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下行的中国资产何时探底?如果不探底怎么办?
由于最近市场还在持续下行,让人不得不思考这个所谓的“估值区间”到底在哪,单纯的市场整体PE、PB、股息率等其实过于割裂,因为市场上海存在无风险利率。
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市场能够提供给投资者的股息回报率”和“对应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来衡量整体指数的估值水平。简单来说,股息回报率是公司向投资者分配的股息与股票当前价格的比率,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则是国家发行的10年期债券的预期回报率。
通过计算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差距,我们可以得出整体指数的估值水平。
如果这个数值很高,就意味着整体指数当前的估值水平也很高,投资者可以相对无风险利率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反之,如果这个数值很低,就意味着整体指数当前的估值水平较低,投资者可以相对无风险利率获得的回报率也相对较低。
因此,拉取20年的数据,可发现:
港股市场:整体股息率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差值较低,说明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并不算很低,在无风险利率没有下来前,市场只是看起来低,但是整体港股市场的前景仍然没有相对无风险利率吸引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值得深究,到底什么时候反转。
首先是高科技领域,当前高新技术领域十分难以取得突破,如中芯国际现在才14纳米的代工能力,中芯国际最大的问题在于设备难以获取,就光刻机而言是全球分工,很难突破。
比如最近AMD和英伟达的产品都是4-6纳米级,这对应了AI时代的硬件刚需,北方华创给的“曲线救国”是“量子计算机”,但是我查了下不靠谱,量子计算机的规模应用太远了。
在世界级技术封锁前,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还能吃产品迭代到14纳米技术层面的产品红利,但是长期在技术突破前就不乐观,因此对于市场周期性的波动推断就来自于“非科技驱动”的经济周期,此时消费者的信心追踪就相当重要。
目前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甚至是连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整体上处于非常低的位置,由于市场一直具有线性思维,即投资者对资产的定价具有线性思维,市场好的时候会认为一直好下去,市场差的时候会认为持续很差,具体情况谁也没法预测准未来,进行假设会是更好的办法。
目前的居民缺乏信心的情况,来源于各类股市、房地产资产的贬值、生意的难做、固定收益资产的持续下行,带来信心的缺失,从一定意义来看,这属于“寅吃卯粮”泡沫炸裂的阵痛期。
那么需要研究的关键假设是
1、各类资产是否会永远贬值下去?
这个问题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股市由于周期性反复,不一定会巨幅贬值,然而大陆市场公司更多的是需要进行持续的股东回报提升,目前来看是相当欠缺。
至于房地产的贬值,目前主要聚焦于泡沫较大的一二线城市,随着下行至“房贷成本”与“租金”成本类似时,贬值速度会迅速下行,这个过程目前还需要点时间。
因此,股票的持续贬值存在不确定性,房价的贬值尚处于进行中。
2、生意的难做持续性
当人口见顶后,生意的难做当然是肉眼可见的,不过中国是大市场,疫情放开后的生意整体会比疫情前好做;
那么我们目前能看见的是,居民信心的确实是可以逐步恢复,但是确实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在此时,市场的极限估值底部来源于“居民信心的提升带来企业利润的提升”、“市场利率的下行”,此时这两者都处于缓慢的复苏期,因此市场虽然是底部区间,但是什么时候上行,还需要时间。
如果我们更保守一点:信心无法恢复和长期高利率呢?
那么消费品大概率会演绎日本模式:
在日本经济下行周期中,消费品牌更多地是从高端走向平民化。
在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消费者开始变得更加理性,不再追求奢侈品和名品,而是更注重实用性和价值。许多高端品牌为了保持增长,开始推出更亲民的产品线,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例如,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古驰(Gucci)和爱马仕(Hermès)等品牌都推出了廉价产品线。
同时,一些原本定位较低的品牌也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手段,逐渐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和形象,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例如,大创产业(DAISO)和堂吉诃德(Donki)等连锁店出售一些品质优秀、价格实惠的日用品,甚至被誉为“日本消费革命”的代表。
因此,在日本经济下行周期中,消费品牌更多地是从高端走向平民化。
那么,规避有着较高毛利率,但是缺乏产品力的公司股票将是“不犯错”的重点。
综合来看,当前处于市场底部区间是大概率,但是上涨需要宏观数据的确认,如果投资策略更保守点,则需要更加注重“有增长+有不错的派息+估值较低”的安全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