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一天一幅画的力量,一本她用爱填满的速写本丨对话知名插画师天然

作者 / Pel
“我不仅仅学会了怎么画颜色和风景,更是从中找到了自己现在的风格,从不知道该创作什么内容到了解了我想要热情创作的主题——生活之趣。”
夜晚的过道、吊灯与小猫——

1月11日:“首尔的二十四小时咖啡厅里摇摇晃晃的灯、步入箱子的小猫、冷松的香味和旧地下铁的霉味,交织在一月十一日的暖冬。”
绿茵、阳光与行人——

6月7日:“绘画比摄影更随意的地方就是可以更肆意地组合……秩序感是我从自然景物中理出来的,人物常常也是被我拿来放在舞台上的小道具。这亦是我享受画画的乐趣之一。”
睡在楼梯上的小猫——

9月19日:“下午三点下课了,我从老教学楼走出来,本想小心地绕开这只头上有个大斑点的猫,蹑手蹑脚地跨过。也许是楼梯嘎吱的声音,猫还是被吵醒了。”
或许你曾经在社交媒体上见到过这一系列绘画,又或许这些来自生活瞬间的见闻与遐想你也有过但不曾记录下来。
这些画作,全都出自知名插画师天然的每日速写项目“有一年”——每天一幅高质量画作,坚持365天,画满四大本速写本。

天然(微博ID:@天然-R),独立艺术家,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研究生毕业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插画专业。《生活蒙太奇》提名2020年美国伊格纳兹漫画奖。

本科毕业后,她曾在游戏公司就职,担任角色设计师。而在工作两年后,她发现自己这段时间似乎没有创作出“代表自己”“属于自己”的绘画,于是决定辞职,用简单不功利的心态进行各式各样的学习、实验和创作,找回画画最原初的快乐。



偶然的机会,让她用丙烯马克笔在速写本上绘画时萌生了一个念头:从2018年1月1日一直到2018年12月31日,每一天都坚持在速写本上画一个对页。用绘画记录生活的点滴。
每天雷打不动地在A6小本子里沉浸一两个小时,每一幅画都是对现实观察再重组的过程。集结出版之后,终成这样一部赏心悦目的“绘画日历”。
“啥事情坚持一年都会变得神奇:比如手速变快,内容丰富度交替进步;开始不会惧怕画任何角度或新事物;最重要的是眼界的提升,并且最想不到的是这一年个人风格也能在不断变化中阶梯进步,逐渐知道了自己喜欢的方法和最自然的表达方式。”
今天,学术趴就邀请到了天然老师,围绕最近出版的《有一年》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采访分享。
如果你早已听说过这本书的大名↓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下单↓

摸鱼走马
价格109元/本

采访部分
学术趴:天然老师好,感谢您接受动画学术趴的采访,也恭喜《有一年》新版出版。您曾提到这本书不仅是绘画练习,也是生活记录。4年来,无论外部世界或生活本身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吧,恰逢新版出版,回看自己4年前的绘画和生活,天然老师有哪些特别的感触?
天然:就像翻旧照片会想起往事片段,我整理《有一年》新版时,也记起了那些画过的地点和画画时的所思所想。
虽然当时的目的仅仅是练习色彩和坚持记录,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直接的长期过程,真真切切地让我每天静下心来自我挖掘。我不仅仅学会了怎么画颜色和风景,更是从中找到了自己现在的风格,从不知道该创作什么内容到了解了我想要热情创作的主题——生活之趣。
这几年很多事不曾变化。比如我始终喜欢描绘光影切分的画面,喜欢在构图上搭建秩序感。在主题表达,我则习惯用诗意的解读放大生活的趣味瞬间。
但也有改变,比如在表达上去掉文字的帮助,或者让存在的文字发挥图像之外的功能。以及在创作媒介上,不像从前拘泥于某一种画材,而是获得了技术上的自由和勇气,更加随意地实验与尝试。



学术趴:现实不总像画中那样美丽,《有一年》里的画面却让人感到美好舒适且井然有序。请问您选取绘画对象时一般有怎样的考量或偏好,在布局和配色上有哪些一以贯之的逻辑或理念?可以以某幅画的创作过程心得为例聊聊吗。
天然:当我需要选取景物时,首先关注的是颜色,其次是秩序感。有光照亮物体的时候,颜色就正好被分成两个部分,我乐于分析固有色被光线影响的变化,也喜欢看影子赋予给事物成倍的细节。

您在问题中提到的“井然有序”也是我的一种喜爱偏向的结果,我特别喜欢在画面建立秩序感。比如6月7日这幅画(上图),左边这幅在桥的影子里,我分割出了两个舞台空间,接着,我画了静坐着的老人和运动中的青年,并把他们摆在上方的舞台。右边这幅则想强调阴影和阳光的对比,我再从不知哪里揪来一个行人,放在阴影下,既是因为这样可能会让他看起来走着舒服,又能让炎热的景色多一点“舒适感”。
再看7月5日右边这幅云(下图),似乎是本来一整块的云从中间被蓝天撕开,藕断丝连地斜斜勾连着。蓝色的笔触也大多是同一方向的排线、排点。这样,动态力量就跟下面建筑物的敦实静止产生了对比和秩序感。

学术趴:如今数字绘画已经普及(甚至AI绘画的效果也相当恐怖了),而您曾在别的采访中提到,如今的插画风格正是通过《有一年》800多张的丙烯马克笔/蜡笔等画材手绘成型的。您觉得纸笔绘画在哪一些地方比数字绘画在体验上更有趣?
天然:纸笔绘画因为不易修改,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我的注意力更集中。并且在纸面画画也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好像一笔一划放在纸面上就已经成了某个事物,颜料涂在纸上也有一种满足感。第三则是自由和随机的笔触完成度本身就很高,并且不同的画材组合在不同的纸上会快速展现出他们不同的风姿,更容易探索出新效果。虽然数字绘画也越来越还原多种画材质感,但是探索笔刷的搭配显而易见的,没有实在的画材用起来有画画的乐趣。


学术趴:您曾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辞职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读了插画研究生,这段时间给您留下了哪些深刻的体验?可以举例简单聊聊么?
天然:在美国学习时,给我印象较深的地方有两点。首先是同届同学的优秀类型不重叠,每个人都在各自关注的方向灿灿生辉。后来得知系主任在选择研究生时,比起关注个人的作品,她更关注15个人可以搭建成怎样的工作室风貌。
研究生的课也并不以讲课和技术为主,而是侧重互相critique(评论),有同学间的(因此不同类型的同学会提出多样的意见),老师跟同学间的。但更多的是,老师会请历届毕业生,东海岸活动的插画师,杂志社的艺术指导,出版社的编辑跟同学聊天,第二年尤甚,我们甚至有拜访在纽约工作的插画师的机会,带着作品去他们的工作室交流。
也就是说,每件作品都能在多元的同行眼睛看一看,然后我们又能通过同行的critique(评论),对作品重新认知和突破自我。多元的同学,同行环境给了我多种观看事物的角度,我了解了交流的意义,也认识到了很多朋友。


另一个印象深刻之处,学校里的讲师有一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本校插画研究生。就如我刚刚所说,同学们在各自领域里探索,因此他们开设的课程就是以他们的钻研方向为主题开设的。
特别是每一学期研究生的课都是一门仅仅开设一次的全新课程。比如有Gizem Vural 开设的Riso Print(一种孔版印刷)课,木偶机课,Rebecca Mock的动态插画课,Laila Milevski的非虚构叙事课。也有很多学长学姐在插画本科开设了固定的本科课程等等。这些课就好像一个个插画师品牌的竞品,而学校就是他们的甲方。每一年都有优秀而丰富的课程互相竞争,实时更新,学生能看到更多离行业更近,更细分,更有活力的引路人,学校也充满了新鲜血液。
当然,学校也有非常多的固定课程(很多有趣的新课也会成为保留课程),这样我们在可以选择经典课程的同时也常常盯着新老师的新课程,丰富自己的见识和作品集。我觉得这似乎就是一种良性的学校与学生关系,即,好的学校吸引优秀学员,优秀毕业生又反哺学校课程,再吸引更好的学生。



学术趴:您辞职成为独立插画师已经有将近5年了,您有哪些创作习性?
天然:我的创作习性是在长期个人项目中,穿插短期项目。
我发现当我做一些短期商业稿件或者编辑杂志的约稿时,我可以接触到平时关注点以外的主题,通过完成项目吸收到了很多新知识。但是这样的状态长期下去,我会因为主题的跳跃性而变得疲惫,并且缺少完全属于自己的创作内容。
所以我会用一半的工作时间做个人创作,目前我正在创作的个人项目有两个,一个是《格里格外》——探索漫画格的形式,另一个是《小世界》——水粉画系列。这样我把长短项目结合,时而用短项目积累新领域、实验新画法,时而开拓自己的关心事,累积出版作品。


学术趴:再次感谢天然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有一年》正在摸鱼走马售卖中↓扫描二维码即可下单收入囊中↓

摸鱼走马
价格109元/本


*学术趴现已入驻各大平台,欢迎在微博、B站、YouTube搜索“动画学术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