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意识形态学】“温暖了四季?”——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文艺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

2023-08-10 22:56 作者:哮喘m  | 我要投稿

意识形态的载体,一定具有两面性

所以才能出现在公共领域。

这些意识形态各怀鬼胎,都想利用这个载体的某一层含义,来获得意识形态霸权,是自己的话语变为主导。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被当成意识形态载体,文本之中都有反常之处,症结处。

比较明显的两个症结点 ,

一个是“听我说,谢谢你”。

你日常生活去给别人道谢,你会说听我说谢谢你吗?这叫喧宾夺主。 他传达的不是某种谢意,他传达的是某种抓住别人的注意力,就是听我来说让我说。

所以这个听我说谢谢你就有某种凭空出现的诡异,别人可能不需要你的谢意 但你凭空去谢他,听我说 让我来 听我讲。

1“听我说”有一层意思,听我说 让我来,我有表达谢意的这么一个无条件的权利,你不得不听到我对你的谢意,让我来说给你听。隐含的意思“你要听我,听我说的。”

隐含的意思 用英文的表达 “you have listen to me ”而非“you hear me”

听我说是这首歌的开头,他后面可以不唱 谢谢你,他可以唱别的。他这种听我说谢谢你,这种谢谢的行为,对于我来说并不是一种义务,我不是那种不得不去向别人表示我的谢意,一种恳求的姿态去希望他能聆听我对他的感谢,而是一种我你来听我说,我有权利我可以不谢你,但是我就是要谢谢你,你得听我说谢谢,你要接受我对你的谢意,这句话本身就有一种冒犯的,冒犯的意味。

2听我说,谢谢你 (因为......)

第二重含义,被谢者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要被感谢,要我这个表达谢意的人道出。

他不是我们平常的那种“啊,昨天、哎多亏了你借我的钢笔啊—我这个考试才能有笔去写呀!谢谢你,谢谢你 。”

而是把原因放在了后面,反常也包含这种道谢的顺序。反常的道谢“谢谢你啊,你昨天......”凭空给一个善意“你做得好 你做得对 ”那到底哪里好哪里对?“我来告诉你,因为......” 把别人架在一个受赞美,受感谢的高位上面,然后再定义它,你为什么要被我赞美,为什么要被我感谢。

1第一层意思是这个谢意必须要由我来说,由我来发出,由我主动来发起来说 。

2第二层意思,你为什么要被谢,这个也由我来说,由我来解答。 听我说。

“你真是好啊,真是人善呐,你......”“我好不好,要你来说吗?我好在哪里要你说吗?”

第一个反常的地方 ,

正方:这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主动感谢代表民间的心声,代表被赞美方被谢者的一种谦逊,美人不知道自己美,道德高尚的人,并不认为自己的道德是特别高尚的,谦逊嘛。把被谢者塑造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感谢,反而凸显了他更善良更值得被感谢,“唉,我不知道我哪里该被感谢啊?”让别人来定义他哪里被感谢,正方会认为这种表达方式表达了民间对被感谢者辛劳付出的谢意,这个被感谢者则是忙于工作、奉献,无暇去思考自己哪里值得被感谢,凸显被感谢者的无私。被感谢者就更伟大更理想更圣人了。

反方,反方也会传播这个载体,因为反方觉得这种表达方式凸显了感谢者的霸道,脱离实际的赞美,反方认为你这种谢意的表达就是无端凭空扣高帽子,被谢者自己都不知道哪里值得被谢,谢意的单向度单方面的表达是一种一贯的霸道,过度的殷勤,引用“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抬和捧。反方认为这种感谢是一种过度的抬捧,还是主动地献殷勤,把别人捧上去,捧别人的时候还隐含了“你要听我的,由我来叙事,由我来定义你哪里值得被感谢,哪里好”,失去了真实的感谢之情那种谦虚,你平时跟人道谢是不会那么喧宾夺主反客为主的“听我说,谢谢你”。

第二个点,“温暖了四季“

1春天本来就是温暖的 ,夏天也要被温暖吗?夏天热死了也要你温暖吗?这里面天然包含了可被嘲笑的点零,温暖了四季这个比喻太夸张。

这本身是个比喻,把这个人做好事的意义比喻成温暖了四季,是一种夸张,是不可能的嘛,过度地去赞美。

这种比喻一边是让你把它当做在说虚话,另一变又要你把它投以实际来理解。

1又比喻又要以半不拉的现实状况来理解。

四季如春,把四季气候变化变成一种,取消冷暖之别。这种感谢太过了,如果一个人一些人能做到这样,不可能的,要求太高了,没有人能让你四季如春,捧得太高了,我只能让你在寒冬感到温暖,没法让你四季都如春。

正常人会认为“温暖了四季”是个语病,哪怕是比喻也是语病,或者用四季来比喻现实状况,现实状况有些不不用你来救,他本身就是良性的,本身就是健康状态。你过来温暖干嘛,不是多余吗?

反对者认为;这句话隐含了被感谢的家伙“四季”常在,你是一个四季都常在,这种四季常在就令人反感,你是一个需要我感谢的家伙,你一直在那边,情况好你也在那边 ,情况坏你过来帮忙就算了,情况好你还在那边,你不多余吗?你不嫌烦吗?你无事献殷勤。

支持者认为这个被感谢者超越的自然的,超越客观规律的,超越全天候的气候规律,支持者就会觉得是在夸赞他。如同家长照顾小孩使其一直收到保护呵护。

反对者就会认为这太夸张了,四季运行良好的时候,春天你就顺着他来就行了,你不用多余地过来无事献殷勤。

2如果我们偏要把温暖了四季这个比喻理解成是对的,没问题的。我让四季没有冷暖之别,一直是温暖的状态。整个气温一直是25度宜人的。他这个感谢太过了,要求太高了,但凡哪天有什么状况不太理想,什么都怪到他头上的,哪天稍微冷了点,就怪到他头上了。捧杀性的。谀词。

不像感谢,像要求。

温暖“了”四季,你温暖了今年,今年的四季变化好坏,各种各样的问题被你搞定了 。好OK,那下一个四季呢 另外一个事呢,明年呢?你永远不可能温暖“了”四季,因为客观规律总会使得事物的发展有它的顺利阶段和不顺利阶段,发展阶段和出问题阶段 ,你不可能温暖“了”四季,让一切矛盾就解决了,天下大吉了

“了” 他温暖了四季,好像人类只要度过这四个季度就一切矛盾解决了,万事大吉了。包含历史终结的意味。那下一个四季呢,下一个阶段呢?那下一个四季又有春夏秋冬的冷暖变化,发展问题和顺利,难道他一直在那透支,一直在那奉献吗”

“谢谢你 因为有你温暖的四季 并且你还会温暖下一个四季,甚至你还会温暖数百个四季,你还会温暖一整个历史。没完了。 ”

3四季依然在,你温暖的是人心。

虽然四季还没变,但是有你在你温暖的我们的心,温暖了“四季(中的人心)”人间一直是温暖的,各种苦难和各种痛苦一直被你解决掉了,组织好了安排好了搞定了,虽然气候上还有四季变化,但是人间不再寒冷了。 轻飘飘的意味,是四季是铁的客观规律的现实,但是你辛劳的付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感动,温暖的四季寒暑变化之中的人心。 而这个人心一旦温暖 不管这个世界再怎么寒冷,再怎么炎热,但还是如春一样的。这个意思要紧过弯折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要看出它省略的,把四季当做背景,温暖的人们对寒冷 炎热刺激的体验。这种奉承看似十分微妙,其实是一种谴责,治标不治本,你不能改进改变世界客观现实的那种顺逆境,你只能温暖温暖人心,温暖温暖大家对它的感受。由于这第三种意涵有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谴责意味,所以他不能这样写“温暖的四季中的人心”。他必须写成在语法上,他必须写成温暖了四季。

四季比喻实行发展的好与坏,严峻形势,顺利状况。不能这样写,不能指责被感谢主的治标不治本。


反:

1你在搞笑!夏天 春天还要你来温暖,真的多余!管那么多,无事献殷勤!

2捧杀

3讽刺,治标不治本

这段话具有某种对立性

正:1浪漫主义,刹不住车 ,他这个温暖的热情太澎湃了,有的时候会显得多余 把春天 夏天也给温暖了,但是 没事!虽然有点讨人嫌 但是这种讨人嫌是一种幸福的讨人嫌。

2人定胜天,分歧的特殊状况合而为一 ,让四季度如春 让四季的波动都稳定下来。

3以对人的关怀,人的体验为重,而且这就意味着这四季客观规律我没有办法,我是谦逊的,但是我能让大家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说明我们的做法都是符合人情的人心的。

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我虽然是让人们的心感受到了温暖,但事实上温暖了四季,人们认为他温暖了四季,并不是温暖了人们的四季的感受。

比如说一个大人物到一个平民住所里来。

1“哇,您的到来,真是让寒舍蓬荜生辉呀! ”

2“哇 您的到来,真是让我感到我的寒舍蓬荜生辉了呀 ”

第二种比第一种你就能把握这种差别了。

我连这个差别都没分开来,您对我们的影响真是太润无细无声,潜移默化了!


41:06


从不同方,对这个意识形态的载体出来的解读,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它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当认识到所有的意识形态载体都具有这种两面的争夺性

一部分人会利用这个意识形态载体来揶揄来讽刺 一部分人会利用这个意识形态载体来赞叹赞美 感谢。

因为有你,“你”往往指一线工作者。

“有”谁拥有,因为前面这句话“因为有你” 指的后面温暖这个动词所指的主语就很暧昧了。

1是老百姓拥有?那就是大家努力一块温暖了四季。

2还是现在这个状况下 你存在你在那边。那就是因为一线工作者工作本身温暖了四季

3上层领导,那就是上峰伟大的决策温暖了四季。

“有”字的多意性,导致谁都可以,什么社会阶层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到自己受到赞美,或者说去讽刺揶揄其他群体。

三句话,句句包含杀机,句句包含暧昧性,各种权力态势的博弈,在这三句,各方都觉得自己可以在这三句里面传达的意味更凸显出来,或者说把别人架到道德制高点上,我来占便宜,我来逞风光。

他里们有环环相扣的意识形态博弈战,共同体内部权责关系的一种博弈,分功劳分精神蛋糕,分责任义务。这种意识形态载体你就包含了各种各样操作的线端。

如果你是文艺创作者,你宁愿让你自己作品充满暧昧性,成为为意识形态的战场,这是你作品的不幸。

意识形态学会告诉你这种暧昧性的意识形态来体会有额定的几种解读 ,不是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顶多七八个,某种行业,某种阶层,某种文化共同体,某种人生遭受重大创伤的。

这个歌本身是小布尔乔亚的立场,因为他立场很暧昧,表态不鲜明。

【意识形态学】“温暖了四季?”——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文艺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