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幻...?
浅谈科幻...? 作为我真正意义接触到的第一款科幻剧情向手游,《逐光:启航》给我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虽然游戏流程短小,但架不住剧情十分精悍,放出来拍电影或者写书完全可以。 已经年末了,颇有种时光流逝的虚无慨叹感,一方面是现实造成的,原因无非就那一大把,另一方面感觉自己也愈来愈成熟,这其中网络算是个很重要的催化剂,这里也就不展开讲了,反正也没几个人看,所以,这篇投稿就全当是我一个人的“胡言乱语”罢。 废话不多说,直入正题。想写这投稿主要就是因为开头提到的那款游戏,陪了我一年多,中间删了又下,下了又删。关于那游戏以后会再写个个人感想,当然这篇投稿本质上也是个人感想,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再重复一下: 以下均为个人观点,有不妥之处请担待。 科幻作品在中国曾经是较为稀缺的一个东西,国家工业化时间短,起步晚,其中的各种因素就不提了,而优秀科幻作品的诞生又往往是根据国家科技水平等等各方面作为原因而诞生的,并不是仅限于一两个因素,因此似乎可以解释一些关于中国科幻的现象,同样是起步较晚,读者基数小和无市场销量,并且被大众看成是小众类型的书籍之一,更别提科幻游戏,影视作品这一类衍生物了。 曾经的一次采访中,大刘表示自己认为科幻作家写不写科幻作品主要看市场销量高不高,要是一个人在当时的中国靠写科幻小说过活,大家恐怕认为他脑子有问题,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甚至也出现过科幻,玄幻和魔幻,三幻不清的情况。再拿三体举例,当初的“版权贱卖”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放在今天这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在当时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所谓三体小说在国内爆火也不过就是近几年的事情。 笔者小学的时候接触到三体,当时看网上就有个叫《三休》的冒牌电影蹭热度,事实证明这部电影的导演很懂得把握商机,电影虽然说不上是做工精良吧,最起码也可以说是啥也不是,属于专门把路人骗进来杀的那种。之所以说导演懂把握机遇,是因为他“抄”的这本书在当时刚刚获得雨果奖不久,这意味着在未来,此书一定会在国内科幻界内掀起浩瀚波澜,尽管彼时国内科幻早已和之前是天翻地覆。 再后来,三体在网上出现的频率逐渐高起来了,并非说此前热度不高,只是这一次恐怕是前所未有,以至于三体这本书成功“破圈”,仅在b站上来看其出现频率便远超其他所有国内科幻小说,即使是不感兴趣的对这书名多少也会熟悉一点。 于是再然后,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有关三体的动画(我三的第一季制作时间挺早的,从当时那段特殊时期的剧情还完整拍下并存在也可以看出来,是真爱粉之作。顺便吐槽一下,书中关于那段时期的剧情是越删越少了),参考三体等书籍而制作的游戏,《逐光:启航》也是其中之一。 有的时候自己其实也挺迷惑的,有些本应该能有所收获的东西,却必须要热度和流量来给他撑腰,正经东西无人看,一去搞怪天下知。拿流浪地球来说,一部十几年前的作品今天才被大众夸赞成打开中国科幻大门的作品,高兴自豪的同时未免也有些难过和低落,国家影视方面的科幻大门开得这么晚嘛?就算不谈小破球,又有几个其他的能拿的出手的呢?原因在于什么?我不是行家,分析起来也有些麻烦,这里不表。 如今的中国科幻小说,优秀作品有的是,但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谈到这里大家或许很容易拿我们和国外的去对比,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就像物理课本里的公式名称一样,基本上清一色全是外国的,就不深入说下去了,总之确实有差距就是了,我们不能老指望科幻就那么几个知名的顶着,不能希望大家一聊到科幻就只会聊大刘和三体。 说到这里就要差不多结束了,笔者见识少,这一千五百字也就如标题所言,浅谈而已,算不上深刻和有用,不过最起码也能纪录一下现在的我是怎么想的,未来再回忆起来也好有个标准,总之望中国科幻能再上一层楼。科幻,很酷很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