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底层】数学、逻辑思维迁移,解构心态等本质~
终于到了来死磕思维公式的时候了QAQ。。。。想建认知结构+方法模型库的,第一步计划是梳理过去做的串课和框架,提取底层逻辑,搞到今天,终于到了最后一个文件了。。。
就像没有地图在探索岭南印象园一样。。。先一个个的走过去,再试图推测全貌

首先思考下,适度欲望=能力范围内目标,这个要怎么理解
能力范围内,这个能力是段位表能力结构,目标,要区分0-1开拓型/1-N增长型/N-N复制型
其实0-1/1-N的目标,都是目标可达性不确定、路径不确定、时间也不确定,所以,是没法称为能力范围内的
创新型能力结构和N-N能力结构也不一样,而且能力还有边界,换行、换岗都得归0个七七八八
所以,能力范围内目标,就是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再定N-N的目标?
可达性不确定的目标,是用来了解自己的,不是用来达成的。。。

心态上,畏难畏险、患得患失
从目标上,目标是否必达,这个没想清楚,过程中就什么都是困难。。。这其实是能力问题
认知、理解、决策是否清晰,设计的路径是否有把握,逆向思考有哪些坑会有风险,策略里是否有考虑风险,这也是能力问题
害怕得不到想要的,是策略的有效性、执行计划是否可落地,这都不确定,当然对结果没数,这也是能力问题
害怕失去已有的,到目标需要哪些资源,哪些是自己已有的,哪些是需要换取的,自己愿意用什么已有资源换取没有的资源,哪些是不愿意牺牲的,很清晰,并且愿意为自己的底线买单,这其实是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解自己的问题
所以,所谓的心态问题,本质是能力问题,或者是否了解自己

重要的事情,决定事情走向的事情,抓大放小,影响因子这种
正确归因,最大概率成功的、更高复现率的本质

时间管理的目标是更多时间投入目标,能力其实是能力结构,做判断来砍目标、优化决策路径、砍无效行动这些,所以先求能力结构,才能变得有时间,结果其实也是用来完成目标
如果目标想不清楚,那能力结构只能先逆向培养不会错的能力了
还有砍目标,中长期,识别路径什么的。。。没有笨功夫跑聪明的办法,这是不可能看得出来正确的方向的。。。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先刷能力结构吧,慢就是快

思维代码
通过他人言行,抽取其思维代码,其目标如何、认知怎样、策略是什么、动力持续性怎样
但是这其实不用花太多功夫——在刚开始自己的能力结构没有跑出来的时候。。。
只需要在业务链条上观察其环节完成度即可
对于客户,只需要在合作点上能达成共识就可以了

用程序理解下内核,一堆信息,可解决单一问题的算法,可解决多个问题的算法,系统升级、算法升级

数学思维
帮助我们快速找到答案,突破专业的从不会到会——三种正向思维策略,简单化清晰化
分解思维,是一种策略,情境是清晰如何从大量中选择一个,把对象做不同维度的分解,这就是认知建立,分解的依据就是本质,那每个维度都好做决策——个人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在具体事项中比较确定,最后把多个维度下的选择综合起来,就是目标的决策
比如个人买衣服,按样式分,按颜色分,按质地分——哇哦,这样就好清楚啊
比如找工作,按公司规模分,增速分,岗位职责分,公司氛围分。。。还是先别想了QAQ,但这样的确就好做决策

分类思维,也是一种策略,情境是要实现增长,原有的策略已经增长无力了,优化策略,可以增加其他目标对象分解维度、或细分时间维度,然后做象限界定,针对每个象限,定具体的增长转化策略
比如个人健康管理,之前都是很粗的解决大分解类别下的问题,比如在情绪下、在饮食下、在睡眠下,分别自控,但是现在会觉得都到了一种瓶颈了,就要增加时间刻度细分了,在生理周期的不同时间各个情形是如何,不合格的情形在那个时空下应该如何设计具体的策略应对,变得合格
时间维度的增加,直接的时间轴短中长期性质,还有频率频次这些类别

归类思维,也是寻找策略的思维,情境是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要直接就思考策略,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有没有已经成熟的方法模型,因为目标之下的认知要全面,如果直接当成新问题自己来思考的话,很难齐全的,正向的路径,逆向的坑都一定会有遗漏——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关于问题低分类和归类,对应的成熟策略,这才是建库要做的事情啊

做选择的话,用逆向思维就可以了
逆向思维是导致失败的点,这个之前一直都是学习和解构课程,但自己用逆向思维的话,就只有设定年度目标,这个频次低节奏慢,不全面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以后需要自己考虑全面的反向避坑,就还是需要一个指导原则来依次思考,以避免遗漏
参考下数学思维剩下部分先做一个思考原则

象限思维,也是一种分类,可行方向和不通方向,可行方向里再找分类砍掉不通方向,如果写集合的话感觉自己会需要反应时间。。。
路径思维,如果选择这一条路,时间线上可能会发生什么——这感觉要做路径树吧,砍掉自己不想通往的方向
正负循环,理想的正循环可能做不到,但要逼近,负循环就是要远离的,警醒吧
极限思维,如果选择一条路,走到最终点的高度限制,比如我过去就不想见众生,准备放弃职场路径,因为知道止步二段,想换专业路径,但。。。换不过去,换回来就要逼着自己刷见众生了。。。
作图思维,把关系、信息等图形化,可能会发现问题本质,切换思维方式、左右脑什么的

逻辑学思维
事实,观点,立场,自洽逻辑的识别
一般人表达的都是观点和感受,当他人表达观点的时候,“我认为”,那可以讨论观点
当他人表达感受的时候,“我感觉+情绪”,那就关心他的感受,而不要去讨论观点,因为,感受下的观点其实本人自己也知道偏颇的,不需要我们去“评价”

逻辑谬误的溯源
混淆概念,虽然用的真知,但是不是事件相关的真知,“道德胜利”
伪知当真,用来证明虚知,就有点“不讲道理”
绝对真理,其实我们只能做有限的真实,常规下的成立和不成立就好了

正向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第一,界定问题,时间空间、角色关系,在陈述的时候不要延展,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缩小问题,学习、归纳的时候才时空延展
第二,寻找归因,这是很难的,因为什么导致了这个问题,比如失眠问题,有一个因素树,能搞出这个树也是想建的库
第三,原因分类,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部分,去做改变,我们能用利换取资源的部分,去争取,但这不可控,要陷入追求可控——控制世界、别人,图劳而无功
第四,对结果不确定性的接纳,只管努力莫强求,如果认为自己的幻想一定出现,那是投机

f(x)思维
遇到一个事,就是x发生了,或有很多想法和目标,自己要做的输出是y,那思维处理的过程就是f(x)
我就是想尽可能把常遇到的情景都f(x)化,这样就能很自在,毕竟自己还是有点完美主义的
总要尽人事吧,不能平时不练习,然后真的有什么机会的时候,表现不好,然后自我安慰自己是在走0-1000的路上——多可惜啊
平时的时候思路清晰,知道自己在面对的是什么事,知道自己笨功夫大概到哪里了
希望自己能心里非常有数,这样情绪就会非常少

把19年做的串课内容都梳理完了,发现其实没我以前觉得的那么复杂
基本也就上面那些了
对于解决问题,想清楚目标,界定好范围,思考清楚自己愿意分配的资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多长时间能持续产生影响,决定自己现在的投入
工具梳理到现在,看起来并不多,还想再全部解构出更底层的原则清单

决定开始建认知和结构框架快40天,终于重新理完了19年做的探索
写文估计20篇不到,感觉还可以再重新理一次
放慢速度,一次搞明白一个问题,发现用了思考结构后,很多感觉内容多又复杂的课题变得清晰
这两天心静到了新的境界,练功更好了,发现配合瑜伽引导词真的超级高效,能把引导词全部记在心里就++,所以,记忆真的很重要,能记住的才叫认知~
那就再轮回一遍吧^_^,这些天进取心很好^_^,要把握住
over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