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中科大培养高科技精英,武汉华科致力于为这些精英培养上司
合肥中科大培养高科技精英,武汉华科致力于为这些精英培养上司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武汉,但过去是深圳的华科,而非武汉的华科,至少在2010年之前差不多是这样。深圳的几家高科技大企业,哪一家都离不开华科。尤其是华为,高管层几乎清一色都是华科毕业,包括任大董事长的大公主。
深圳本身的科技实力并不强,但是,深圳有高度发达的市场,有足够的实力将外来的科技转化为产品,然后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学上有一个科斯定理,就是谁能将效果发挥得最好,这东西就归谁。深圳通过市场运作,能将华科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所以华科的技术就归深圳了。

不过,最近十几年来,华科给武汉本地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大了。光谷发展那么快,华科确实功不可没。这种科城一体、产研一体的方式,是光谷成功的关键原因。华科的技术优势可以直接转化为光谷的产业,并源源不断为之输送人才,这种模式可以羡慕死一大群城市。比如,郑州想搞这种模式,就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因为没有特别厉害的高校,研发能力不行,毕业生素质也不行。长沙虽然有几家不错的高校,但也没有达到科城一体的地步。
最近几天,我看到很多安徽人在贬低华中科技大学,猛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中科大的理论研究确实不是武汉的任何一所高校可以比的。这所直属于中科院的大学,理论研究能力甚至比清华大学都要强一些。但是,华中科技大学对于社会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却不是中科大可以比的。

中科大对于合肥来说,无非就是一块金字招牌而已,实际贡献率非常有限。因为中科大是做基础理论研究的,其研究成果很少能直接转化为市场产品。科大讯飞还很不错,占有75%以上的华语市场,可以说是中科大给合肥所能做的最大的实际贡献。
合肥这些年发展非常快,与中科大的关系真不大。中科大的毕业生,说起来有25%左右留在安徽省,实际上,除去留校的那一两百人,在合肥各企业、机关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合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长三角的溢出效应,而非中科大的科研成果产生了价值。也就是说,合肥的发展首先要感谢上海,而不是感谢中科大。

由此可以看出,中科大与华科大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中科大主要是为中科院等单位输送科研人才,而华科大主要是为各行业输送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对于全国来说,无所谓谁优谁劣,对于属地而言,谁的作用大,谁的作用小,一目了然。
很多安徽网民给我留言说:中科大培养出来的院士比华科多得多,因此中科大肯定比华科强得多。其实,这样说就有些偏颇了。华科的校友遍布商界、政界、教育界,很多都是各自领域内的风云人物。除了前面提到的孟大小姐,张小龙、郑宝用、喻子达、罗振宇、孙建平、徐和谊、童国华、寇伟等等,都是商界大佬。中国信科集团、平安保险董事、国家电网、中广核集团、中海油、南方航空、海康威视、航天科工等一大片企业的掌门人都来自华科。

要说在科研领域,华科校友的影响力确实不如中科大。但是,几十年来,70余万华科毕业生走向社会,遍布全球各行各业,其中在学界、政界、商界、文学艺术界等行业有所建树的杰出校友更是数不胜数。华科校友的影响力比中科大大得多。
在“2021中国大学三甲医院院长校友排名”中,华科以培养了40位三甲医院院长位居全国第一,领先于北京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2021中国大学校长校友排名”中,华科培养的普通本科高校的书记校长高达66人,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大学的77人,领先于北大的64人和武汉大学的57人。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湖南大学校长段献忠、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等名校书记校长皆从华中科技大学走出。

再加上华中师范大学的25人,武汉理工大学的23人,前三十强当中,武汉各高校就占了171人,其中华科武大均挤入了前四强。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培养了15人,华中农业大学培养了11人,中国地质大学培养了8人,合计205人。全国本科院校不过1270所,书记校长合计2540人,其中8%毕业于武汉各大高校。相比之下,号称超一流高校的中科大,只培养了19人,还不如华师与武汉理工大学。说句玩笑话,中科大主要培养高端科技精英,而华科大主要培养这些精英的上司。
对于武汉网友来说,承认中科大在科研排名、综合排名方面比华科高,这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让合肥网友承认华科在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比中科大强,这是非常难的事情。为什么呢?主要就是,武汉表现优秀的地方太多了,可以说没有短板,而合肥表现优秀的地方太少了,除了中科大等少数领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因此,中科大被神化,这是很好理解的事。等到合肥各方面都发展起来了,优势多了,也就不会刻意去强调中科大的强大了。

合肥布局了几个高科技产业,但不都是中科大的产物。我之前说过,合肥人不应该高估中科大,因为中科大不过就是中科院放在合肥的一个分支机构罢了,跟属地没太大关系。如果不是江西当初眼光短浅,将好东西往外推,中科大现在就在南昌了。(2022年5月5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