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的特质是怎么形成的
很多高敏感人格者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会这样呢? 不可否认,敏感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有遗传方面的因素,可以说这是人类千万年进化所得。哪怕一个人再钝感,他的内体也有百万年先人的生存智慧,敏感就是这种生存智慧之一。 敏感是一种意识扩大的表现,能让我们捕捉到更多的外界信号,且反应迅速。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你在客厅玩手机,妻子喊你去晾衣服,你回应了一声,说打完这局游戏就去。过了一会儿,妻子再次喊你,这回她叫了你的全名,把姓氏也带上了。这时候,你会立刻判断出,必须要去晾衣服了,不然可能会引发“家庭战争”。这,就是敏感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效用,能够很好地捕捉细节差异。 除了这种先天因素以外,高敏感的人格特质更多的是在后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原因1:关爱匮乏形成自卑的性格 个体受关爱的程度,对于其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通常来说,如果受到的关爱比较恰当,也就是规矩和爱并存,个体就容易养成独立而温和的个性;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也就是溺爱,个体就容易变得自私、爱抱怨,且承受能力差;如果个体受到的关爱严重匮乏,就很容易形成自卑的个性。 当然,多数父母都不是故意冷落孩子,可能是因为工作忙碌,或是家里的孩子较多,导致关爱匮乏。为了博得父母的关注,被忽略的孩子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慢慢地,这种习惯和思维就成了其做事的优先级,他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察言观色”,过多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害怕与他人发生冲突。哪怕相处的对象不是父母,他也总是试图从对方的言行举止中揣测出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 ·原因2:长期生活在危险的环境中 我曾经先后养过两只小猫:第一只小猫叫Seven,它是我救助的一只流浪猫。刚捡回来的时候,Seven还很小,大概是刚出生不久,才学会走路而已。Seven特别虚弱,眼睛上蒙着厚厚的眼屎,经过了一周后的照料和治疗,它恢复了正常小猫该有的样子。尽管Seven渐渐认识了我,但它很少与我互动,经常躲在沙发底下,或是快速地从我身边穿过。我明显感觉到,它在刻意躲着我。第二只小猫叫皮皮,是朋友送给我的,它从小就在家里长大,很喜欢靠近人,性格也比较温和,经常在我看书的时候,悄悄地跑过来,挨着我“闭目养神”。 我对两只小猫的态度和照顾,几乎都是一样的,可它们对我的反应却大不相同。我觉得,Seven因为生下来就是流浪猫,它一直活在危险的环境下,所以对人、对环境都有极高的警惕性。皮皮从一开始就养在家里,得到了很好地照料,它也知道身边的人对它是友好的,故而行动上也表现得比较温和,容易亲近。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人类也有共性。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比较危险的环境中,就很容易变得敏感。最常见的情境就是家庭暴力,有些孩子从小一犯错就被打,他自然会变得小心翼翼,避免给自己带来痛苦。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从父母的眼神或语气中解读他们的心情;尽量做到听话和保持安静,甚至走路都怕吵到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防备和警惕,时刻处于“高耗能模式”。 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上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就比较容易形成高敏感特质。虽然这种特质可以帮助个体避免很多陷阱,但由于他们对外界太过敏感了,总是希望通过压抑自己的内心来减少外界刺激带来的冲突,就会时刻处于紧绷着脑神经的状态,把眼光拘囿在痛苦中,而忽略了如何把精力用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