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章 中学课程

2023-08-01 07:06 作者:吉喆老师  | 我要投稿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          来源 【选】

课程一词始见于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我国最早开始见于唐朝“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美国1918年—博比特《课程》: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          课程的类别:

1)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2)        综合课程: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例:自然地理与科学、社会经济与政治)

3)        学科课程:在不同知识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组织为学科的课程。(例:语文、数学、英语科目)

4)        活动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5)        必修课程: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必修课与选修课具有等价性,不存在主次关系。

6)        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自己兴趣爱好的课程,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

7)        国家课程:由国家指定的课程。(国家)

8)        地方课程: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省市级)

9)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由学校开发的课程。(学校)

10)    显性课程:学校的公开课程。

11)    隐形课程:校风、学风、师生关系。

重点一隐形课程中包含两个小考点:连带学习和附属学习。

连带学习:自身情感,比如自身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连带着讨厌这门课

附属学习:别人带给你的影响,比如老师上课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影响你的观点。

连带学习——例:小明因为某种原因对数学产生厌恶,他在毕业或者离开学校后不会主动学习熟悉。

3.          活动课程主要特点是:(代表人物是杜威)【简答】

a)         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b)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c)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4.          课程理论

1)        学科中心课程论——以学科为中心。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        活动中心课程论——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3)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学科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是两个相反的理论,在系统的知识,儿童兴趣、教育质量方面优缺点相反。

5.          学科中心课程的主要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

1)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发现学习(布鲁纳)

2)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重视知识的传授(巴格莱)

3)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赫钦斯)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内容

1.          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社会的研究;③对学科的研究;

2.          三维课程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课程与方法目标;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          课程内容的构成:

①    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

②    直接经验: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得到的知识,是对课程内容的补充。

学校课程主要是由间接经验构成的。

4.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A直线式与螺旋式;B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C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①    直线式: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的内容后面不会出现。(前不会出现在后)

②    螺旋式: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前是后的基础)

③    纵向组织:知识按照逻辑排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度)

④    横向组织:按照学生的发展阶段、社会等组织课程内容。(广度)

5.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科书)【选、简答】

1)        课程计划:含义: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作用: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核心:课程计划的核心和首要问题:开设哪些学科(科目设置)

2)        课程标准: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作用:①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②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依据。③课程标准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核心:课程标准的核心:课程目录。

3)        教材:含义: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等。作用: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核心:教科书和讲义;教科书编写编排方式:螺旋式教科书结构、直线式教科书结构。

课程标准的3条作用,是常考选择题,必选。

6.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简答】

1)        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        体现教材的普适性:教科书的编写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教育现状水平。

4)        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5)        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第三节   课程设计与开发【简答】

1.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学生)

2.          课程开发的模式:

1)        目标模式:泰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四段论):确定目标(最关键)、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2)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课程开发关注过程而不是目的)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评价

1.          课程评价三种模式:

1)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关注预期目标

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评价的重点:“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        CIPP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随便看看就行】

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简答】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        实行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5)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实施):

6)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课程评价)

2.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果【简答】

1)        对课程的调整

①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②    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③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④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2)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国家规定为必修课程。包含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③劳动技术教育;④信息技术教育。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设置的必修课程。

3.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的变革

必背,科目一中的内容

4.          学习方式的改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二章 中学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