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退位之后,唐朝为什么开始往凌烟阁里“塞”功臣?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在凌烟阁为二十四位功臣画像,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依靠“千古帝范”的文治武功,凌烟阁也超越西汉的麒麟阁和东汉的云台,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功臣表彰地。但鲜为人知的是,进入凌烟阁的唐朝功臣不只是大家熟悉的那二十四位。

女皇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下令为唐高宗时期的宰相上官仪(上官婉儿的祖父)绣像凌烟阁,上官仪也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后第一位进入凌烟阁的大臣。此后直到唐亡,约有几十位功臣进入凌烟阁,那么武则天退位之后,唐朝为什么开始往凌烟阁里“塞”功臣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唐朝在武则天退位之后往凌烟阁里“塞”功臣的原因,学界至今对唐朝在武则天退位之后往凌烟阁里“塞”功臣的原因也没有统一或者广受支持的说法。本鬼接下来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大家姑妄听之即可,尽情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唐朝的官方评价体系中,女皇武则天是一个非常让人纠结的存在。唐朝官方一方面承认武则天的皇后身份,而将武周视为唐朝的“吕后时代”;另一方面开启了数百年的“妖魔武则天”进程,将武则天视为唐朝的“祸水”。但无论对武则天如何纠结,唐朝官方是坚决否定武周的。

因此第二次登基的唐中宗被视为唐朝的“中兴之主”,庙号的“中”字就是“中兴”之意。唐中宗李显本是个水平不高的皇帝,“中兴”是他最大的政治资本。既然是“中兴”,自然就得有“中兴功臣”。再加上其他原因,李显决定往凌烟阁里“塞”功臣,以此将自己的“中兴”与开国并列。

既然连本身不怎么样的“中宗中兴”功臣都能进入凌烟阁,那么平定“安史之乱”的真·中兴功臣自然更应该进入凌烟阁。于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批臣子进入凌烟阁,导致“凌烟阁功臣”严重贬值。正因如此,后人心中真正的“大唐凌烟阁功臣”还是唐太宗选定的那二十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