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南》读后感1

解读苏南
—温铁军
之前在听温老师讲《农业4.0》相关视频里,温老提到光靠农业是无法振兴农村的,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农村就必须“三产齐兴”,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必须要在地化发展才能促进当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至于如何实现,温老在《从农业1.0到农业4.0》详细介绍了,以后有机会单开一篇聊,在这里就不展开了。温老提曾提及中国乡村经济有段辉煌时期(1970~80),期间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发展案例就是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了,苏南乡村的发展经验也为温老后面制定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战略:农业4.0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本文就是我阅读完温老《解读苏南》的一些总结和个人拙见。
声明:以下言论仅代表个人有限的观点,欢迎指正和批评,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和我一起理性地来讨论。
本书介绍了苏南乡镇企业从上世纪60.70年代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到90年代后企业改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完整过程,其中有许多我国所特有的经验值得一说。
一、苏南农村工业化原始积累
在这里不得不先提一下我国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过程.不同于发达国家通过殖民化来完成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国作为一个原住民国家不具备向外殖民的条件,只能通过向内提取剩余来完成原始积累,或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通过向国际市场,发达国家举债获得投资.前一条路,除了中国外几乎没有发展中国家能走通,另一条路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走通了,但由于外国资本进入前一般会要求其按照发达国家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来指导本国发展,遂不断造成主权负外部性,国家经济主权丧失,表现为土地大多为外国资本占据,工业化结构单一,为发达国家的需求而决定,经济发展收益不为国民所有,于是大部分以前工业化发展不错的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便进入了西方话语权所定义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由于工业发展模式无法从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经济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创新型经济,从而陷入比上不足比下成本竞争不过的两难境地,于是经济停滞发展,甚至衰退。事实上,在全球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承接较发达国家的的产业来达成工业化,而发达国家只会向少部分具有极佳发展条件的国家(利润超好),或者是其战略盟友转移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在此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要靠自身发展突破困境就非常困难了。
而中国之所以能完成工业化,成为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完备、工业产值最高的国家,在我看来,这与我党和领导人卓越的智慧分不开。但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拥有全世界最能吃苦,最具爱国情怀,最具智慧的人民。而像这样属于中国人民特有值得称赞的历史经验却少见媒体们提起,也不见于中学或大学的历史书,希望有关部门能努点力。
中国的工业化最早始于清末“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1920年代的“民国黄金十年”,而这两次工业化因战争而中止,真正完成工业化原始积累的是第三次:中国在1950年代因朝鲜战争承接苏联的重工业转移,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建立并发展了许多重工业部门,然而在1958年由于中苏交恶,苏联资本,技术人员全面从中国撤出,工业化原始积累戛然而止。而当时美苏两国都对中国虎视眈眈,美国甚至扬言要对中国人使用原子弹,于是才有了毛主席的“中国人不怕原子弹,中国六亿人死一半还有三亿人,剩下的三亿人定会让帝国主义下地狱”的震撼发言。于是在此背景下,中国不可能放弃以军工产业为主的重工业的发展;放弃等于自取灭亡,那中国是如何在资本短缺的情况下完成了工业原始积累呢?这就得谈到属于我们中国人,属于那代人的独特经验了。
中国完成了在西方国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以“L代替K”以成规模的劳动力投入建设来代替极度稀缺的资本。简单来说,依靠毛那一代领导人的领导力,动员全民进行大规模的国家基本建设——“三线建设”,兴修水利、铁路、公路、深挖洞、广积粮,在西部、中部地区新建工业基地,而政府向广大人民仅需支付一日三餐和微薄的工分。
我试问今日的中国还可重复上述的操作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是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比当年复杂,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有分歧,二是当前中国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自我意识增强,三是人民阶层分化更明显,阶层利益不一致。
所以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入思考:“为什么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在逐渐丧失,为什么个人不再愿意为社会、为企业、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奉献,而选择更多的个人利益?
苏南地区地方产业资本的积累也是通过以成规模劳动力代替资本完成原始积累。
①集体组织能力强的村社通过将个体微不足道的生产节余汇总为成规模的农副产品供给从而与外界换取原材料或其它生产资料。
②劳动力制余价值社区内部转化。
农民在农闲时可以去乡镇企业打工,获取的工资通常比农业工资更低,乡镇企业从而可以大量提取剩余,而农民也乐得其所。因为乡镇企业是集体所有,可以为村民提供分红和相关福利待遇,村民对于未来收入具有良好的预期。
③源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在进入工业化时,土地资本化能产生大量收益,这些大部分留在企业,而不是马上取出分给农民.
而这种原始积累之所以能成功,支付代价少,没有造成剧烈的冲突就在于:中国农村特有的村社自治形成的村社理性:由于土地、乡镇企业为集体所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风险可以内部化处理,村社内部可以通过开会讨论利益如何公平分配、成本如何公平地承担,而不是像一般原始积累产生的外部性问题一样:将成本不断转嫁给外部,如西方对美洲原住民的屠杀,某些地方镇府为了低价征收土地,对农民使用暴力。
而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农两部门的利润差,生产要素从农业流向工业,农业,农村就必然衰败,村社内部理性也逐渐消亡,基层腐败现象严重,基层民众自治参与度不高,基层治理难度也逐渐加大。而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对现行基层治理模式进行创新,在接下来的苏南经验中也有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而本文就先到此。
想谈这些,是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有意识觉醒,有意识觉醒后不应该只是愤怒与自哀,愤怒于事无补,自哀甚至拯救不了你自己,而是应该更深入了解,不断学习,思考怎么样才能解决一些问题,面对任何问题都应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