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学作品【马工程文学理论笔记】
第四章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语言
● 总述
● 作家对日常语言进行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个性特征的整体性的语言构造
● 文学作品用语言构造艺术世界、创造艺术形象,帮助人们认识和体验生活,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
● 一 文学语言的基本性质
● 日常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比较自然朴素的语言
● 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哲学语言:在日常语言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目的、运用不同方法的加工、修饰、提炼而成的专业语言,文学语言一方面呈现出与日常语言不同的审美性质,另一方面也与哲学、科学语言有明显区别
●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科学语言之间的区别
● 1、表达目的不同——构筑虚构的艺术世界
● 1)文学语言
● 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假定、虚拟的存在
● 文学语言通过艺术世界间接反映和作用于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更加间接、复杂多样
● 一川烟柳,绝胜烟柳满皇都、蓝田日暖玉生烟——烟表达的是作者对眼前之景的主观印象和感受,能引发读者的美好联想和体验,而不是现实中的直指意义(日常和科学语言所说的“烟”指的物体燃烧产生的气状物)。
● 2)日常和科学语言
● 用于使用者与外在世界的交往 ,其语言行为如议论、抒情、陈述等一般指向现实世界(外指性)
● 2、真实性标准不同——作家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 1)文学语言
● 【服务于】艺术世界的虚拟性,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构。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 ——文学语言主要以作家体验的真实做标准
● 2)日常和科学语言
● 服务于现实世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
● 3、意义生成方式不同——间接的,生成于艺术形象世界
● 1)文学语言
● 意义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不直接产生于语言的词典意义和语法规则
● 而是生成于特定语境中的文学语言所构造的【艺术形象世界】
● 读者需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象整体中,逐渐体会其全部意义
● 诗歌的多层意思、多种解释不是由文学语言直接道明的,而是通过文学语言构筑的艺术世界整体地、形象地显示,读者需要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象整体中,逐渐领悟其全部意义。
●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美丽的秋景图,作者喜爱之情,老而弥坚人生的人生风貌,多层意思不是直接道明,而是通过语言构筑的艺术世界整体地形象地显示,并让读者去体味的
●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 2)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
● 以意义表达、接受畅通为基础,要求准确鲜明
● 遵循语义逻辑,意义单一、直接
● 二 文学语言的特征
● 1 自指性
● 文学语言在表意的同时,通过呈现语言自身的【手法、结构、特征】以引起读者注意的特殊性质
●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创作是高度自觉的语言创造活动,文学语言超越日常实用语言的媒介性和工具性,自身也会成为【作家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的对象】
● 诗歌中的押韵、平仄、对仗、用典、隐喻、反讽、化用陈言、锻炼新语等手法,都会加强文学语言的自指性。
● 杜甫: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双声对、叠字对、形声对,音韵谐美,声调婉转
● 欧阳修《醉翁亭记》虚字“也”、“而”的运用,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合,文意和节奏一以贯之,又曲折变化。使得古文兼具骈偶之形、诗体的情韵之美,丰富记体的表现功能和文体样式
● 2 新异性
● 文学语言所追求的与表意相统一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新颖性、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异性。出人意料、标新立异、不同凡响
● 韩愈:唯陈言之务去。其诗风奇绝险怪
● 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联想、夸张,动感,力学数学之崇高
● 孟浩然《句》: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细腻感受、巧妙联想。
●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公理、婆理”;《为了忘却的纪念》悖反式修辞
● 3 生动性
● 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具有【生命形式】的文学作品。
● 作家在遣词造句时,总是追求如生命一般的自然浑成和生气灌注
● 清代刘熙载:炼篇,炼章,练句,练字,所贵乎炼者,往活处炼
● 生动传神的诗句: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自然流动的诗句: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行踪、梦想(向往)、感情(思乡)、意象、语言、动词
● 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语言,给人以鲜活的审美体验:汪曾祺《受戒》
● 4 韵律性
● 文学的韵律性,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律美的特性
● 韵律是语言固有的特征,由语言自身的音节、声调、长短等相互呼应、对比形成的有规律的现象。
● 南朝四声发现,永明体,讲究声律
●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诗歌吟咏性情要借助语言表达,语言的奥妙在于和韵之美
● 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饱满有力的思想感情在长短合度、高下相宜的语言声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 格律诗,平仄、对仗、押韵,五七言句式,律绝诗体,体现中国传统古典诗歌韵律美
● 作家善于运用并强化语言的韵律性,为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服务,将【语言】的节奏韵律与【思想感情】的运动变化统一起来,相得益彰
● 郭沫若《凤凰涅槃》随情感流动和跳跃的语言节奏
● 新月派闻一多三美主张,音乐美(表现在音节上,如声调抑扬、押韵、节奏),建筑美(节奏的匀称、句式均齐)
● 5 补充童版: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陌生化)——审美性
●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形象
● 一 文学形象的定义
● 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
● 包括人物、景物等具体形象及其构成的整体形象
● 文学作品结构的第二层
● 主要有文学象征、文学意境(抒情作品)、文学典型(叙事作品)
● 二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4个对子:主客、真假、确定模糊、个别一般)
● (一)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交融
● 文学形象寄托着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态度——主观性
● 源于社会生活,有现实依据——客观性
● 章学诚: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
● (二)虚构性和真实性的结合
● 1 艺术形象的真实性
● 1) 合情
● 反映人们的真切感受、真挚情感、真诚意向
● 情理矛盾时,要牵理就情
● 窦娥临死前发的三桩愿望:血溅白绫、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
● 《牡丹亭》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生
● 2) 合理
● 符合客观规定性——理:现实世界中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或人类社会真实的现实关系
● 合乎理想——桃花源
● 2 艺术形象的虚构性
● 虚构是文学形象生成的重要途径。
● 文学形象是虚构、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不同——屈原上叩天庭之门,孙悟空大闹三界,李白“白发三千丈”
● (三)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并存
● 确定因素——读者理解作品的基本依据
● 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美丽聪慧的少女
● 不确定的想象空间——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补充、创造
● 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需要读者调动生活经验去想象其神韵
● 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塑造的,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 (四)个别性和概括性的统一
● 强化突出个别性,从而更充分地表达一般
● 刘勰《文心雕龙》:以少总多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万取一收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借秋景图表现出个别失意文人的凄苦境界,也概括出整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对前途渺茫、归宿不定的痛苦
● 三 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
● (一)文学象征
● 1 定义
● 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 2 文学象征传统
● 《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
● 王充《论衡》:立意于象
● 王弼: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
● 中国象征性艺术传统
● 魏晋玄言诗、唐代佛理诗、宋代哲理诗
● 龙凤图像、盘古女娲等神话、比兴寄托传统
● 3 文学象征的基本特征
● a 暗示性
● 非直接的表意特征、读者通过作者提供的词语构造而猜想出其中隐藏的深意
● 戴望舒《雨巷》徘徊的寻觅者形象,暗示对某种人生理想的苦苦追寻
● 臧克家《老马》
● b 哲理性
● 中国古代将象征看做是表达至理(哲理)的手段,古代现代很多作品以表达哲理作为创造文学象征的目标
● 《精卫填海》象征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是奋斗不息的哲理
● 卡夫卡《变形记》大甲虫象征性形象蕴含作者对现代人性异化的哲理思考
● c 多义性
● 作家个人创造的象征与作为惯例的被文化赋予确定意义的公共象征不同
● 作为作家个人的象征,文学象征往往是在一种文学形象中蕴含多重意义空间
● 将公共象征重新赋予特殊意义。龚自珍《病梅馆记》
● 新创象征性形象。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 隐去本义和思路,使得文学形象成为意指不明的“多解方程”,李商隐《锦瑟》
● 马拉美:诗永远应当是谜
● 4 文学象征的多义性VS文学意境的含蓄性
● 钱钟书“言意关系”的见解:夫“言外之意”(extralocution),说诗之常,然有含蓄与寄托之辨。诗中言之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前者顺诗利道,亦蕴于言中,后者辅诗齐行,必须求之文外。含蓄比于形之与神,寄托则类形之于影。
● a 含蓄性的言外之意:是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融情于景,创造意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b 寄托性的言外之意:属于象征性文学形象的多义性,通过托物言志、寓言比兴方式——言在此意在彼
● 刘祯《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人格
● 补充童版:审美意象(象征意象)
● 审美象征意象的定义:是以表达某种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它不仅是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也与典型、意境一样,属于艺术至境的高级形态之一,能表达至事至理的高级艺术形象。
● 5个特征:哲理性(本质特征)、象征性(表现特征)、荒诞性(形象特征)、抽象思维的直接(思维特征)、求解性和多义性(鉴赏特征)
● (二) 文学意境
● 1 定义
● 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 2 意境论发展(中国)
● 意之境
● 相传为王昌龄所做的《诗格》“三境说”——物境、情境、意境分别表示景物、情感、心意构成的艺术空间
● 意与境
● 内在情感心意和外在景物的融合统一
● 晚唐司空图“思与境偕”,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对意境的内在结构和特征的规定
● 补充:意境论的发展脉络(论述题可以引用)
● 《庄子.齐物论》:自由之境
●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将“境”的概念用于诗歌
● 相传王昌龄所作《诗格》提出“意境”
●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 “事须景与物相兼恰好”
● 唐代殷瑶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提出了“兴象”论
● 皎然《诗式》: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 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境生于象外
● 晚唐司空图《诗品》: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意境论集大成者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2021考过)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 PS:我国文学意境的问题是唐朝才正式提出来的,从殷瑶、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到司空图,对意境的美学特征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述。殷瑶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提出了“兴象”论,他认为“兴象”的超妙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础;王昌龄则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强调了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提出意与境的融合也就是心与物的结合;皎然把禅境和诗境结合,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把对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司空图则作出了非常有名的理论概括,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这对整个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 拓展:论唐代诗歌意境的发展与内涵_毕业论文 (youerw.com)
● 浅析严羽的诗歌意境论 (xzbu.com)
● 3 意境的主要特征
● 1 ) 情景交融(表现特征)
● a 景中含情(藏情于景)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切景语皆情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b 情中见景(直抒胸臆)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 c 情景并茂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思归之情与巴山秋雨,情景虚实、现实想象、时间跳跃、空间位移)
●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 王国维:文学中有二质焉:曰景,曰情。
● 2 )虚实相生(结构特征)
● 梅尧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 a 实境
● 如在目前角较实的部分,意境中逼真存在的景、形、境
● b 虚境(神境、情境、灵境)
● 见于言外较虚的部分,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 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伴随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等虚境的体味和感悟
● 陆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一层审美想象空间:不得进门的遗憾、一枝红杏出墙引起的喜悦、对满园春色的猜测和联想。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美好的东西总是锁不住的哲理思考
● c 实境和虚境关系(虚实相生)
● 实境是艺术表现的重心——真境逼而神境生
●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意境创造的目的和意向
● 3) 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 意境中蕴含的咀嚼不尽的艺术之美,包含情、理、意、趣、韵、味等多种因素
● 刘勰余味;钟嵘滋味;司空图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梅尧臣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春江花月夜》美景、历史感、宇宙感、青春年华易逝、闺妇游子之思等
● (三)文学典型
● 1 定义
● 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示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 2 典型的发展(西方)
● 18世纪前,类型说,普遍性——18世纪后,个性典型观(黑格尔)——别林斯基“熟悉的陌生人”(普遍性+特殊性)——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注意细节的真实、环境的典型与人物的典型相统一)
● 3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 1) 突出的个性特征
● 马克思批评席勒《济金根》强调特征性原则——外在形象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本质丰富深刻
● 文学典型是特征化的结果——作家抓住形象最具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和生发
●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 需要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统摄其整个生活的主要特征——阿Q的精神胜利法、林黛玉的多愁善感
● 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主要特征,富有特征性的语言、细节、场面、事件为为反映和形成主要特征服务——林黛玉葬花
● 2 )具有生命的斑斓色彩(性格复杂丰满)
●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高峰,以性格复杂丰满的“圆形人物”为美
● 例:黛玉有女儿之心(向往美好爱情)、诗人之心(向往自由和个性)、士子之心(脱俗、孤傲)
● 3 )灵魂的深度(表达进步需求和愿望)
● 人物性格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需求和改变现存不合理秩序的愿望
● 4 )蕴含深刻的历史真实
● 文学典型的创造以真实性为基础。
● 恩格斯:卓越的个性刻画,体现出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表达出自觉地历史内容,从而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强烈共鸣。
● 现实关系:人们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联系,以及由它派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系
● 文学典型体现的历史真实还包括作家的真诚人格和心灵(也是时代精神、社会心理的表现)
● 阿Q的悲剧命运,对现实关系的逼真描写;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真实;阿Q背后站着一个爱恨交织的鲁迅
● 补充童版P235: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二者关系(制约、反作用、相互依存)
●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意蕴
● 一 定义
● 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传达的意义,文学作品的结构的最深层次
● 二 意蕴及其构成方式
● 黑格尔提出“意蕴”范畴:
● 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东西,是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精神。
● 中国古代把意看成是多层次的存在。
●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义为工。/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曲折地包含了多层蕴含,需要读者反复体会。
● 皎然《诗式》: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
● 三 作品意蕴的层次
● 1 审美情韵层
● 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流溢出的美的情感和韵致
●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2 历史内容层
● 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相、趋势、意义等历史意蕴
● 《红楼梦》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亡——清代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
● 《红旗谱》两家三代农民和一家地主的斗争,反割头税、二师学潮运动——30年代北方农民革命运动
● 3 哲理意味层
● 意蕴的最深层,普遍性。
● 融合了生动形象和真挚感情的道理
● 蕴含在感性具体的场景和氛围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四 意蕴层次的有机系统性与丰富性(2021考)
● (一)作品意蕴构成由表及里的有机系统
● 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审美情韵层——美景、惋惜
● 历史真相层——大唐帝国日薄西山
● 哲学意味层——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
● (二)意蕴的每个层次又可以作多层次的分析
● 《红楼梦》的意蕴
● 1 呈现了不同社会阶层日常生活的历史真实。汇聚了翰墨、技巧、人物、事迹等多方面构成的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画面
● 2 表现了 封建大家族中众多青年女性被压抑、受欺凌、遭伤害的悲剧性的真实命运。以宝钗、黛玉、湘云等为核心,金陵十二钗正副册中20多位女子的真实命运,不同阶层众多年轻女性的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记录、表现了她们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命运
● 3 表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及其众多女性悲剧命运的基础上,揭示了盛衰无常、繁华如梦、色空不异的人生真相。
● 日常生活的逼真描写和人生世相的真实呈现(色界),以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为标志人物的(空界),让二人不时从空界走入色界,用勘破红尘的眼光和未卜先知叙述,表达对红尘中执迷不悟的痴男怨女的深深怜悯。中间又通过宝玉参禅颂偈ji、读《庄》悟道、柳湘莲伤情绝世、惜春厌世出家,在世俗繁华之上笼罩着悲凉之情和空幻之思
● (三)文学意蕴的不确定、丰富性、灵活性
● 与作家赋予作品的社会生活意义的深广度相关
● 与读者自身的文学阅读、接受素养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