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巴黎,商品拜物教与灵韵

编辑按: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是20世纪上半叶至为重要的思想家,其观点与思想异常迷人,却也捉摸不定,对整个20世纪的人文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本雅明学术兴趣广泛,横跨哲学、文学、艺术、摄影、电影、建筑、翻译等,却从未被限定在某个现代学术领域、某种写作文体和某类思想范式之中。
正文:
1934年,本雅明向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提交了关于第二帝国时期巴黎拱廊街的研究计划,并获得了研究资金。20世纪初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启蒙曙光逐渐黯淡,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新社会思潮纷飞。
1914年一战爆发,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摇摇欲坠,战火过后留下一片废墟,政权更迭,神位缺席。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的本雅明更是处于动乱的漩涡中心,这名犹太学者向多所德国大学申请任职教授却从未成功,30年代时他被纳粹驱逐出德国,移居至法国,其后流浪于欧洲各国,最终在西班牙自杀,结束其颠沛流离的一生。
19世纪的巴黎是资本主义时代最为发达的世界大都市,截至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这个世界性大都市曾在19世纪内举办过五次世界博览会。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科技快速发展,万象更替,商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商品从成千上万的工厂流水线上被制造而出,随着新兴交通工具——火车和汽车,被运往大都市的商店里。一条完美又冷酷的产业链,那是当时社会奢华表象的支柱,制造业和工业的根本指向了商品和市场。而商品则在繁华都市中堆积,城里建起了商业街和百货大楼,用橱窗呈现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景观——也是都市特有的现代性奇观。这种奇观化也是一种被制作出来的商品崇拜,是商品拜物教的运行方式。
商品博览会更是集奇观之大乘者,本雅明认为:“世界博览会是商品拜物教的朝圣之地,它让商品交换价值大放光彩。它们造成了一个让商品的使用价值退到幕后的结构,它们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幻境。”
马克思也曾说: “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世界博览会更像是一个以商品为主题的狂欢节,是一个大众娱乐和释放欲望的节日。人们在一个大型封闭的室内展览馆里观赏着工业社会中各种奇异有趣的商品,并以此为乐。而在这个密集的封闭空间中,人们更容易受到他人和成千上万的商品奇观的影响,被其控制心智,陷入到商品的幻境中去。
在这个由商品主宰的世界中,商品被赋予了神圣的光圈,拥有着一种“神学的怪诞”感。商品拜物教也随之被赋予了一丝神秘的宗教色彩,铺天盖地的商品被大型展览所奇观化,是生产技术和不断夸耀宣传的大众媒介把它们封神。消费大众只能崇拜和仰视商品奇观。也正是在这种大机器生产并可以无限复制的时代才能创造出那么一种对物的崇拜。在这种语境下,可被复制替代的普遍性和独一无二的神圣性在商品身上并存着——而这也是商品拜物教所制造出来的“宗教幻觉”。
“灵韵必须是指特定时空点引发的那种无以比拟的感受。不可机械复制的艺术就是有灵韵的艺术,就能给人这种独一无二的感受。但没有了对象引发的主体意念活动,对象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就无从发生,灵韵也就无从产生。”在本雅明的论述中,那些能在博览展上展出的、在工业大机器中生产出来的商品所代表的是技术。而“灵韵”这一概念用于艺术品中强调的是不可复制的产品所拥有的独一无二性,能够引发人们的主体性思考而不是让人沦为客体的。因而,在工业时代的生产下,物品身上的灵韵消退了,艺术品的想象空间和“想象乌托邦”在缩小,而由拜物教的幻觉主导其人们的感觉。
同时,本雅明也指出这种商品幻觉从外部的视觉感知影响到人们的心灵认知,从外界的公共空间蔓延到室内居所。“个人需要在居室通过幻觉获得滋养,且对于私人来说,居室的幻境就是整个世界。在居室里,他把遥远久远的东西聚合在一起,他的起居室就是世界大剧院的一个包厢。”
居室代表的是个人的私密空间,是对大城市中缺乏个人生活和私人经验的弥补,人们都在自我居住空间中构建自我的世界。在商品快速生产制造的时代里,居室是人们唯一可以永久地保存物品的私人空间。富裕的中产阶级把昂贵的家具摆设:名贵钟摆、天鹅绒地毯等,陈列在居室之中,享受着对其的所有权。商品社会中,人们通过商品来获得安全感和满足,在外体现为商品拜物教的“膜拜”观赏,在内则体现为恋物癖式的收藏欲。
本雅明又认为资产阶级的“恋物癖”和痴迷于居室装饰的情况也是一种“世纪病”,是对这个外部商品世界幻觉的反抗:他们忽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褪去其商品性质,只关注其鉴赏价值,把物品的“商品幻觉外衣”给脱去,回归到最纯粹的物品中去。
而另一方面,本雅明也并没有完全认同恋物癖的反抗是有效的,他们最终不过是在自己的象牙塔中构建了一个物品幻觉空间,只是这个物品帝国是属于自己的,而不同于商品制造出的社会性幻觉是全体性狂欢,居室的幻境是仅属于个人的。居室收藏的方式大概是想还原灵韵的礼仪功能,但却只不过是在商品社会之下无力的挣扎,灵韵背后所代表的也是旧审美感知方式,而旧有的对物品的感知和观赏方式总会改变,灵韵总会消逝的。
大众感知艺术的方式便是对艺术复制品的感知,受现代商品拜物教的影响。本雅明在此,并不在于明确指出商品社会的弊端,而是在于说明在现代性背景和商品社会之下,人们对物品认知方式的变迁——一种奇异却势不可挡的变迁。他通过对19世纪巴黎城市景观和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文化意象的探索,对西方现代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文化研究,反映出在商品拜物教和现代都市空间下,人们的心灵异化和精神困境。【debut】
本文涉及内容,在初登场文化研究专题课:补充影视中的大众文化、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详细涉猎讲述。

加入初登场debut
课程SHOW在知乎、B站、微博
入群请添加(🆔 zebrav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