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热度)关于军阵大枪的一些猜想
鬼使神差地迷上了军阵大枪,完全属于不务正业、副业了。因为身边没同好,只能自己慢慢摸索,越发觉得,这玩意水很深。
一、疑惑之源:何为军阵大枪
一般来说,大枪分军阵、游场,前者一般被认为是实战小兵用,后者则是将校比武用。可看了很多军阵枪的视频和文章,总觉得哪里有点怪,于是,查阅了一点点周边的延伸内容,得出了一些猜想。
二、疑惑之一:大枪队到底是干什么的?
枪兵阵列究竟怎么作战,一般人都会想到马其顿长枪如何如何,私以为在虐菜局打得好,不一定是真有本事,而且,世人恐怕忘记了亚历山大同志的诸兵种配合指挥能力,所以不做讨论。
大枪队在咱们的历史上,主要是和军阵布防联系起来的,有点偏颇的解释就是防守队员。咱们祖宗脑子可能确实比较好,几乎看不到枪兵结阵对A的记载(如果有,恕我孤陋了)玩多兵种配合是基操,玩单兵种通吃那是秀操作,铁血大宋那种间隔多少步的校长行为除外。
除了密集阵防突袭斩首,另外一个作用是压兵线,类似打猎用的鹿角阻马,阵线转移驱敌军入死地。
但是!为啥现有的军阵大枪统统都是进击的套路呢?举着根三米多四米的大枪,追击敌军?这不可能。又或者一步一步朝敌军碾压过去?有可能。
但不实用。枪阵最大的优势是不动如山,雀跃也好,车瓠也好,都是如此。以大枪叠步为例,五人一排能保证整齐划一吗?更何况十人百人?三下就成了锯齿状。
三、疑惑之二,古代军队如何迎敌
枪阵可以逼敌围困,但肯定不是叠步扎。这里稍微说下军队如何迎敌。
首先,大枪不是随便扛着行军的,某地到某地安全行军,有辎重车。战区行军可能扛着,更有可能操枪前进,那也是踏步走。
正常来说,游击在外警戒哨,队列也有哨,在平原丘陵上,很少能真突袭。至于山地密林之类的,谁用大枪呀。
这样一来,叠步前突这个动作显得格外鸡肋。
疑惑之三:扎这个动作是怎么回事?
无论是花枪、军阵、游场,扎这个动作都有点怪。花枪和游场的扎基本是极限一换一的搞法。军阵是半身扎,看起来是攻守兼备,但换个角度,问题也挺大。
假如,你是在队列中,半身扎那一下你是拿着枪攥的,你这根枪此刻是最脆弱的,因为此时,枪和你的连接点,只有枪攥,和你的一个手掌,大唐腋下夺槊二人组表示很暖很贴心。有人说,那是马槊,大明蛮王常遇春立刻表示不服。
四、猜想:军阵枪也是套路
上面我发现了军阵大枪目前的动作,与古代军队的战场环境、生存需求,有诸多不符的地方,理论上来说,要么变成吉祥物,类似剑,要么被历史淘汰,类似戈,大枪不太可能靠着这些东西传承到后世。
那么,真想只有一个!真实的军阵大枪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而我们看到的诸多视频,传承的也是类似传武的套路练法。
当年军阵中的大枪用法可能比我们看到的任何视频,都要朴实无华,甚至可以说丑。。。
五、证据一:兵员构成
古代军队很大程度上是非职业化的,绝大多数士兵都是专业农夫而不是杀人机器。扯远点,当年千军万马避白袍,很可能就是专业募兵打业余征兵的结果。
所以,从现代运动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些农夫的肌肉群激活情况,和职业军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用武器的特点也就不一样,所以,军阵枪的用法越符合他们的特点,训练难度就越小。这也就是戚家军对打把势卖艺的人不太友好的原因,老子玩一力降十会,你跟我说你是敏捷贼?
六、证据二:传武痕迹
和套路型选手不同,传武中很多门派都有短打发力的技巧,常常也被当做化枪入拳的证据。反向推演一下,或许是个办法。
举个例子,眼心肩肘胯膝六合之势,无非是以全身之势汇聚一点,才有八极一碾打死人的说法。而换作门里的六合枪,道理是一样的。
比如被大家传很多的顶心肘,拔十字劲那下,手低到带脉附近,像不像架枪。另外,看看闯步,腰上有根枪,跟柳白猿里老爷子枪攥掖腰里那段是不是有几分相似。
所以,军阵枪很可能也是一种讲究短打发力,靠腰带枪,枪头很有可能都是压进敌人体内的。由于发力距离短,甚至就是拔着劲等你撞,就要靠全身的力气,才有了六合之势和诸多发力的诀窍。
七、变数之一:戚家军和鸳鸯阵
戚少保的《绩效新书》可以说是大明最强练习生手册,里面就记载了很多技击技巧,甚至有些都是单挑套路。
这就要从戚家军的战争环境说起。上面我说的军阵几乎都是堂堂之阵,举国相搏。而戚家军面对的则是流窜的持械土匪,很难有大兵团对垒,要么是遭遇、要么是攻坚、要么是守城。所以,才有了鸳鸯阵这种人畜无害、唯伤倭奴的打法。
而阵中的枪则不再是动辄四米往上的大家伙(也不至于是一米八的红缨枪),大枪的防守功能也转移到了藤盾狼筅,所以,重量更轻、长度更短,对应的则是用法上更讲究对阵搏杀、灵活机动。
但是好像戚少保对青龙献爪之类的游场套路也不太推荐,整体还是在维持队形的前提下,加了一些对战格挡反杀的QET玩法,不过,人家手里都是职业军人,玩得花点很合理。
而从大明开始,随着火器的应用普及,大枪阵列也逐渐成为了时代的记忆,枪法越来越花哨,长度也越来越短,渐渐开发出了很多花枪套路,影响着后世对步战枪的认知。
八、变数之二:骑兵枪法
除了戚家军对步战枪法的影响,骑兵枪法对现在存留的枪法也有可能有很大的影响。
为啥说有可能呢,因为我真不懂,之前如果勉强算半瓶子水晃荡,这一块那直接属于空瓶了。
九、总结
以上纯属个人爱好之余无聊的一些猜想。本人不是练家子,也没有啥传承,属于一力降十会那条路子上的人。 本人因为没地方搁四五米的大枪,基本就是靠哑铃压手配重,权当是练练筋骨,剩下的也就是拿着白蜡杆练练简单的拦拿扎三件套,整整劲而已。
写这些东西无非是个人娱乐,不牵涉对任何流派的好恶,本人也不太喜欢所谓的各种鄙视链。
老祖宗的东西,传到咱们手里,全都有其独特性,而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也必然其原因。练手之余,想想当年老祖宗为啥拦拿要画圈不是崩打?为啥有漏把这一说,明明蓄力距离越长看起来伤害更高呀?把这些一闪而过的念头想明白,自然事半功倍,可能这就是武侠小说里说的心法内功吧。当然一旦想歪了,也就走火入了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