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县白水江堰塞湖淤积体已被洪水自然冲开 被困人员从屋顶转移屋内
央广网陇南8月18日消息(记者张磊)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由于连续强降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发生多起泥石流,县城通信一度中断。17日下午4点左右,文县石鸡坝镇水磨沟村突发泥石流,冲入白水江,形成堰塞湖,石鸡坝镇干部职工组织撤离群众1300多人。但堰塞湖形成速度太快,导致11个村48人没能及时撤离,在屋顶等待救援。多位网友上传的现场视频片段17日晚在网上流传。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暴洪裹挟着泥石土方冲入浑浊的白水江,有人开车紧急从泥石流旁撤离,还有人打伞逃跑。
灾情发生后,当地应急、消防、武警、公安等各级应急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实施救援。此外,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降雨增大,南北两山多处发生暴洪、滑坡及泥石流,白龙江水位暴涨。为了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陇南市抗洪救灾指挥部紧急通知武都区将居住在南北两山泥石流沟附近及白龙江沿岸等危险区域的群众紧急撤离。
问题:刚才提到的被困群众已经转移完毕了吗?白水江堰塞湖的处置情况如何?
记者:就在18日凌晨,陇南市抗洪救灾指挥部再次召开调度会,对文县泥石流灾情救援工作进行部署。我从现场了解到,这个堰塞体宽300米、长大概800米。从17日下午6点开始,白水江河道的堰塞湖淤积体被洪水自然冲开,形成了一个宽约80米的缺口;到了七点半,当地乡镇干部表示,河水水位已经下降了4米左右。所以,48名被困人员可以走下屋顶,转移到居住的三层或者四层的屋子里。目前,水位仍在持续下降,等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展开进一步救援。同时,险情发生后,县、乡、村组织淤积体下游群众进行了疏散撤离,洪水下泄未造成人员伤亡。
陇南市抗洪救灾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我,救援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道路问题,由于连日强降雨导致文县境内的大部分国省干线都出现塌方、滑坡或者水毁,交通受阻比较严重,当地紧急调集的救援机械和人员很难接近被困群众。为此,陇南市紧急调集了一架直升飞机,如果气象条件允许,18日也将参与到救援当中。
问题:文县县城的电力恢复情况怎么样?当地损失情况是否已经有统计?
记者:17日,除了我们提到的石鸡坝镇水磨沟村发生的泥石流之外,文县境内多处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尤其是文县县城,也出现了泥石流和洪水倒灌情况,导致电力和通讯一度中断。据文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到17日晚11点半左右,县城电力基本恢复,通信也逐步恢复。但是,受强降雨影响,一些乡镇或者村社的电力或通讯还没有完全恢复,所以详细的灾情仍在统计当中。
对当地来说,18日的气象条件仍不容乐观,虽然预测的雨量不大,但白水江上游来水仍然较多,给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还没有解除。因此,从17日开始到18日凌晨,当地仍在持续展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监测;同时,按照陇南市的要求,对文县县城和乡村居住在山边、河边、沟边等危险地带尚未撤离的群众全部转移撤离到绝对安全地带,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其中,仅文县碧口镇转移了5000多名群众。
问题:再来介绍一下武都区的最新情况,群众是否安全、救灾工作进展怎么样?
记者:我现在手里有一份数据,是截止到17日晚9点的武都区降雨及受灾情况。有几组数据特别值得关注,一是降雨量,截至17日晚9点,当地最大降雨量超过了155毫米;二是从武都区穿城而过的白龙江的水流量——每秒1440立方米;三是地质灾害情况,截至17日晚9点,全区共发生地质灾害1041处,滑坡达到了751处。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了这次强降雨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
从17日中午开始,陇南市政府要求,将南北两山泥石流沟附近居住的、靠近南北两山山体居住的、靠近白龙江两岸居住的群众迅速全部转移撤离到城中心安全地带。17日晚,我在抵达武都区后探访了两个安置点。工作人员告诉我,在紧急转移过程中,当地以村级为单位进行集中转移,到安全地带进行登记后,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投亲靠友或者在集中安置点进行安置,同时为他们提供矿泉水、方便面等基本生活物资。目前,转移安置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截至17日晚9点,已累计转移1.5万多人。有关抢险救灾的情况,我们将持续关注。
从8月15日开始的降水过程波及甘肃陇南市全市范围,全市8个县区153个乡镇受灾。17日凌晨1时30分,陇南市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文县、武都南部及康县、成县、徽县、两当县由强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很高,发布红色预警。17日12时50分,陇南市气象台还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陇南市已于14日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组织抢险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