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井坪楼烦墓
平鲁井坪楼烦墓
《文物季刊》 1992年01期 支配勇 高平如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南梁,分布着大批古代墓葬,自一九八六年以来,为了配合平朔露天煤矿的工程建设,平朔考古队进行了大规模的铲探和发掘。几年来共发掘了三百余座墓葬(简称PNM)。这批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骨器、铜器、玉石器。其中的陶器、骨器十分引人注目。现将这批古墓葬中的M54、M57、M192、M303 四座墓葬的发掘情况报告如下(图一)。
一、墓葬形制
四座墓葬均为规模小、结构简单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无墓道,墓底平坦。
M54为母子合葬墓,方向100°,墓室长2、宽1.2、深3.6米,有棺无椁,棺木已朽、痕迹明显,棺内葬有仰身屈肢式的女性人骨架一具和一婴儿骨架,婴儿骨架腐朽严重,无法辨识性别,成人骨架较完整,距墓底0.4米处出三件泥质夹砂灰陶单耳罐。根据出土情况判定,陶罐原置於棺上。棺内置一件丁字形骨器(图二)。
M57 方向89°,墓室四壁齐整、口底相等,嘉室长2.3、宽1.04、深2.7米。墓室内置有棺椁,已朽,仅存少量灰痕。棺内葬有一男性人架,骨架较完整,仰身直肢,丁字形骨器、玉石串珠均置於棺内(图三)。
M192 为土坑竖穴木椁墓,方向0°,墓室口大底小,口长2.7、宽1.58,底长2.58、宽1.5米,墓底距地表深,北端3.8、南端2.55 米,内置棺椁,已朽成灰。棺内葬有男性人架一具,仰身直肢,骨骼较完整。棺内葬有丁字形骨器、环首刀、铜质 带 钩、玉 石串珠(图四)。
M303 方向10°,墓室口大底小,墓口长2.56,宽1.5米,墓底长2.5、宽1.4米,墓底距地表深,南端3、北端3.37米。在墓室北端距墓底0.11米处有一宽0.3米、底进深0.07、高0.2米,形状为窑洞式的头龛。内置夹砂泥质单耳灰陶罐两件,棺内置有丁字形骨器一件。有棺有椁,已朽成灰。痕迹较明显(图五)。
二、随葬器物
四座墓葬共出土陶、骨、铜质器物十一件,玉石串珠二十粒。其中M54出土器物共四件,陶罐三件,丁字形骨器一件;M303出土三件,陶罐两件,丁字形骨器一件M192 出土丁字形骨器一件,铜质环首削一件,铜带钩一件,玉石串珠十七粒M57出土骨器一件,绿松石串珠三粒。四座墓葬出土的器物特点基本一致,现将器物综合叙述如下。
陶罐 五件,分为二式。
I式 三件,均为轮制泥质夹砂灰陶单耳罐。标本M54∶3,侈口方唇,短粗颈,扁圆腹,平底,颈以下通体交错细绳纹,肩上系一半圆形耳,肩、颈之间有两条不明显的凹弦纹带。通高11.3、口径9、腹径10.5、底径7厘米(图六,1)。
Ⅱ式 两件,均为轮制泥质夹砂灰陶单耳罐,罐底有黑色烟食痕。标本M302∶2,侈口,方唇,短粗颈,扁圆腹,平底,颈部以下通体交错细绳纹,腹下部有抹痕,肩部系一半圆形耳。通高11.4,口径9,腹径12,底径8厘米(图六,3)。标本M303∶1,器形同M303∶2,通高11.3,口径9.3,腹径12.3,底径8厘米(图六,2)。
骨器 共四件,均为动 物 骨骼磨 制而成。分为二式。
I式 三件。标本M192∶2,长条圆柱形,一端呈泡钉状,另一端平齐规 整,长67.5厘米,直径1厘米,钉帽直径1.4厘米(图七,1)。标本M303∶3,形制同M192∶3,通长32厘米,直径1厘米,钉帽直径1.4厘米(图七,2)。标本M57∶1,形制同上,长44厘米,直径1厘米,钉帽直径1.8厘米(图七,3)。
Ⅱ式 一件,标本M54∶4,圆柱形,一端呈泡钉状,另一端扁平,磨成尖锋,器身略呈弧状。长54厘米,直径1厘米,钉帽直径1.2厘米(图七,4)。
铜环首削 标本M192∶3,环首,弧背,削尖微冠,刃部锋利,截面呈三棱状,长11.8厘米,环首直径2厘米,削柄直径0.5厘米(图八,1)。
带钩 标本M192∶4,铜质,琵琶形,钩呈蛇首状,背饰兽纹,带钩内侧有饼状圆纽,长5.3,腹宽1厘米(图八,2)。串珠 标本M192∶3,绿色最多,乳白色次之,绿色串珠和乳白色串珠混合成组出现,连缀情况不明。按有无图案之别可分为两类。两类串珠均为球状形,中间穿空,珠
三、时 代
平鲁区井坪南梁墓葬的发掘,是近年来在山西北部地区的一次重要考古发现。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在文化系统上与中原以及其他地区同时期出的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浓厚的地区特点和北方民族风格。这批墓葬无纪年的文字记载,就出土器物而言,四座墓葬出土的夹砂单耳陶罐,在国内同时期墓葬的出土器物中是较为罕见的。单耳陶罐是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早期流行的一种类型。在马家窑、马厂半山、川西、云南等地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单耳陶罐,但无论从器形,还是纹饰,与该地区出土的单耳罐相比都不相同。如果说该地区的单耳罐和西北地区某些文化有联系,那只能是沿袭了早期单耳罐的某一特点,只因时代相距较远,加之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创造出该地单耳陶罐自身的特征。一般所见单耳陶罐多从口沿下接至腹部,耳也较大,一些单耳罐在耳的上部饰乳钉纹,腹部饰篮纹,有的为素面;而该地单耳陶罐耳均在腹部,且耳较小,腹部均饰交错细绳纹。其它地区发现的单耳罐有少部分耳在腹部,但器形和该地单耳罐完全不同。当地已发掘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器物中未发现有单耳罐。显然,这四座墓葬与同墓地的战国中晚期墓葬相比,是一种不同时代、不同种族的文化。这就不难看出,在战国中期以前和战国中期以后,该地区的随葬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程度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前后社会发展的明显对比。
四座墓葬出土的丁形骨器,形制奇特,磨制精细、器身之长,为我国同时期墓葬出土物中所罕见。虽无比较对象,但根据出土情况,男女均有随葬,且出于人骨架左右两侧和胸部,我们认为骨器不可能用于装饰,可能是该地区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为了便于劳动而创造出的一种生活开具。M192出土的环首削与《周礼·考工记》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是相吻合的,器形与河北宣化县墓葬中出土的环首削十分相似图,亦属同时期的遗物。M192出土的铜质带钩也是春秋、战国时北方民族盛行的一种类型。M192、M57 出土的玉石、绿松石串珠,是墓主人的装饰品。综观四座墓葬全部出土物的并存关系、器形特征与同墓地战国中晚期墓葬相比较,我们认为这批墓葬年代应为春秋晚期、战国早期。
四、族属问题
根据墓葬资料,我们对墓葬主人的族属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朔州市平鲁区位于山西北陲,北接内蒙,外连大漠,西与陕北隔河相望,东依河北。该地山峦连绵,沟壑纵横,古代林木苍莽,水草丰盛,是游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他们逐水草而迁徙,随畜牧而转移。据有关古籍记载,早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我国商朝的北边就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楼烦。长期以来,他们以游牧为主,不断迁徙。西周初年,生活在周朝北边的楼烦来到周王朝贡献,《逸周书·王会篇》就记载着“楼烦以星恼。”《晋乘搜略》卷三十二下载“周王会图有楼烦国。”到春秋秦穆公和晋文公时,楼烦曾劳动生息在晋国的北边;《史记·匈奴传》载∶"晋北有林胡、楼烦。”《史记·赵世家》《战国策·赵策》云“赵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可见楼烦族从商到战国间,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驰骋迁徙于晋北、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的广大区域之内。战国时赵国武灵王即位后为了减除林胡、楼烦对赵国北部地区的骚扰,在晋北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括地志》记载∶“朔州,春秋时北地也。”应劭注∶“北地,故楼烦胡地。”足见古代朔州一带,被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之前,确属楼烦属地。
如上所述“楼烦”是个强悍的善骑射的民族,在从商到战国这一段历史时期中,由弱到强,由盛到衰。他们过着游牧狩猎、迁徙不定的生活,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平鲁区井坪南梁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正是楼烦族在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遗迹。从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判断,这批墓葬虽然是一般平民墓葬,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楼烦族的社会发展程度和生活习俗与华夏族截然不同,其遗物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为我们研究山西北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张畅耕先生多方面的指导与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绘图 高平如)
①《平鲁区井坪南梁战国墓安掘报告》,待发。
②《河北宣化县小白阳墓地发掘报告》,《文物》1982年第5期。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