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定量地震学-前言与序言

2022-01-28 22:41 作者:梅狄威尔  | 我要投稿


1. 第一版前言(1979)

a. 背景:理论/实验上许多小研究组共同努力 → 定量科学

b. 问题:过于细碎的专业化

c. 目的:从宏观上厘清学科发展成果;提炼关键概念;更平实地介绍本学科内容

d. 内容概述:

i. 真实地球模型中的地震波传播

ii. 地震相关的破裂理论,破裂传播

iii. 地震图的意义/数据分析反演的方式

e. 章节概述:

i. 第一章:一维地球模型的地震传播(以及响应的地震观测介绍)

ii. 第二章:过去十年间的地震学进展介绍

1) 数据分析与反演

2) 断裂面附近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过程

2. 第二版前言(2009):回忆第一版成书的故事;介绍成书后专业的发展,以及重写出第二版的动因、改动。

3. 序言(Introduction)

a. 定义:

i. 地震学:研究地球的机械(mechanical)振动 → 原因:爆炸、地震、火山喷发…

→ “定量”地震学:基于地震图(对上述振动的记录)

b. 发展简介:

i. 地震仪的发明(1880年) → 观测仪器发展推动地震学进步

ii. 计算能力的发展推动地震学进步

iii. 定量地震学发展图景:大量的高质量数据-震源机制/地球结构-波传播理论-反演理论-计算能力

c. 定量地震学的应用/特征:

i. 应用:油气矿勘探、核爆监测、防震工作等等

ii. 特征:

1) 地球科学中的一个“Extreme”

a) 只涉及地球的力学性质和动力学

b) 提供了地球内部(甚至深部)的调查,相较于其他方法目前精度是最高的

◊ 原因:相较于其他观测手段,包含结构响应的地震观测信息波长最短/衰减及畸变最小

c) 只能获取到地球内部当下的状态

2) 多尺度:震源/观测台网/仪器记录到的信号

d. 地震图解释过程:

i. 总体过程:观测数据约束下的猜测-支持-更正。

² 数据是可以不断补充增进的

ii. 基本过程:分离地震图中源的效应和介质效应

iii. 特征:“拉锯式”前进——有时对源的认识水平更高,设源为已知,更正结构;或反之(随着新数据加入等等)。

iv. 过程的引申意义:地震学中的概念被应用到其他领域

1) 日震学、星震学等

2) 医学成像(超声波扫描)

3) 工件的无损检测

e. 重要议题:震源-介质响应的耦合

i. 简单理解:震源/介质模型中都存在各自的误差,但二者综合效应,可导出和观测一样的结果。

ii. 基本解决思路:对物理背景的深入理解,来避免被表面上的一致性蒙蔽。

iii. 该问题举例:早期地震学界对P波、S波的认识过程

1) “Double Error Coupling”:存在于地震观测-解释过程

2) 校正的来源:弹性力学的发展等…→Lamb问题→理论地震图

a) Lamb问题:均匀半空间介质点源的格林函数

3) 校正的应用:可获取高质量长周期地震数据后

a) 长周期:(见分辨率等等概念)对介质小尺度变化起平均作用,震源的长周期段也相对简单 → 可应用Lamb方法

f. 重要概念:模型

i. 简单理解:模型是一种数学框架,其框架为:{【观测地震图】←→【模型参数】←→【地球内部】}

ii. 举例:一些地球模型(均匀空间,一维模型,三维模型等等)

iii. 本书相关内容:在给定的地球模型中,面波、自由震荡、体波的传播

² 截至成书前,如不研究散射现象、三维层析问题,则通常一维模型效果是最productive的

g. 章节介绍:

i. 第二章:基本弹性动力学定理

² Reciprocity theorem and a Representation theorem

ii. 第三章:震源表示方式/震源机制

² 位错模型,volume source;其他见第10、11章

iii. 第四章:均匀介质中位错点源的地震运动

² 扩展:均匀介质→光滑变化介质;作用:体波观测确定断层面解的接触

iv. 第五章:平面波性质研究

² 平界面处的反射和透射、相移、非均匀(倏逝)波;衰减和物理色散

v. 第六章:解Lamb问题

² 点源产生的球面波与平面相互作用:直达波;首波;瑞利波/斯通利波

² Cagniard method,Fourier transform method →…→计算垂向不均匀介质理论地震图

vi. 第七~九章:垂向不均匀介质中的问题(面波→自由震荡→体波)~┤按历史发展顺序/难度顺序

² 面波(Love/Rayleigh):最早(依据真实地球/地震模型)被定量观测、分析、理解的波

² 体波:相对于面波难以定量观测分析,困难在于只能在射线终点设台站

² 自由震荡:相对于面波难以观测分析,困难在于需分析的观测记录很长,可包括上千个mode

² 应用:利用一维模型计算理论地震图

vii. 第十~十一章:断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

² 运动学模型:“地震辐射-断层滑动函数”关系;远场与近场;点源近似与现实有限空间源的差异

² 动力学模型:“断层滑动函数”通过断层带构造应力、摩擦等性质推断出;

² 意义:研究震源机制,当今构造活动,预测活跃断层地震等等

viii. 第十二章:地震数据

² 地震观测原理;地震信号-噪声对不同频率、不同的震源、震中距等的响应 → 仪器设计

² 知识基础:经典物理学——摆的原理/电子电路理论

ix. 补充材料(Suggestionsfor Further Reading)

² 包含领域:地震工程学;地震勘探;核爆监测;地震预报与减灾;地震学与地震断层;其他领域应用;实用网站





【读书笔记】定量地震学-前言与序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