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明珠:参观吐鲁番博物馆通史陈列厅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木纳尔路上,有一座半圆形的黄色建筑,顶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从空中俯瞰呈月牙形状。这里便是吐鲁番博物馆,集中展示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
2023年7月11日下午,我来到吐鲁番市区,直奔吐鲁番博物馆。2009年9月26日,这座新馆建成开放,外墙以弧形的形式,镶嵌四块巨大的浮雕璧画。从东南大门,进入博物馆,馆内建筑地上为三层,总共有九个陈列展厅。
这里的基本陈列展厅位于二层,以“丝路明珠吐鲁番”为主题的通史陈列厅为核心,讲述吐鲁番盆地20000多年的人类生活历史和4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除此之外,还有吐鲁番出土文书厅、金银币精品展厅、巨犀化石陈列厅和古尸陈列厅。
1.石器时代:远古文明,曙光初现
在距今两万多年以前,吐鲁番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他们游移于河谷、绿洲、草场之间,过着狩猎为主兼采集的原始生活。1995年,在交河故城西台地上,采集到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包括石叶、石核、刮削器、手镐等。
2.先秦时代:绿洲农牧,神秘萨满
在距今4000年至2200年之间,吐鲁番地区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进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活动。这里以苏贝希文化为代表,发现数十处墓地和数处遗址,包括洋海墓地、三个桥墓地、加依墓地、苏贝希墓地和遗址等。
新疆彩陶出现于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彩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黄河流域彩陶文化向西传播的延续。在红色陶衣上,描以黑色纹饰,包括三角纹、网格纹、弧线纹等。
3.两汉时期:凿空西域,入版中华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中央政府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连接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管理天山南北。
公元前48年,在吐鲁番设立戊己校尉,治所设在高昌壁,负责着军事屯田。从此以后,来自中原和河西地区的士卒逐渐入居,跟当地的车师人共同生活,并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
在这里两汉时期的墓葬中,以交河故城沟北墓地、洋海三号墓地、鄯善三个桥墓地、胜金店墓地为代表,发现许多保存完好的木器、丝织品、皮革制品等生活用品。
4.魏晋至隋:郡县确立,多元一体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继承汉代制度,继续在吐鲁番地区设立戊己校尉。西晋时期,设立西域长史,管理军政事务。公元327年,前凉政权在吐鲁番设立高昌郡,第一次将郡县制度推广到西域。
从公元460年到640年,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起以汉人为主体居民的高昌国,先后历经了阚、张、马、麴氏统治。隋代,中原结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的范围。
在魏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这里居住着汉人、车师人、龟兹人、焉耆人、波斯人、粟特人、柔然人、铁勒人等,逐渐形成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繁荣局面。
5.唐朝时期:安西都护,丝路繁华
唐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天山南北,先后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以后,在吐鲁番设立西州,并且将管理西域的安西都护府设立于交河城内。
在唐朝的统治之下,加大对西域的管理,保持“丝绸之路”畅通,高昌城成为一座国际贸易交往的大都会。东西物资在此集散,多元文化在此汇聚,形成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佛教、祆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并存的社会。
大约公元3世纪,佛教传入吐鲁番,在沮渠氏北凉和麴氏高昌时期发展到顶峰,当地的译经写经、开窟造像、兴建佛寺等佛教活动蔚然成风。唐代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天取经,经过高昌国的时候,与高昌王结为兄弟。
6.五代宋元明:甥舅藩属,文化荟萃
公元9世纪中叶,回鹘人在高昌建立地方政权,史称“高昌回鹘”。宋代,高昌回鹘与宋朝保持朝贡关系,尊称宋朝为“舅”,自称“西州外甥”。元代,设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明代,设哈密卫管理西域事务。
大约14世纪中叶,东察合台汗国通过战争手段,将伊斯兰教推行到吐鲁番盆地。16世纪初,这里形成伊斯兰教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延续至今。
7.清朝时期:爱国卫疆,维护统一
额敏和卓是清朝康熙至乾隆时期吐鲁番的维吾尔族首领。康熙年间,他率众归附清政府。雍正年间,参与清政府抗击准噶尔部斗争。乾隆年间,率部返回家乡,投入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之中,为当地社会安定和生产恢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朝初期,吐鲁番人口仅两万。在“辛亥革命”前夕,人口达到七万多人。随着人口增加,农业迅猛发展,开挖大量灌溉农田的坎儿井,种植小麦、高粱、葡萄、棉花等。
吐鲁番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乃天山东部一个东西横置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极端干燥,降雨稀少。这里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不仅是乌鲁木齐的门户,而且是新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如今,这里是驰名中外的旅游名城,拥有数量众多的古遗址、美食和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