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基础心理学框架

2023-09-17 17:42 作者:风城海妖  | 我要投稿


初学者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感觉、知觉

第四节   记忆

第五节   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概述

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l  至关重要的学科:关于人类自身的学问

l  年轻稚嫩的学科:科学心理学历史短暂

l  极富挑战的学科:研究对象极具特殊性

l  高危风险的学科:本意助人与害人害己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2001年8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并在该《标准》中,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给出定义: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涵盖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的全部内容。

关于学习心理咨询师的几点建议

1.   形成整体性观念

争取将教材完整地阅读几遍,对全部知识形成整体认知。

2.   掌握教材各章的内在结构关系

教材可分三大模块:

l  基础知识部分

l  诊断的理论与技能

l  咨询部分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部分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理论知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知识)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知识)

第四章   人格心理学(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 诊断的理论与技能

第五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理论知识)

第一章 心理诊断技能(操作技能)

第三章 心理测试技能(操作技能)

第三部分 咨询部分

第六章   心理咨询概论(理论知识)

第二章 心理咨询技能(操作技能)

第四章 心理咨询专业伦理(操作技能)

3. 做题

要大量做题,尤其是历年真题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l  “psychology”=“psche” + “logos”.

阐释灵魂的学问。

Psyche=soul(灵魂);Logos=discourse(阐述)

l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包括四个方面:

1、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2、 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3、 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4、 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里条件;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二、学派纷争


(一) 构造心理学

(二) 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



心理地形说


弗洛伊德的三我结构

l  本我(id)

l  自我(ego)

l  超我(superego)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 认知心理学

(三) 生理心理学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科学的手段和科学的态度)

2.   辨证发展原则(发展的、联系的观点)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调查法

(三) 个案法

(四) 实验法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解剖: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功能: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干、间脑、小脑、端脑)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皮层即端脑,为脑的主体部分。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组成。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巴普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 兴奋和抑制

巴普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二) 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n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三)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n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带来,不学就会的反射。

n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二、巴普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 条件反射的抑制

(二) 扩散和集中

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扩散和集中。

(三) 相互诱导

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相互诱导。

(四) 动力类型

第三节      感觉、知觉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带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第二单元 感觉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叫感觉阈限。

二者成反比。

刺激:客观物体(刺激物)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又叫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j.n.d= 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韦伯定律与费希纳定律

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数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仅适合中等强度刺激)


第三单元 各种感觉

一、视觉

(一)适宜刺激:波长280~780纳米的电磁波(光波)


(二)视觉器官

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锥体细胞——明视觉(昼视)器官

       短粗,呈锥体,主要分布在网膜中央窝及附近,中央窝是对光最敏感的区域。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夜视觉器官

       细长,呈棒状,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边缘及附近。在昏暗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三)颜色视觉

二、听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

1.   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由物体振动所产生;16-20000赫兹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其中1000-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   听觉的感受性

(1)听觉的感受性与年龄

<2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

>6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渐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1000-4000赫兹)的丧失。

(2)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听觉适应: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听觉疲劳与听觉适应不同,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二)听觉器官

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1.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主要是收集声音和产生共鸣。

2.     中耳: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

3.     内耳: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听神经细胞集中地方是内耳的科蒂式器官

声波à科蒂式器官à颞上回和颞中回


(三)听觉的特性

声调——频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响度——振幅: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单位是分贝。

音色——波形


三、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1.     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2.     嗅觉感受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3.     嗅觉难以分类: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

4.     嗅觉产生: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鼻腔上膜的嗅细胞,使嗅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经嗅束传至大脑中央返回产生嗅觉

四、味觉

1. 适宜刺激:

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2. 味觉感受器:

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3.味觉分类

(1)基本味觉:甜、苦、酸、咸四种,在舌面部位不同。

(2)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混合,并保留原来味道,不是新味道。


4. 味觉的产生

有味道的物质刺激味蕾兴奋舌咽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生味觉。

味觉感受性与机体生理有关(饥饿时对甜和咸感受性高,酸和苦感受性低;饱腹时相反)。味觉与视觉、嗅觉有关(色香味)。

五、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

皮肤感觉的基本形态:触觉、压觉、振动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两点阈: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排除视觉的条件下,用两个钝的针头刺激皮肤相邻的两个点,能够察觉出两个点时的最小距离。手、面度两点阈最小,脊背最大。

温度觉

适宜刺激: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

1.     温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觉刺激。

2.     冷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

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

身体的不同部位,生理零度不同,因而对温度刺激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六、平衡觉

平衡觉(静觉):

       反映了人体的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能分辨是直立、平卧,加速还是减速,直线还是曲线运动。

平衡觉的感受器:

       内耳的前庭器官——晕车,晕船是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的。

       当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时,刺激前庭器官产生平衡感觉。

七、运动觉

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

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

身体运动时刺激动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脊髓后索、丘脑传导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动觉。

八、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饥渴、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性及疼痛等感觉。

(1)        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

(2)        当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内脏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着,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弱、少,因而不能意识到;

(3)        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功能异常或病理改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九、痛觉

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时的感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有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并且不同器官部位痛的性质和定位存在差异。

功能:痛觉具有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痛觉的感受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原因在于:1)早期经验对疼痛等影响;2)情绪;3)性格。

第四单元 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n  适应规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而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二、感觉后像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正后像:性质相同或相似

负后像:性质相反

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

       彩色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红色——蓝绿色;黄色——蓝色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的明度、颜色存在对比,味觉、嗅觉和皮肤觉都存在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类: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几种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

相继对比: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

四、联觉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补充:联觉的心理效应

n红色令人兴奋;淡蓝色可以引起凉爽的感觉,对高热患者有利;黄色可以刺激食欲;绿色对心理活动起缓和作用;玫瑰色能抑制、消沉的情绪振奋起来。


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1.   知觉的整体性

2.   选择性——两可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

3.   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视亮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4.   理解性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一) 大小知觉

(二) 形状知觉

(三) 方位知觉

(四) 距离直觉

1.    肌肉运动线索

2.    单眼视觉线索

3.    双眼线索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

自主运动

诱导运动

四、错觉

(一) 概念

(二) 错觉类型

(三) 意义

第四节      记忆

第一单元 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二、记忆的种类

A.根据记忆的内容区分

B.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区分

C.按照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方式不同,以及储存的时间不同来区分

三、记忆的过程



 


第二单元 遗忘及遗忘规律

(一)遗忘的一般概念

(二)遗忘的过程

遗忘的规律

第三单元 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衰退说

干扰说

系列位置效应

第五节      思维、语言及想象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一) 思维的定义

(二) 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间接性

2、概括性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 分析与综合

(二) 抽象与概括

第二单元 思维的种类

一、思维的形态

(一) 动作思维

(二) 形象思维

(三) 抽象思维


二、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

(一) 辐合思维

(二) 发散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 再造性思维

(二) 创造性思维

第三单元 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形成

(一)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二) 概念形成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三、问题的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一) 问题解决的定义

(二)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迁移

2.    原型启发的作用

3.    定势


补充:其他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 问题特征

1.    问题呈现方式

2.    问题的信息量

3.    问题的具体性

4.    问题的结构特点

(二) 知识经验(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1.    知识数量上有显著差异

2.    知识组织方式上有显著差异

(三) 功能固

第四单元 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和言语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内部言语的特点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第五单元 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定义

二、想象的种类

第六节      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 意识概述

一、意识

二、无意识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一) 睡眠

睡眠的周期

睡眠的四个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


(二) 梦


梦的动因

第二单元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二、注意的种类

(一) 无意注意

(二) 有意注意

(三) 有意后注意


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

(二)注意的稳定性

1.   注意的起伏

2.   注意稳定与注意分散

(三)注意的转移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四)注意的分配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一) 需要的定义

(二) 需要的种类

二、动机

(一) 动机的定义

(二) 动机的产生

(三)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 动机的种类

1.    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2.    有意识的动机——无意识的动机

3.    内在动机——外在动机


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层次

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需要层次论评价

第八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 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一)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二) 表情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Ekman的实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 适应功能

(二) 动机功能

(三) 信号功能

第二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及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第三单元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 从情绪的内容来分

基本情绪

二、     心境、激情和应激

三、     情感的种类

第四单元 意志

一、 意志的定义

二、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1.    双趋式冲突

2.    双避式冲突

3.    趋避式冲突

4.    双重趋避式冲突

(二)执行决定阶段

三、 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二)意志的果断性

(三)意志的坚韧性

(四)意志的自制性



基础心理学框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