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该怎样传承
藏香起源于西藏古老的祭祀活动,因为佛教的传入而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并走进寻常百姓家。松赞干布时代,是西藏文化成型的时代,也是中原文化、印度尼泊尔文化及大食文化在西藏碰撞交融的时代,当时出现了一位重要人物——吞弥•桑布扎。他在位高权重之时急流勇退,回到故乡——尼木县的吞达村,利用吞曲河的资源,发明了水磨藏香,流传至今
那时候,西藏全民信仰佛教,以香供佛得到普及,家家户户香烟缭绕,制香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两大流派——寺院与民间。相同之处:都是根据佛教经典和藏医理论而组方配伍;不同之处:寺院制香有专门的仪轨和法会加持,神圣庄严;而民间制香全靠虔诚,但制作工艺却基本相同。用“信仰、天然、手工”这六个字来描述藏香,再准确不过了,正因为如此,传承了千年。
而如今,很多制香人都不理解配方,那么当环境、习惯、药材甚至诉求发生了变化时,配方不变,怎么能做出合适的香呢?甚至还不能分辨香药,加了香精的檀香当做宝贝,合成冰片、人工麝香早就司空见惯,还有很多“张冠李戴”的现象,即便再好的配方也没用了。
更让人心痛的是“现代化”,有关方面还大力推进,鼓励使用机器做香以降低制造成本。这样下去,信仰、天然、手工都没有了,藏香必定会消失。果真如此,那就太可惜了。很多非遗项目的产品完全可以通过现代手段来实现,传承的只是情怀;而通过手工做出来的藏香有着合理的结构,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香的功效,是机器无法替代的,那么传承就是必须的了。换句话说,只有手工藏香,才是正宗而又高级的!
怎样传承才有效呢?
首先,要组建一个后续可以公司化运营的民间机构,在藏区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挖掘整理民间乃至寺院的一些配方,先从藏医药的角度理论化,进而形成“科普教材”,提升从业者的理论水平。还可以走进中学校园,开展职业教育,培养藏香后辈人才。
然后联络分散在各地区的制香户,形成联盟。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几个精品配方,集中采购、集中加工。把配好的原料发到联盟户,按统一标准手工制香,然后回收产品,支付加工费。这样,藏香户毫无顾虑地解决了收入问题,扶贫的目的达到了
第三,搭建电商平台,面向全球发布藏香动态、普及藏香常识、直播制香过程、开展销售活动。以藏香为先导,逐步形成藏区非遗产品的集散平台,完善多种盈利手段。
第四,与内地联动,开发适合内地市场的新品藏香,并与内地有关机构合作,设计开发各种与藏香文化相关的延伸产品,使传承更具活力
这样, 在“解密藏香”的前提下, 通过“集群传承”,以期达到“文化扶贫”与“非遗传承”的双重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