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GB/T 42322-2023 英文版

2023-05-12 15:56 作者:标准翻译网bzfyw  | 我要投稿

GB/T 42322-2023 英文版
GB/T 42322-2023 能源互联网系统 主动配电网的互联 
GB/T 42322-2023 Energy internet system—Interconnection of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能源互联网系统下主动配电网互联的通用要求,主动配电网的物理互联、信息互联、信息物理融合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能源互联网系统下主动配电网的规划设计与运行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GB/T 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 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
GB/T 22239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4337电能质量 公用电网间谐波
GB/T 29328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
GB/T 33589微电网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
GB/T 33593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要求
GB/T 36278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配电网技术规范
GB/T 36547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GB/T 36572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
GB 50966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
DL/T 5729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IEC 6185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in substations)IEC 61968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的系统接口(Application integration at electricutilities-System interfaces for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通用要求
4.1 主动配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运行控制及信息交互应与能源互联网的架构体系相协调,以支撑能源与信息的互联互通。4.2 主动配电网规划设计应坚持面向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理念,满足安全、高效、灵活的电力传输与
配送。4.3 主动配电网应满足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电动汽车、储能及各类用户的便捷灵活接入与消纳要求。4.4 主动配电网应综合运用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的各类灵活性资源,实现配电网主动运行与管理,提升能源配置的效率水平。
4.5 主动配电网应与能源互联网系统实现信息的深度共享与融合,并满足信息安全防护相关要求
5主动配电网的物理互联
5.1网架结构

5.2 与分布式电源的互联
5.2.1主动配电网与分布式电源的互联应符合 GB/T 33593 等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的规定5.2.2在满足并网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分布式电源并网电压等级可按表 1的规定确定

6主动配电网的信息互联
6.1 信息交互
6.1.1 主动配电网的信息模型应符合 IEC 61968 公共信息模型以及 IEC 61850 的建模规范6.1.2 主动配电网的终端设备应设置本地和相邻终端设备的通信参数以及局部拓扑信息、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列表,并生成相应的自描述配置文件。6.1.3 主动配电网控制系统应具备与电网相关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控制信息交互的能力。控制系统应分层设计,宜具备中心控制层、区域控制层和就地控制层三层控制体系。主动配电网控制系统架构可参照图 1

6.1.4 主动配电网中各层级设备与相关设备之间应实现数据通信,收集下层设备、单元的运行工况及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数据。6.1.5 主站与区域控制器的交互内容应包括区域控制器的通信链路状态、运行模式、拓扑信息、区域控制器的控制参考值及控制参数等。
6.1.6 区域控制器与就地控制器的交互内容应包括分布式电源/储能运行/充电桩/柔性负荷状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
6.1.7 区域控制器与区域控制器的交互内容应包括区域控制器的通信链路状态、运行模式、拓扑信息、区域控制器的控制参考值及控制参数等。
6.1.8 主动配电网的控制系统可采用集中式或分布式控制模式,两者可互为后备。6.1.9 主动配电网的控制系统可通过 IEC 61968 规定的方式与调度主站进行数据交,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
6.2 通信方式
6.2.1 主动配电网的通信系统应满足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及储能设施等源网荷储终端的远程通信通道接入需求,适配新兴业务及通信新技术发展需求。6.2.2 终端远程通信应根据主动配电网的业务性能需求、技术经济效益、环境和实施难度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光纤、无线、载波通信等通信方式。当中压配电通信网采用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千兆无源光网络(GPON)或工业以太网等技术组网时,应使用独立纤芯。6.2.3 无线通信包括无线公网和无线专网方式。无线公网宜采用专线接入点(APN)/虚拟专用网络(VPN)认证加密等接入方式:无线专网宜采用远距离无线电(LoRa) 紫蜂协议(ZigBee)等接入方式,应采取双向鉴权认证、安全性激活等安全措施。
6.3安全防护
6.3.1 主动配电网信息安全防护应符合 GB/T 36572GB/T 22239 的规定,并满足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要求。
6.3.2 具有控制要求的终端设备应配置安全模块,对来源于主站系统的控制命令和参数设置指令应采取安全鉴别和数据完整性验证措施,以防范冒充主站对现场终端进行攻击、恶意操作电气设备。

7 主动配电网的信息物理融合
7.1 主动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的应用场景可实现主动配电网分析、决策与控制能力的有效提升,包括但不限于主动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的源网荷储协同优化分析控制、跨信息物理空间的风险评估场景。7.2 主动配电网应适应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宜通过信息物理融合的混成计算方法对能源互联网中能量路由路径进行计算。
7.3 主动配电网应支撑状态感知、自动控制与智能应用,提升信息物理融合能力。主动配电网的控制系统宜采用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自趋优控制方法,满足协调控制、运行管理、互动服务等多元需求。7.4 应采用跨信息物理空间的故障风险演化方法开展主动配电网的安全性分析与风险评估,避免主动配电网信息空间与物理系统二者交互影响导致叠加风险。7.5 主动配电网的信息物理融合类应用应包括但不限于主动配电网的信息物理融合能量管理业务、智能配电终端、源网荷储协同优化分析及安全性评估业务。

附录A(资料性)交直流配电网典型互联方式

附录B(资料性)中压配电网直流侧电网结构


GB/T 42322-2023 英文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