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考博参考书真题分数线
初试招生目录

1、媒介史论、互联网与社会、智能融媒体、视觉传播与文化、媒体与社会治理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研究、新闻传播教育、视听传播、全媒体传播体系、文化传播研究
3、中外广播电视史论、媒体融合理论与实践、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等
4、纪实影像与新媒体、媒体融合与社会治理、新闻传播专业理论研究、视听融媒体传播研究
5、纪实影像历史研究和内容生产研究;新兴媒介技术发展与媒体融合研究;广电媒体舆情研判与社会治理、视听融媒体传播研究;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研究。
6、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纪录片、新媒体视频传播、媒体融合
7、影视传播与文化、媒介批评、大众文化研究
8、纪录片研究
解析:
1、我校2022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方式有直博、硕博连读、普通招考三种方式。
直博:直博生从本年度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我校已完成2022年直博生的录取工作。
硕博连读:面向我校已完成硕士阶段主干课程学习的全日制非定向二年级学术型在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要求学习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普通招考: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所有考生招生。
近年来出国留学报考的人数越来越多,考博士的考生一定要做好复习备考的准备。
2、报名时间:2021年12月3日上午10:00至2021年12月31日上午10:00。
3、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均为全日制学习方式。
我校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录取类别分为两类:“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报名结束后,报考类别将无法更改。
非定向就业:可参加就业派遣,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考生须将人事档案转入我校,档案未按规定时间转入我校者将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户口可自愿选择是否转入我校(如户口选择转入,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过期将无法转入)。
定向就业(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不参加就业派遣,录取前须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毕业后派遣单位为定向就业协议书签署单位。考生人事档案、户口等不转入我校。未按规定时间将签订完整的定向就业协议书提交我校者将无法正常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2022年我校录取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招生总人数的15%。
参考书

写作
二、考核要点
1.学术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立意诚正深刻,概念运用准确, 逻辑结构清晰完整,富有学术探索精神等;
2.文字表达能力:表述得体,符合学术写作规范。
三、考试要求
1.根据给定材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
2.写作要件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
3.写作具体要求:
(1)标题:不超过 30 字;
(2)摘要:不超过 300 字;
(3)关键词:3-5 个;
(4)正文:不少于 3000 字,至少应设置到二级标题。
四、考试形式及考试时长
1.闭卷,机考;
2.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长为三个小时。
报名条件(普通招考)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基本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一)基本要求”外,还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在国(境)外院校获得学位者,须具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在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非学历教育形式,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没有毕业证书)者必须在报名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
2.2022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获得学士学位六年及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同等学力人员,须在本人所报考的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至少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
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在报名时须同时提交个人基本信息、代表作、贡献度和主观评价等方面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须通过报名系统提交,不可通过其他途径提交。
申请材料清单(模板详见报名系统,以下清单若与报名系统要求有出入,则以报名系统要求为准)如下:
1.基本信息
(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
(2)学籍学位证明材料。
报名前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人员须提交硕士学位证书或者博士学位证书扫描件,在国(境)外获得学位的考生还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报告扫描件。
应届硕士毕业生须提交学生证扫描件或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电子版,录取当年入学前可获得国(境)外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提供近期开具的在读证明或成绩单扫描件。
同等学力考生提交学士学位证书扫描件。
(3)硕士课程成绩单。
(4)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应届硕士毕业生可提交开题报告)。
(5)本科毕业论文全文。
(6)外国语水平证书。
(7)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计划书。
(8)思想政治品德考核表。
(9)诚信考试承诺书。
2. 代表作
近5年内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最多提交3项能反映本人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性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高水平教材、文艺新闻出版作品、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或国际专利,以及其他具有较大学术和社会影响的高水平科研、创作成果等,须按重要程度排序)。
3. 贡献度
(1)各类荣誉奖项
(2)各类科研、创作或学科竞赛获奖。
(3)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4)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的研究报告或咨询报告等。
(5)其他能证明自身社会贡献度方面的材料。
4. 主观评价
(1)申请信(含报考原因、自我评价等内容)。
(2)专家推荐信(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书面推荐意见)。
5. 其他
其他能证明本人学业水平、学术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材料。
另外,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还须提供满足报考条件所需的证明材料,详见“四、报考条件,(三),3”。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须提交《报考2022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考博真题
论述题:
媒介学视角下观念如何变成一种物质力量
材料分析: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母亲 家庭
简答题
农业文明时期的文明交流途径
人的精神发展三种阶段的第二种阶段
2020 广播电视艺术概论 847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9分,共45分)
1、星光奖
2、收视率
3、连续剧
4、运动镜头
5、节目模式
二、简答(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电视综艺和电视剧的主要相同之处。
2、广播电视艺术创新如何处理“日常化”与“陌生化”。
3、如何看待网络中关于“爽文”的特点,并分析其在广播电视艺术中的体现和弊端。
三、论述(30分)
请选择一种节目模式(电视剧、电视综艺、网络综艺、网络文学),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受众群体和接受心理。
四、广播电视创意(30分)
请以《第一次约会》为题,组织安排镜头画面,撰写3至5分钟的视频脚本。(列表需包括:镜号、景别、摄法、画面、时间、备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