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卫士——法国条约型重巡洋舰发展史(上)

(题图为1937年阅兵列队中的法国巡洋舰,照片摄于“杜布雷”号舰艉,其后分别是“福煦”、“柯尔贝尔”、“絮弗伦”、“杜肯”、“图维尔”以及三艘“迪盖·特鲁安”级)
“条约型重巡洋舰”是海军假日时代的标志性舰种,对于法国海军来说亦是如此。作为《华盛顿海军条约》的五个签约国之一,法国海军第一时间就启动了这种在条约体系下纸面战斗力最强大的军舰的设计工作,并在整个海军假日时代建造了为数不少的条约型重巡洋舰。不过,由于法国的老对手德国海军在一战后分崩离析,法国海军在大西洋方面失去了目标,因此这些条约型重巡洋舰最大的假想敌便成为了意大利海军。在“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服役之前,法国海军保卫地中海的重任便落在了这些条约型重巡洋舰的肩上,法国海军所有的此类军舰也均服役于地中海舰队,是名副其实的“地中海卫士”。不过,由于法国在二战初期的溃败,这些“地中海卫士”未能得到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机会,未曾向意大利舰艇射出一发炮弹,也未能阻止土伦的陷落。
1.身扛重炮的轻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海军建造的第一型巡洋舰为“迪盖·特鲁安”级轻巡洋舰。尽管这型巡洋舰是为了解决法国海军缺少侦察手段的问题而设计,但是为了追求航速和火力,相比于一战时期英、德海军执行相同任务的轻巡洋舰,“迪盖·特鲁安”级的吨位要大不少——达到了8000吨。1922年2月,《华盛顿海军条约》正式签署,条约在规定各国不得新造主力舰之余,还规定了各国巡洋舰最大吨位(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10000吨(英制长吨),主炮口径不得大于8英寸。条约的签订也使得“迪盖·特鲁安”级尚未服役便不再满足法国海军的需求——既然能够安装更大口径的主炮,那为什么不装呢?
条约签订后不久,法国海军总参谋部便制订了条约效力期间的舰艇建造计划。由于主力舰的建造被条约所禁止,因此计划的主力是巡洋舰,数量不低于21艘,并且均应按照条约规定的上限——吨位10000吨、主炮口径8英寸——来建造。这些巡洋舰的作战任务与一战时期无异,即为保护本国的海上通商航线同时维持海上治安,因此航速被法国人视为最重要的指标——高航速的战舰不仅可以快速抵达事发地,并且在碰到战斗力远强于自己的敌方战舰时也可以高速脱离。除了航速外,反潜能力也是重要一环,因为一战已经证明潜艇是海军实力较弱的国家在对抗海军强国时最有效也是最有威胁的武器。总参谋部同时认为“迪盖·特鲁安”级的设计非常适合直接用作万吨巡洋舰的基础,因为其设计航速令人满意,火炮布局(前2后2背负式)无需修改,船体尺寸合适,直接换装8英寸主炮不是什么难事。在总参谋部的设想中,新巡洋舰相比于“迪盖·特鲁安”级多出来的那2000吨刚好可以用来承载新主炮,而沿用原本的设计也可以大幅节省时间和成本。由于作战任务和主要特性均与“迪盖·特鲁安”级无异,因此法国海军将计划中的新巡洋舰归类为“轻巡洋舰”(彼时法国海军内巡洋舰的分类为慢速的“装甲巡洋舰”和高速的“轻巡洋舰”)。

1922年7月,总参谋部下发了关于新轻巡的技术指标要求:标准排水量10000吨,主炮为8门20.3cm火炮(各备弹150发),副炮为4门100mm火炮(各备弹500发),鱼雷武装为两座4联装(各包含4发待发雷和4发备用雷),同时还要装备4座深水炸弹投射器,航速34节,续航里程5000海里/15节。法国海军技术及建设部(STCN)承担了新舰的设计任务,由于总参谋部的要求,STCN计划基于“迪盖·特鲁安”级的船体设计新舰,不过“迪盖·特鲁安”级的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水下防护水平不能令人满意。海军希望在新舰上能够加强水下防护,因为既然潜艇作为其主要威胁之一,新巡洋舰在面对潜艇的鱼雷攻击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生存能力,但是STCN在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提出,若想提高水下防护水平,则要以航速作为代价。由此,法国海军要求STCN提供两个方案以供对比研究:一个是维持现有的航速水平;另一个则是将航速降低2节,节省的吨位则用于加强防护。不过很快,总参谋部便毙掉了降低航速的方案——因为他们获得情报称,意大利将新巡洋舰的航速指标设定为34节。

然而,尽管新轻巡决定沿用“迪盖·特鲁安”的防护水准,STCN在进行初步设计时依旧遇到了超重问题。尽管参谋部认为2000吨的余裕已经足够将“迪盖·特鲁安”上的8门15.5cm主炮全部替换为20.3cm主炮,但是STCN进行了初步估算后发现,20.3cm主炮炮塔的重量要比15.5cm炮塔重一倍以上(180吨对比80吨,不计算火炮本身及其附属设备,例如俯仰机构),并且新舰的船体为了能够承受更重的炮塔和更大的火炮后座力也需要进行加强,再加上需要推动更重的船体所需的出力更大的轮机系统,2000吨的升级空间显得极为拮据。1922年11月,计划开始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总参谋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认为原方案上4门100mm炮的对空火力显得过于薄弱,因此希望能够将100mm副炮的数量加倍,同时加装一些新研制的中小口径高炮;为了能够提升作为其主要功能的侦察和反潜能力,总参谋部还希望新舰能够安装一个水上飞机弹射器。这些新要求无疑令本就拮据的升级空间显得更加不够用,因此减重就成为了新轻巡接下来的设计工作的重点。

2.能省则省的“杜肯”级
由于严重的超重问题导致新轻巡的设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总参谋部决定将原计划中的四联装鱼雷管变更为三联装,不过这只是杯水车薪——一个鱼雷发射管只有数吨重,而光是原计划没有的飞机弹射器就重达60吨以上。STCN想要在轮机系统上想办法,但是也极为困难——想要将10000吨的船体推至34节需要120000马力,但是哪怕是计划安装在“迪盖·特鲁安”级上的102000马力的轮机系统都会使得新轻巡方案超重。STCN想到了为锅炉加装预热器的办法,但是总参谋部以这项技术过新、可靠性没有保证为由将该提案否决。
就在STCN左右为难时,布列塔尼的轮机厂传来了好消息。通过使用新型的高压细管锅炉,该厂可以提供一套在限制吨位内产生115000马力的四轴轮机系统,可以保证在轻载时满足34节航速的要求。尽管相比于理想指标尚有差距,但这已经是法国人彼时最好的选择。同时在舰体方面,法国人也是能减一吨是一吨,改进措施包括取消原计划中的深水炸弹投射器、新研制一款口径较小的75mm高炮以替换原计划中的100mm高炮等等。

1924年初,新轻巡的最终设计方案被提交至法国海军部并获得通过,计划首批建造两艘,相关预算则在7月编入1924/1925财年的年度预算,同时下发订单。一艘下发至布列斯特造船厂,命名为“杜肯”;另一艘则下发至洛里昂造船厂,命名为“图维尔”。这两艘舰即为“杜肯”级重巡洋舰——尽管彼时,她们的官方分类依旧为“轻巡洋舰”。“杜肯”级的船体设计完全照搬“迪盖·特鲁安”级,只是为了承载更大更重的主炮塔而有了些许放大(长191米,宽19米;与此相比“迪盖·特鲁安”级长181米,宽17.5米)。防护水平也几乎完全相同,唯一的改进是将露天甲板加厚至30mm(“迪盖·特鲁安”级为20mm)——STCN考虑过加强舰体中部的防护,但是因为重量因素作罢。由此,“杜肯”级延续了“迪盖·特鲁安”级那几乎只能胜任殖民地巡逻任务的装甲水平——仅在弹药库拥有30mm厚的装甲盒保护,舰体中部只能依靠20mm厚的结构钢。

1924年10月,“杜肯”号开工,法国海军稍早前也对“杜肯”级的任务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①为主力舰队进行侦查;②为潜艇和小型水面舰艇,例如巡逻艇和护卫舰,提供火力支援;③保护通商航路;④作为本土和北非间的快速运兵船。在建造过程中,法国海军还决定将原计划安装的40mm高炮替换为新式的37mm高炮,因此“杜肯”级服役时便装备了8门37mm Mle1925型高炮。尽管“杜肯”号在1925年、“图维尔”号于1926年便下水,但是由于法国造船厂繁重的任务以及相关设备交付的拖沓,两舰直至1929年初才正式建成服役。

3.聊胜于无的装甲强化——“絮弗伦”级
当两艘“杜肯”级的设计定案后,法国海军总参谋部便开始制订下一步的巡洋舰建造计划。由于两艘“杜肯”级预计(实际上也是)在1924/1925财年建造,因此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在1925/1926财年内开建新巡洋舰,不过基于可能获取的预算考量,数量只有一艘。1924年2月,“杜肯”级定案不久,总参谋部便发布了1925年新巡洋舰计划的指标,与此前发布的“杜肯”级计划指标别无二致,只是将主炮的备弹数从150发修改为120发(不过仍然保留可以容纳150发的空间,以便战时利用。法国海军这样要求是为了节省重量,因为“杜肯”级的设计吨位比条约高出200吨,而条约规定里计算标准排水量时是要算入备弹的)。不过,总参谋部这一次还额外对防护提出了要求,他们希望新巡洋舰的生存性能够保证在受到一枚550mm鱼雷直击或者100kg航空炸弹的近失弹攻击后仍然维持自主航行能力,同时希望舰体装甲能够抵御14cm穿甲弹和100kg航空炸弹的直击。

法国海军在新巡洋舰计划中如此详尽地对防护水平进行规定令人匪夷所思——毕竟在“杜肯”级上,舰体大部分都只有结构钢来提供防御。然而,个中原因我们目前已经不得而知,合理的推测一是法国情报部门了解到意大利第一批条约型重巡洋舰将会拥有70mm厚的主装甲带;二是法国海军预计会将该型舰部署在远东,而远东殖民地面对的最大假想敌便是日本海军——他们装备了大量拥有14cm火炮的轻巡洋舰,而数量处于劣势的法国海军显然不能指望自己几乎毫无防护的“迪盖·特鲁安”级和“杜肯”级去面对这些轻巡。不过,STCN的初步研究还是给法国海军泼了一盆冷水:由于“杜肯”级在重量上已经是能省则省,维持“杜肯”级的技术指标的前提下不可能再加强防护。总参谋部无奈,重启了在“杜肯”级设计时曾经放弃过的方案——牺牲2节航速以换取更好的防护。

STCN很快拿出了方案——牺牲1/4的动力以换取一条50mm厚的主装甲带,实现手段则是削减两座锅炉和一台轮机,由“杜肯”级上的8座锅炉、4轴推进改为6座锅炉、3轴推进,动力降低至90000马力,设计航速31.6节(“杜肯”级为33.1节)。为了增加生存性,后部的两个锅炉舱均只布置了一座锅炉,法国人甚至想到了一战时的老办法:在船壳和锅炉舱之间储存燃煤以减轻炮弹击穿主装甲带后的影响。不过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只安装了燃油锅炉的船以防御目的携带燃煤也会被计入标准排水量。为了将这些燃煤解释为不计入标准排水量的“燃料”,STCN决定缩减后部两个锅炉舱的长度,节省出来的空间增设一个小型锅炉舱,安装两台小型的油煤混烧锅炉——尽管这两台锅炉对于提升动力没什么帮助,但是新巡洋舰方案却因此变成了一艘“油煤混烧”的战舰。


除了以上变化,新巡洋舰方案与“杜肯”级几乎毫无区别,因此设计工作进行得很快。不过,1925年1月,海军参谋部又来了新要求,除了要求新巡洋舰要和“杜肯”级一同换装新型的37mm高炮外,还要求新巡洋舰提升水上飞机携带能力——由两架增加为4架,为此弹射器也要增加一座。总参谋部还要求进一步提升生存性,包括加厚水密舱隔板厚度(以更好应对炮弹爆炸后的二次损伤)以及一套更好的姿态纠正系统(以在进水的时候更有效地纠正侧倾)。增加的重量由将甲板装甲削减5mm提供(由30mm减为25mm)。海军部对这个方案十分满意,1925年7月相关预算获得通过,同年11月,单舰订单下发至布列斯特造船厂,并获名“絮弗伦”。

4.“C”时代的改进
可能是出于方便纪录以及区分的关系,自1926年起,法国海军决定为每艘新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均冠以一个“C+数字”的项目代号。与此同时,法国海军也确定了每年新建一艘巡洋舰的未来规划,因此1926年计划建造的一艘便获得了C1的建造代号。法国海军原本打算沿用“絮弗伦”号的设计,不过总参谋部却在其设计方案上指出了一些新问题。
问题出在舰体中部的大型起重机上。“杜肯”级连同“絮弗伦”号的起重机均布置于两根烟囱之间,数量只有一座,原本这个起重机用于吊放小艇,但是随后由于携带水上飞机的额外要求,“杜肯”级在二号烟囱后部加装了一座飞机弹射器,“絮弗伦”级则增加为两座,吊放飞机的任务也均由这一座起重机兼职完成。原本法国海军认为,舰载水上飞机不过是锦上添花,因此这样的布置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海军也在训练中发现了飞机的种种优势,开始重视起舰载飞机来。不过,总参谋部指出,现有的设计方案起重机距离飞机弹射器距离过远,吊放舰载机的工作比较难以进行,而且只有一台作业效率也过低,这在拥有两座弹射器的“絮弗伦”号上显得尤为明显——“絮弗伦”号的备用舰载机设计存放于一号烟囱后部,不仅意味着其每吊放一架飞机就要旋转180°,而且一次也只能运载一架,意味着其不能完全发挥两座弹射器的优势。总参谋部令STCN在“絮弗伦”的设计方案上改进起重机的设计,STCN也很快拿出了改进方案:将起重机数量增加为2,并且将飞机弹射器移至两座烟囱中间;原本设计中全部堆放在这个位置的小艇则移至舰体两侧,呈线列排布;为了让小艇能够集中布置在起重机附近,鱼雷发射管的位置也前移至一号烟囱附近。这项设计看上去完美解决了起重机效率问题,因此海军部指示,自C1开始应用这项改进。

1926年7月,C1项目的相关预算获得通过,订单则在1927年初下达,命名为“柯尔贝尔”号。不过这期间又出现了一些变数:由于试航中的“迪盖·特鲁安”级巡洋舰暴露出了罗经舰桥(位于主桅中部)极易受到烟囱排烟影响的问题,因此STCN根据反馈将采用类似舰桥设计的C1方案上的一号烟囱的位置后移了3米,同时将罗经舰桥前移至航海舰桥顶部(属于回归传统布局),也由此导致“柯尔贝尔”的上层建筑相比“絮弗伦”有明显区别。与此同时,由于新型的90mm高平两用炮的研制成功,总参谋部也决定自C1起用这款火炮取代“絮弗伦”上的75mm炮,额外所需的重量则通过“解释”来取得——法国人声称90mm炮的炮弹仅携带450发(原本75mm炮弹是500发,两者体积差别不大),并且锅炉用水量要少于“絮弗伦”。当然,实际上,C1“柯尔贝尔”的船体设计以及动力系统与“絮弗伦”没有任何区别。在官方层面,做出了不少改动的“柯尔贝尔”号依旧被称为“絮弗伦”级的二号舰。1927年6月,“柯尔贝尔”号动工。

1927年3月,法国海军向布列斯特造船厂下发了第三艘“絮弗伦”——代号C2——的订单,并命名为“福煦”。通过同样的“解释”手法,法国海军在制订C2计划时又为其“节省了”近250吨的吨位——在C2上,火炮备弹量和储水量又进一步减少。STCN在1927年6月提出,可以利用这些升级空间来升级轮机系统,以求能够提升“絮弗伦”级的航速。不过这项提案被总参谋部拒绝,因为更换轮机系统很可能意味着舰体的重新设计,他们还是希望沿用“絮弗伦”级的船体设计以求尽快成军。至于节省的吨位,则用于加强防护——原本“絮弗伦”级的设计虽然在水线部位有装甲带保护,但是装甲带上部的无防护部位却会轻易被击穿,而哪怕是14cm的高爆炮弹击穿这里都会对动力系统造成损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TCN决定将主装甲带移至舰体内侧,同时加厚主甲板的钢板厚度,这样HE弹在击穿20mm后的外层结构后,也不会对内部造成太大损伤。海军部对这项方案十分满意,“福煦”号便按照这项改进方案,在1928年6月开工建造。

原本按照计划,1928年编列预算的巡洋舰C3也应该按照“福煦”的方案建造,但是意大利“雇佣兵”级轻巡洋舰的出现又迫使法国人不得不做出改变。尽管“雇佣兵”设计是用来对付法国的大型驱逐舰的,但是其152mm口径的主炮发射的穿甲弹也能够轻易撕破“絮弗伦”乃至“福煦”的装甲。深感压力的法国海军要求STCN加强C3方案的装甲以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18km或更远)上抵挡意大利152mm火炮的要求。不过由于吨位限制,STCN仅能通过将8座单装副炮塔变更为4座新研制的双联装炮塔,以及在上层建筑上采用焊接技术来提供约2200吨的改进余裕。不过,这节省的约220吨的吨位也只够将主装甲带加厚至60mm,同时主甲板加装两层15mm厚的装甲板。与此同时,由于在进行模型测试时,法国海军发现“絮弗伦”级的三轴推进系统会导致其转向效率不高,转弯半径过大,因此希望C3能够恢复“杜肯”级的四轴推进,但是随后的测试又发现强行改回四轴系统又会使舰体高速下的稳定性成问题,而且也没有额外的吨位余裕去做如此改进,因此这项要求也就不了了之。由于造船厂的产能问题,原本计划1928年编列的C3预算直至1929年才下发,订单在该年4月下达至布列斯特造船厂,命名为“杜布雷”。同年11月,“杜布雷”号动工。

5.最后的条约重巡——“阿尔及利亚”
在完成“杜布雷”的设计后,法国海军便立刻展开了下一阶段的巡洋舰——编号C4——的研究工作。即便“杜布雷”已经加强了装甲,但是法国人认为这并不足以抵挡意大利人的炮弹,尤其是在得知了美国人的“免疫区”思路时——按照美国人的规范,巡洋舰对6英寸火炮的免疫区应该是15~20km,15km以上时不会被击穿侧面装甲,20km以内不会被击穿顶部装甲。由此,法国人希望在“絮弗伦”级的船体基础上能够拥有100mm厚的主装甲带和80mm厚的主装甲甲板,额外的重量通过进一步降低轮机出力来提供。不过,在进行了初步研究后,STCN指出,即便按照海军部设想,使用84000马力的新式轮机(设计航速31节),也只能够节省150吨的吨位,远远不够添加如此厚重的装甲。同时,由于假想对手的变化,“福煦”和“杜布雷”的内置主装甲带方案也不再适用——即便意大利的152mm炮弹只是击穿了外部舰体,其造成的破口大小显然不是14cm或者以下口径的火炮可比的,会造成严重的进水或者漏油,哪怕是未损伤舰体内部也会导致很大的问题。至此,法国海军也终于意识到,“絮弗伦”级的船体潜力已经用尽,想要对抗意大利人,他们需要在C4方案上采用全新的设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