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漫谈口述影像(二):绘画作品展览口述实践技巧

2023-08-22 13:58 作者:泽宇在体验  | 我要投稿

2016年的7月14日,6名口述员,6位视障伙伴和5位志愿者来到位于海珠区二沙岛的广东美术馆进行实践。

 

当天,美术馆一楼展出的是杜滋龄的中国水墨画——“行者无疆”。

 

首先,口述员黄诗欣给我们描述了《牧场之东》这幅作品。随后,其她口述员张秋玲、林妍、陈如秀、王子由、朱丽娜等人描述了二楼展出的蔡超的“居高声自远”;三楼林飞龙与诗人的超现实主义画作。

 

从人景相依的田园牧歌,到特定时代象征劳动人民的工农符号,再到抽象的超现实主义。每个题材描述起来,所要聚焦的重点却是大相径庭,而抽象类的作品,连聚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对于一幅在眼前的画作,究竟要从哪里开始描述?

 

大家都知道,只要是裱起来的绘画,都是有边有沿,有长有方,但有视力的欣赏者不必过多思索,一幅画的宽幅就能映入眼帘,随即把注意力放在图画的重点。因此,整体到局部,外围到中心,是我们信息处理的正常流程。

 

可是,我们的信息过滤只有零点几秒,常常在无意识中就完成了自动筛选,锁定到了更惹眼的地方,从而忽略了整体里的边缘部分。假设要给一名有视觉经验的盲人描述一幅画作,只讲内容,不讲画面构成,那么在盲人的理解中,这幅作品是不完整的。

 

好比视觉世界中,在某处平面多了某个涂鸦,而你对于这个平面的边缘,却是未知,因此构图的基本部件——外框,是很有参照意义的。

 

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这种巨碑式水墨画,不描述其构图,也就难以领略画面中山势之高拔。

 

又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希梦的《千里江山图》为例,都是横向长卷,更别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把全景构图的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由东至西,把汴京的城内城外都涵盖其中。因此,画面的宽幅,是圈出想象的一个锚点,由此增添形色。

(上图为纵向的《西山行旅图》,原作长约2米,宽约1米。)
(上图为横向长卷的《富春山居图》,原作长约6米,宽约0.5米。)
(上图为横向长卷的《千里江山图》,原作长约12米,宽约0.6米。)
(上图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作长度约5.3米,宽度约0.25米。)

有句话说到:“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那对于普通人而言,自然不能一开口就讲些太过高深的鉴赏术语,而要从易懂和有趣先入手。

 

画面中什么最醒目、什么是主体、什么相呼应?这些可能是你展开下一步描述时,要先提到的关键,从而有逻辑地按顺序描述下去,让使用者在脑海中能轻松地构建出整个画面。

 

通常,逻辑的顺畅,取决于描述的顺序;逻辑的简单,取决于言辞的精练。

 

以下,列举一些参考意见:

 

较为普遍的有自上而下,从左到右;

也可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而大多数人的观赏习惯还会依循由大到小、从长到短,由内向外、先主后副等方式;

但有的作品奇趣横生,按部就班地描述不一定能突出其中的趣味性,因此由视觉焦点开始,向周围关联,也是一种策略,就像讲故事的人,若有伏笔和反转,观者会更加津津有味。


通常,口述员是从使用者的视角来描述相对的空间方位的。

例1:“我们面前,是一幅两笔高,一米宽的山水画……”

与使用者面向同一个方向;

例2:“你的前方,一臂距离外,齐肩高的位置挂着一幅长约六米、宽约半米的长卷墨笔画,你面前是这幅画的最右端……”

以对方为中心,加上确切地定向提醒;

例3:“你的右前方(2点钟方向)两步外,立着四扇描金涂红的屏风,每扇屏风有你肩膀那么宽,比你的身高高出一半。”


使用数据来描述虽然精准,但需要一个思维转化的过程,假若以使用者熟知的事物进行对比或比喻,会更通俗易懂;

假如使用者理解“钟表定位法”,也可用于概略定向,及在一平面上,以某参照物为圆心,将参照物周围一圈(360°)分为12个方向,每个方向相距30°。

以水平面为例:正前方为12点、正后方位6点、正左为9点、正右为3点……以此类推。

以垂直面为例:正上方为12点、正下方为6点、左边为9点、右边为3点……以此类推。


除了观赏者与作品的相对方位,作品的宽幅情况,画面内容的构图关系也有一些描述技巧可供参考。

例:“这幅画的上三分之二是高耸的山体互相层叠,山顶丛林茂盛,正面山体壁立千仞,仰之弥高。右边,山谷深处,一线瀑布飞流而下。画的左侧,中间部分,有一座小山。画的下三分之一,有巨大岩石,岩石上杂树丛生,溪水流淌于其中。右侧山脚下,有四头驼着重物的驴,排成一行,沿着溪边小路向左而行,另有两个人走在队头和队尾,俯之小如蝼蚁。在作品的右上角有题文——‘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董其昌观’。”

 

以上这段描述,既是自上往下,也是从大到小。而关于题字、跋文、落款、印章等信息,究竟有没有必要说?又要在什么时候说?我们下次再谈。

 

(未完待续)

 

 

作者:王泽宇

 

供图:刘羽桐、展融文化

口述影像:蔡锦丽

文字校对:冰瑶


漫谈口述影像(二):绘画作品展览口述实践技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