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聊聊抬杠——当我们讨论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2019-04-03 20:42 作者:_Kaizen_  | 我要投稿

引言

讨论的意义是说服别人吗?

十多年前,还在56K小猫拨号上网按分钟计费的时代,我喜欢在论坛里舌战群儒:我逐个打开感兴趣的帖子然后断开网络,这样就有充足的时间琢磨怎么回复,细心打磨回帖以期获得更多认同,然后再拨号连网后逐个提交回复,顺便刷新版面再打开更多感兴趣的帖子,如此反复,乐此不疲。

我会美滋滋的看着别人回复我或者认同我的观点,别人无视我的时候我会失落,别人反驳我的时候我会生气……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网上“辩论”是我的最大乐趣。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论坛里看到了一个讲述逻辑谬误,辨别诡辩的帖子,突然发现自己也一直在用这样伎俩维护自己的观点,虽然很不愿意承认。

通过观察和反思我发现大多数人为了说服别人,有意或无意间都会使用各种逻辑陷阱,区别可能是这个陷阱设计的是否精巧,能否瞒过大部分人,诡辩似乎成为了讨论的唯一的意义,“理”似乎也不是越辩越明。

简单地得出这个结论以后,我瞬间对自己特别失望,开始更深的反思自己:

  • 我参与网上的讨论难道只是为了让对方哑口无言以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吗?

  • 难道就没有一点维护真理和正义这样“高尚”的意义吗?

  • 我坚信自己在“伸张正义”的时候,对方就一定是“邪恶”的吗?

  • 我自己坚持的真理和正义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 真理和正义的标准到底在哪里?由权威定义的吗?这个权威在哪?

  • 如果没有权威的话,我们该如何获得真理和正义的标准?

  • 讨论吗?但是讨论已经被我与诡辩划了等号了。

讨论的意义

考虑引言中的那句话,讨论的意义是说服别人吗?

看看我们为了说服别人会做什么:

  1. 为了反驳而反驳,主要表现在抠字眼、扣帽子、道德批判、放大对方的纰漏;

  2. 拒不承认自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无视自身的错误,对自己的错误避重就轻;

  3. 对人不对事。

这是低级的做法,也就是俗称的杠精行为。这样的行为说话不负责,没有逻辑,不讲证据,你说的我不听,我说的我不管。但其实这一类的行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危害,因为旁观者很容易就能分辨出谁是小丑。危害最大的是伪装成理中客的样子,用事实讲假话。比如:

  1. 用片面的数据玩数字游戏

  2. 用虚假的权威或者断章取义玩文字游戏

  3. 用不恰当的隐喻玩逻辑游戏

其实诡辩的手段远不止上面的这些,使用非常频繁的还有滑坡谬误、双重标准、诉诸完美、虚假的两难选择、质疑对手结论(的逻辑过程)等等,在《批判性逻辑思维工具》第13章中列举了44种逻辑谬误,几乎概括了全部的诡辩技巧,推荐阅读一下,本文就不深入探讨了。

回到本章节开始的问题。

很多对喷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根本原因就是双方都想要试图说服对方,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天衣无缝的,不管是你的还是对面的,尤其是在政治、法律、社会等根源来自人性的问题都是没有唯一真理的。

所以,如果你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然后闭嘴,其实不需要再讨论了,因为这样的心态只会吸引到那些抱着同样心态的人跟你讨(tai)论(gang),说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但是,如果你是希望通过讨论获得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并通过完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那么接下来的讨论才会有价值。

也许会有人质疑完善自身认知体系的现实意义。在我看来世界的一切事务都是一个个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对问题进行分解、分析、判断、选择和落实。这个流程中每一步都依赖于上一步的结果:要保证解决问题的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选择、正确的选择是取决于合理的判断、合理的判断来源于严谨的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你通过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已有的认知提取影响判断的因素,判断和选择的过程需要你把所有维度的因素考虑进权重、偏移量进行回归分析,收敛得到一个相对正确的结果,而这个过程中的提取的因素是否全面、权重和偏移是否合理,都是取决于你的认知。关于这个话题其实是可以展开来详细讨论的,这里只是概括一下,为的是解释完善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正确的立场

你拥有观点,还是观点拥有你?

很多人害怕被说成是墙头草,那我们不得不先思考一下“墙头草”这顶帽子背后的诡辩逻辑:是否“墙头草”取决于你的所持的观点吗?还是你的立场?你的立场一定得是正方还是反方吗?

一旦你为自己预设了一个非左即右的立场,你的判断力就会因此受到影响。这个时候的“讨论”并不是真正的讨论,而是在辩护——你在为自己的立场和支撑这个立场的观点而辩护。那这个时候到底是你拥有这个观点还是这个观点拥有了你?

我们可不可以站在左和右以外的立场上?比如追求真相和恰当的价值判断?

讨论的基础和原则

  1. 尊重完整的客观事实

  2. 强调真实和全面的数据支撑

  3. 承认没有完美答案,对方的观点不完美,你的也是

  4. 认清凡事都有轻重缓急,你的坚持也许不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5. 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做判断,而不要局限在单一个体上

上面5条也许并不完整,但Less is more,能做到这几个原则基本上也就不会偏离太多了。单单列出这5条也许太过概括,但要展开说明还要找大量的例子。

但是,我懒。(以后再完善吧(也许))

直面“打脸”

其实当你摆正了自己的立场,也就不存在打脸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打脸”都是在帮助你完善自己的观点,攻击也好,批判也好,要么是在帮助你验证自己的观点的严密性,要么是在帮助你寻找观点中的BUG。

所以,站稳了,怀着感恩的心去迎接打脸吧。

关于引言中的问题

引言中,我提了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获得真理和正义的标准”,但是整篇文章下来似乎并没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是,其实答案就是这篇文章本身:在正确的立场上通过讨论完善认知,通过不断完善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进行判断。

聊聊抬杠——当我们讨论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