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幕后的故事

开始的开始
导演张以庆为拍摄《幼儿园》这部纪录片,几乎跑遍了武汉所有的幼儿园。
张以庆说:“武汉的幼儿园历史悠久,中国的第一家幼儿园就是一百多年前由张之洞在武汉创立的。”
挑选幼儿园时,几乎所有的园长都会向他介绍说“我们这里教学环境好,还采用双语教学”。
只有一位园长告诉他“我们注重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孩子个性的重视和关注”。
这所幼儿园面积很大,园舍都是两层的苏式建筑,对许多成年人来说非常亲切,这正是张以庆要找的“幼儿园”。

入园准备
摄制组进入幼儿园后,经过两个多月的观察、比较、筛选,在园方的配合下,他们最后按小、中、大,每级各选了一个班级。紧接着他们在曲尺形的教室中的一角架起了机器,但并不拍摄,为的是尽早让孩子们熟悉机器,以免正式拍摄开始后孩子们因为陌生和好奇而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不拍什么
不拍讲故事,不拍做游戏,不拍唱歌,不拍画画,不拍六一,不拍国庆……后来,有人问张以庆,你们为什么这也不拍那也不拍,那你们拍些什么啊?张以庆说,像六一、国庆,都是成人按他们的想法,让孩子们先排练两个月,再跳集体舞蹈,我们以为他们是快乐的,其实他们是痛苦的。
美好,或许只是大人们的一厢情愿
一天下午,小班的茜茜带来了叔叔结婚的喜糖,有硬也有软,想让刘老师分给小朋友吃,但只有7颗,怎么办。
后来刘老师提议,想吃糖的同学就上来表演,等分到最后一颗糖时竞争到了白热化。
刘老师举着最后一块糖说:“这最后一颗糖给刘老师我吃好不好?”
于是同时爆发出两种声音,说好的全是已经拿到了糖的孩子,没得到糖的孩子都愤怒地喊不好。
刘老师又说:“有哪个小朋友愿意让刘老师吃这块糖?”
一片寂静......
高扬忽然粗声粗气地说,“我愿意!”
刘老师诧异地问:“为什么呢?”
高扬说:“因为他们把软糖都挑走了,我不喜欢吃硬糖,就给你吃吧。”
张以庆的最初设想是,“幼儿园是快乐、美好的”,“孩子们是快乐、美好的”,现在终于发现,这些其实都是概念化的东西,也发现原来我们并不了解孩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三四个月后,平时的耳闻目睹和镜头纪录下来的世界,则彻底颠覆了张以庆他们心中的设想。
甚至就连摄像刘德东,其实每个镜头都出自他之手,但在片子剪出来后,当初来不及细看的他也大吃一惊,说不敢相信这就是孩子们的世界。
有“儿童”与“成人”世界之分吗?
原先的想法全部被推翻了,这让张以庆他们傻了眼。
当时有很多人问张以庆“你拍什么”、“你要说什么”,张以庆说当时他也不知道。
但他们也慢慢观察到,其实孩子们存在着好多问题,比如衣服总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板凳摞不上,那他就过不去,非常痛苦……
张以庆说,在他拍摄前倒是主观的,后来慢慢地变得客观,他必须真实地面对他所看到的一切,这是痛苦的,因为选题的开掘变了。
接受访问的小朋友就坐在黑板前面对着镜头回答,它们把孩子们发生在春夏秋冬以及晨昏之间的片断串在了一起。
问题由老师、少儿心理学专家、助理导演以及张以庆的朋友完成。
张以庆说,他们并不是专家,也不是有意非要去问一些影射的东西,但小朋友就会自然地说他爹妈没时间管他,做生意到处请人吃饭,做美容什么的。
张以庆忽然发现,其实和孩子是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他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
老师问孩子:你这么大个儿,你怎么长高的?
他会问答: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帮助下长这么高的!
问:你长大以后要干什么?
小朋友说:当科学家做坦克。研究坦克打日本人!
原本他们不打算拍摄孩子们春游,但听说是到开发区的可口可乐公司参观生产线,就决定去拍。
当孩子们随口说出“开飞机,丢炸弹,炸死美国王八蛋”,
与孩子对“9·11”的同情,以及孩子们春游看广告片,喝免费可乐的镜头并置在一起时,
看似散乱的片断就折射出了成人世界中的深层东西。

以上选自南方周末
一切《看上去很美》,
童真美好,
或许只是大人们的一厢情愿,
也或许只是跟成人世界靠的太近,太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