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暴怒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躁狂症等心理障碍应该合并
为便于读者,首先直接表明我的观点再论述,目前正规的心理学里的“双相情感障碍I型(又名躁狂症)”“强迫症”“间歇性暴怒障碍”“攻击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都含有重要的冲动这个元素。
之前我原创了《求真先天性格学》,不了解的人可以先看。

里面有先天的超越性格的人,这种先天性格的人也含有冲动这个元素,而我目前含有刚才所说的精神疾病表现的人,都含有先天的超越性格。

所以这个可能都应该归入冲动这个项目里,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手册最新十一版里面也有“冲动控制障碍”这个项目。

下面来看看刚才说的精神障碍(俗称心理障碍)的官方描述和我的批注。
6A60 双相I型障碍
双相障碍I型是一种发作性心境障碍,其定义是发生一次或多次躁狂或混合发作。躁狂发作是一种持续至少一周的极端情绪状态,除非通过治疗干预而缩短,其特征是欣快、易怒或扩张性,以及活动增加或能量增加的主观体验,同时伴其他特征性症状,如快速或有压力的说话、思想飞扬、自尊心或自大感增加、睡眠需求减少、注意力分散、冲动或鲁莽行为,以及不同情绪状态之间的快速变化(即情绪不稳定)。
……
批注:
这个之前叫躁狂症,以我的观察,是人为了获得愉悦感,每隔一段时间就持续的进行冲动的外向的缺乏逻辑性的释放行为。
如果之后因为后悔躁狂症的表现,有抑郁症的表现,就是“双相II型障碍”,又名“双相情感障碍”。
6B20 强迫症
强迫症的特点是存在持续的痴迷或强迫,或最常见的是两者都存在。强迫症是重复和持续的想法、图像或冲动,是侵入性的、不想要的,通常与焦虑有关。个人试图忽略或抑制强迫症,或通过实施强迫来消除强迫。强迫症是一种重复性行为,包括重复的心理行为,个人觉得有必要根据严格的规则,对强迫做出反应,或者达到一种“完备性”的感觉。为了诊断强迫症,痴迷和强迫行为必须耗时(如每天耗费一小时以上),或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严重痛苦或严重伤害。
批注:
可能强迫重复是一种冲动的表现,而这种冲动是表现形式固定的。
6C73 间歇性暴怒障碍
间歇性爆发性障碍的特征是反复短暂的言语或身体攻击或财产破坏,代表无法控制攻击性冲动,爆发的强度或攻击性程度与挑衅或引发的心理社会压力源严重不成比例。这些症状不能用另一种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更好地解释,也不是慢性愤怒和易怒模式的一部分(例如,在对立违抗障碍中)。行为模式的严重程度足以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严重损害。
批注:
这是冲动而使用语言攻击,或攻击实物的方式释放。应该(官方我没看到有新旧版转换说明)是旧版的“攻击型人格障碍”。
6D11.3 人格障碍或人格困难中突出的脱抑制特征
脱抑制特征领域的核心特点是基于即时外在或内在刺激(即感觉,情感,思维)的轻率应对而不考虑可能负面结果的倾向。尽管并非不分时间对象地时刻存在,脱抑制特征的常见表现有:冲动,分心,不负责,轻率,无计划。
批注:
这个是旧版的冲动型人格障碍,是冲动的典型版。有人说他又名攻击型人格障碍。
6D11.5 边缘型模式
边缘型模式说明符可应用于人格障碍模式以普遍存在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明显的冲动为特征的个体,如以下许多所示:或想象中的遗弃;不稳定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身份障碍,表现为明显且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高度负面影响的状态下轻率行事的倾向,导致潜在的自我伤害行为;反复发作的自残;由于情绪明显反应导致情绪不稳定;长期的空虚感;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愤怒;在高度情感唤醒的情况下出现短暂的分离症状或精神病样特征。[^1]
批注:
这个是之前的边缘性(型)人格障碍和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这个冲动的表现里多了自残。

参考来源:
[^1]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手册十一版,本文部分是机器翻译
https://icd.who.int/browse11/l-m/zh#/http://id.who.int/icd/entity/295017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