在其他领域取得突破
综合利用率只有36%
“无废城市”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安全处置、环境影响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无废城市”的提法非常形象,并不是指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

太原“无废城市”怎么建设
目标
到2025年,钢铁、煤矿等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持续下降,新增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提升。
通过完善配套固废收运和处理处置基础设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50%,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100%,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80%。
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基本建立,“无废文化“全面普及,“无废细胞“创建完成,“无废理念“深入人心,“无废城市”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助推太原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指标体系
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其中必选指标25个、可选指标19个、自选指标6个。

建设试点有哪些任务
具体而言
《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
“无废城市”建设的7大方面任务和举措
工业固废全过程减量
强化源头减量。推动“三县一市”及主城区煤炭、钢铁、焦化、化工、建材等传统高能耗产业向碳基新材料、特种技术材料、新型铝镁合金、化工新材料、绿色材料及装配式建筑等方向延伸。实施焦化、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上新压旧”“上大压小”“上高压低”“上整压散”提档升级。对大型工业企业重污染工艺实施“瘦身”提质和清洁低碳化改造。以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为龙头,促进焦化、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碳材料产业链式循环。积极发展"氢能+”产业,建设氢能产业园等。
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加大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积极推广利用废弃物制备矿山(道路)用环境修复材料等新型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技术,加快建设古交秦晋煤歼石烧结砖、山西太原土壤污染治理与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
科学布局处置设施。持续开展历史遗留工业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借鉴西山采煤沉陷区、杜儿垀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经验,推广西山治理土地出让经验,努力解决全市历史堆存工业固废和采矿迹地生态破坏问题。
推进农业固体废物高效利用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完善收运体系建设。
推动资源化利用。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重点支持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雨污分流设施、清粪设施、“三防”功能堆粪场、污水贮存发酵池等设施设备。
实施生活源固废精细化管理
城乡统筹促进源头减量。持续推广“4+2"垃圾分类运营模式,对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处理后的废弃物进行常态化检测,对餐饮垃圾产生主体实施登记,遏制违法收运,实现垃圾分类过程全覆盖。以阳曲全国农村垃圾处理示范县为模板,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到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减量和绿色循环的新模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提升回收利用水平。
增强终端处置能力建设。继续高标准建设太原市循环经济环卫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大盂产业新城环境卫生综合基地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建设,推进阳曲县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中心建设,推进古交厨余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实现全市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推进循环经济环卫产业示范基地污泥处置中心二期工程建设。重点考虑在有条件的现有公园绿地建设园林绿化垃圾就近处理点,在新建、改建、扩建公园绿地及环坡高速路沿线布置15—20处处理规模为15万立方米的园林绿化垃圾消纳处理基地。
推动建筑垃圾再生循环利用
落实企业减量化主体责任。
推动城市绿色建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集科研、制造、示范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装配式建筑综合示范基地。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拓宽资源利用消纳渠道。推进工程渣土、工程泥浆、拆除垃圾、工程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利用,在相关道路建设、建筑物建设中加大再生产品利用。
提升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
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管控。
健全小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收运体系。将汽修企业、科研院所、检测实验机构等小型产废单位纳入信息化监管体系,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4—6座服务于小微源、社会源产生单位的多种类危险废物综合性集中收集试点。
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强化信息化建设。积极筹备“太原市危险废物智慧化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行电子标签等集成智能监控手段,推进危险废物转移”二维码”认证和全过程可视化跟踪监控,并实现与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联网。
提升“无废城市”系统保障能力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完善市场保障能力,增强监管保障能力。
培育“无废文化”
结合世界地球日、环境日、低碳日等纪念活动,宣传普及“无废城市”建设理念。举办“无废城市”主题论坛、讲座,开展“无废会展”“无废马拉松”等建设试点。依托山西省科技馆、太钢渣山公园等科创平台,通过深化环保设施开放、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等多种形式,打造一批“无废坡市“科普教育基地。到2025年,建设各类“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酒店”“无废商场”“无废小区”等无废细胞工程50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