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镇江城西屏障之宝盖山

2023-07-07 13:34 作者:西津旅程  | 我要投稿

宝盖山,位于镇江旧城西门外四里。随着城西在清末的大开发,早已融入市区。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镇江城垣)

(镇江城西诸山的相对位置)

但是在镇江英租界诞生和镇江港转口贸易兴起之前,这一带却是一片城郊的相对荒芜之地。

宝盖山的名称古已有之,名如其形,海拔不过60余米。地方志中记述其间坐落有“三茅道院”等寺观,也是镇江旧时墓葬的集中区,甚至设有义葬保墓局,雇工巡山,阻止挖土及放牲畜等,以保护这一带的坟冢。比如当过丹徒县尹的顾如松及其弟海道运粮千户顾淙、其子推官顾严寿墓,都在宝盖山。

宝盖山大量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始于太平天国战争时期。1853年太平军攻占镇江,其后清军与太平军开始对镇江控制权进行时长期的争夺。

驻镇江太平军在守将吴如孝的指挥下,以银山、宝盖山为要隘,利用地形与烟墩山、京畿岭(金鸡岭)互相策应,形成了镇江城西的防护屏障,“意在保护金山,即以通瓜洲之路”,不断抵抗、牵制清军的进攻,此时的宝盖山上开始了军事筑城。

(镇江宝盖山)

清军大将吉尔杭阿,曾派江宁知府刘存厚等攻镇江宝盖山,战斗中清军守备陈绍业阵亡。清军总兵田宗扬,也曾带队伪装成太平军援兵,偷袭宝盖山。

清军经长期拉锯,占领宝盖山一线,设宝盖山大营,并由此配合水师,阻隔了天京太平军对镇江城内守军的增援,在镇江外围各方向的综合压迫下,最终导致1857年底太平军放弃镇江城,清军得以具备对天京东部完成彻底封锁的条件。

此后太平军曾多次试图夺占镇江,但清军在冯子材等将领的指挥下,加上江上清军水师配合,终于还是守住了城垣。不过镇江城周边大量的名胜古迹,基本都在这十余年的战乱中化为废墟。

宝盖山在战火中,一直处于城西战场的漩涡中心,都是守方营垒的经营重点,亦是攻防力图争夺的首要目标。

太平天国之后,宝盖山的驻军也保留下来,山上长期驻有京口八旗炮队,形成了炮台设施,以至于修建宝盖山隧道时,铁路施工方将该山叫做“炮台山”。

甲午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号称要派兵进入长江,左宗棠曾亲自率军驻守宝盖山,以防不测。

 1907 年11月,江南武威新军一部改编为要塞标巡防队,其第 1 营由统领兼管带官,就驻在镇江宝盖山。清末时,宝盖山由于南北人口庞杂,成为“灯下黑”之地。1893 年,后来成为镇江军阀的徐宝山,抢劫了江都县东乡仙女庙。案发后,徐潜回镇江,就是躲到了宝盖山下,后被丹徒县主簿张焕文发现擒获。1913年讨袁战争中,张勋南下镇压革命党,镇江被迫取消独立。镇江商会与镇、扬各方领袖商妥后,有意请扬州军渡江维持镇江政局。8 月 3 日清晨,驻扬州的徐宝珍(徐宝山弟)所部500余人悄然过江,急不可待的夺占了宝盖山。镇江军见扬州军来势汹汹,当即闭城据守,象山炮台也炮击宝盖山,扬州军被迫撤至高资,炮击中,扬州军指挥官申标被打死。宝盖山除了战争历史,在中国铁路交通上也是留有重要一笔的地点,这就是“宝盖山隧道”。宝盖山隧道,洞宽按双轨设计,洞体全部用青砖封砌,两端洞口用混凝土建筑。隧道建筑长度为 406 米,工程全长666米。隧道工程于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十五日〈 1905 年 7 月 16 日)开工,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1908 年 1 月 27 日)完工。

(旧时的宝盖山区域)
(隧道东口,山坡建筑为弘仁医院)

宝盖山原本是可以避免挖隧道的,但为使车站尽量靠近镇江英租界,担任“镇江工程司”的英国人巴克里故而有意为之。修建过程中,1907 年 11 月还发生了一次严重事故,造成20余名工人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1905 年苏北发生严重水灾。灾民纷纷南下,大量落脚镇江,恰好此时宝盖山隧道急需大量劳力。崇实女中校长 MS.Clook 亲返美国募捐,以工代赈,协调灾民开凿隧道,成就了隧道工程。

此后在历次战争中,隧道屡遭轰炸,以致宝盖山隧道两旁的泥土及山石倒塌,隧道内壁开裂,情形危险。后铁路部门多次抢险修缮,得以保全,但隧道长度由此缩短。

(2003年宝盖山)
(2023年宝盖山)

光绪十四年( 1888 ) ,美以美教会在宝盖山购地 1 块,平房 5 间,镇江教会学堂遂迁址山上。宣统年间,美籍人士自荷兰购得风车一架,赠学堂置于井上汲水,方圆数里均能见到风车旋转,宝盖山东侧一部由此被称为“风车山”。

自90年代中期镇江城西发展逐渐停滞,大片老城区人口迁出,环境变得破旧不堪,2004年宝盖山隧道又被弃用。由此这一片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

直到近年,随着以西津渡为代表的文旅规划的实施,宝盖山片区的前景出现了一些生机。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片终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出自己曾经的深厚底蕴。

镇江城西屏障之宝盖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