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阴历、公历、农历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人们说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你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那么这篇文章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你就明白了! 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制定的计算时间、记录查询日期的规则。在我国我们日常接触的历法其实只有三种,分别是公历、农历、干支历,它们都是天文历,并且分别为星历、月历、日历。那么我们经常听到阳历、阴历、公历、农历又是什么历法呢?别着急,听我慢慢讲来。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阳历、阴历、阴阳合历的区分。 阳历:即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计365.24天(一个回归年),分摊给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古玛雅历,公历都是阳历。 阴历:即太阴历,是根据月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朔望月为周期的变化,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29.53天,以12个月为一年,大概是354.36天,伊斯兰历,就是太阴历,有些阿拉伯国家还在用。 阴阳合历:同时观察太阳与月亮的运动规律,以朔望月周期为月,结合回归年周期为年,我国古代传统历法、希腊、巴比伦都是采用这种混合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农历。 了解了阳历、阴历、阴阳合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说到的公历、农历和干支历了。 公历又叫罗马历,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历法。公历起源于古埃及,虽然古埃及是农耕文明,但是他们的气候不像我们这么四季分明,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不是气候,而是尼罗河周期性的大洪水。他们发现尼罗河发洪水跟天狼星的位置变化周期存在着某种关系,于是就依此建立了他们的历法,也就是古埃及历。埃及历每年365天,没有置闰的规则。后来罗马帝国兴起后,他们参照了古埃及历,制订了他们的历法,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使得回归年和实际天数相符,也就是每四年闰一天。平年二月份为28天,闰年二月份为29天。古罗马历每年365天,单月一、三、五、七、九、十一这六个月是31天,其余的是30天。这样一来,一年是366天,怎么办呢?因为二月是罗马处决犯人的月份,他们认为不吉利,所以就把二月取消掉一天,剩下29天。后来呢,据说有一个罗马皇帝发现,以前的几个伟大的罗马皇帝都出生在上半年或七月的单月,就是31天的大月,而他出生在下半年的小月,他说:那不行,我也要享受大月的荣耀!所以他就改了历法,把下半年的九月和十一月变成了小月,而八、十、十二这三个月变成了大月。多出了一天怎么办呢?既然二月是不吉利的月份,所以就再取消掉一天吧!于是,罗马历就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了。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使用罗马历,并且以野稣出生的那一年作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没有公元0年,公元元年的上一年,称做公元前1年,所以很多人认为21世纪应始于2001年,而非2000年),所以公历也称基督纪年。从起源来看,公历属于星历,有了置闰的概念才让它有了日历的特征,但公历的本质仍然是星历,来源于古埃及人对星象的研究,所以它并不能很好的指导农耕文明。 1912年1月2日,为了与世界更广泛融合与交流,孙中山发布通告,宣布中华民国改用公历,使公历成为官定历法。 农历又被普遍叫做阴历、月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立的一种传统历法。这种历法以月亮的圆缺变化规律为标准所创立,根据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初一是新月(朔),十五是满月(望)简单直观。由于月亮盈亏变化一次的时间是29天多一点,所以农历每月只有29天或者30天。 阳历的特点是四季准确,气候规律,但它的月份是不能表达月相盈亏变化的;而阴历月份能准确表达月相变化,初一肯定是新月(朔),十五肯定是满月(望),但与太阳运行周期对应不上,所以仍然完全按阴历计月的话,时间一长,今年的正月还在寒冷的冬末初春,再过几年,正月就会被提前到炎炎的六月天罗!那么四季跟月份就会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人发明了农历,其特点是月份跟着阴历走,年份跟着阳历走,如此一来,便既可以根据月相变化设置月份(月亮变化比太阳变化更易于观察,非常实用),又不至于四季混乱,也就是说,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并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阴阳合历。问题来了,阴历一年是354.36天(29.53×12),阳历一年是365.24天,阴阳合历必须协调农历年与回归年间的这一矛盾,于是使用置闰的方法,每2~3年置1闰,具体闰周是19年置7闰,也就是说每19年中,有12年是12个月的,有7年是13个月的。12个阴历月的年份有354.36天,13个阴历月份的有383.89天。闰月的天数也是29天或者30天,其实就是采取让新年第一个阴历月份(正月初一)出现在立春节气附近的方法,称为农历。 这种农历历法非常实用,我国是农业大国,根据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行规律来指导农耕,以达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目的。 干支历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组合,作为计时符号而得名,又被称为万年历、老黄历。我们学历史经常听到清末有几大重要事件,比如戊戌变法、甲午海战、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这里所说的戊戌、甲午、辛丑、辛亥都是干支历的表示方法,在民国之前,官方使用的历法就是干支历。春节就是干支历的每年的第一天,也就是“立春”那一天。 那么,干支历是怎么来的呢?我国古代的天文职位,比如司天监,他们就用圭表来记录太阳的影子轨迹,每年把正午日晷影子的最短(阳光在中午垂直照射北回归线时)和最长(阳光在中午垂直照射南回归线时)的那两天称为“夏至”和“冬至”,然后再算出居中的两天,分别为“春分”和“秋分”。不难发现,这就是间接计算出了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依这些时间节点为骨架,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每个月包含一个节和气,也就是十二个月。这12个月用干支组合表示出来,就是干支历法。每月的第一天叫作“节令”,每月中间的那一天叫作“气令”,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它们总共有24个,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24节气是用来指导农耕事务的,所以干支历融合二十四节气是最符合农耕文明的历法。由于日晷准确记录了日地关系,所以干支历才是真正的日历、阳历,并非阴历。 生肖属相就取决于干支历年份的地支,地支有十二个,对应了十二属相。比如今年是癸卯年,卯就是属相兔;明年甲辰年,辰就是属相龙。既然属相来自于干支历的年份地支,所以,两个属相的分界点,不是元旦,也不是春节,而是立春。 干支法不仅只来纪年,还用来纪月、纪日、纪时,如果你的出生年月日时用干支法呈现出来,那么这就是你的生辰八字。 我国现在使用的历法: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推行公历,但也保留了农历和干支历。 有几个节日名词我们必须分清 楚,农历的正月初一,在古代被称为“元旦”而干支历的立春则称为“春节”;到了民国时期,历法改革后,把公历的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则被改称为“春节”。除了春节以外,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节日都是按农历来论的,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半)、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 你明白这些历法的区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