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翠亭】事件,宝钗为什么甩锅给黛玉?
上一期延伸的确实有点太多了,从小红到贾芸,从她们俩的主题到前后章回的主题,最后甚至上升到了《红楼梦》一些重点章回的写作规律。
不过一口气说完也挺好的,借着他们俩这个相对简单的案例,先走一遍摸索人物主题任务和设计逻辑的过程,那么接下来咱们再聊复杂的人物,就更容易了。
这一期,咱们从宝钗与滴翠亭事件出发,正式开始梳理宝钗和黛玉的主题任务和设计逻辑。
首先,宝钗与滴翠亭事件这个问题细拆的话,我认为应该拆分成三小问题。
其一,曹公为什么选择让宝钗出现在滴翠亭的情节之中。
其二,宝钗为什么会对小红的印象非常差,曹公想借此表达什么。
其三,宝钗的应对方式为什么是选择拉黛玉出来背锅。
这三个问题,大家可能会认为最复杂的是最后一个,而曹公为什么会让宝钗出现在滴翠亭,这都不应该算是一个问题。但实际上,为什么让黛玉背锅才是最简单的问题,宝钗的出现以及宝钗对小红的印象,背后的设计逻辑都与主题有关。
所以咱们由浅至深,一点一点的来,先解答宝钗的应对方式为什么是谎称被黛玉听到了,而后小红为什么因此大为紧张。
这是因为宝钗和小红对于黛玉的印象,存在一个视角不同所导致的偏差
宝钗了解到的黛玉,是一个正值情窦初开年纪的恋爱脑少女,而且明确钟情于贾宝玉,也就是我们上一期在送宫花问题中提到过的,黛玉“情情”的正面。
这一点不只是宝钗,连凤姐和李纨等人也都看出来了,所以在前面25回的时候,才会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的玩笑。
在宝钗看来,小红的儿女私情,只有同样身为恋爱脑的黛玉,才是可以完全理解并接纳她的,所以,宝钗判断,进入黛玉的耳朵对小红来说是最安全的情况,可以安抚住小红,让她不至于情急之下“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再搞出别的事。
毕竟,黛玉自己都有喜欢的人,怎么可能会去苛责阻挠别人恋爱呢。
然而小红的反应却是:“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在小红的视角看来,黛玉并不是一个恋爱脑的少女,而是一个敏感又嘴上不饶人主子。也就是说,她只看到了黛玉“情情”的背面,也就是以牙还牙怼人的那一面,于是,她作出了与宝钗截然相反的判断。
根源就在于,小红的身份跟宝钗黛玉不一样,她只是奴婢。
小红以为若是宝钗听见,还倒罢了,也是同样的缘故。
她能看到的只有宝钗善待下人八面玲珑的那一面,不知道宝钗本质与凤姐探春一样,而且是最理想的理家者,宝钗当下的待人宽厚与“不干己事不开口”,只是因为她身居客场,而不是她没有明晰的言行准则和恩威并施的理家思维。
身份的不同导致了视野的不同,认知的偏差最终导致了宝钗小红对于同一件事,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
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儿。
至于把这事说成是嫁祸的朋友……
我只能说,你这个智商就别学人家玩阴谋论了。
请问小红是什么身份?人家宝钗和黛玉又是什么身份?
退一万步讲,即便有一天小红发现消息走漏了,甚至因此被罚,又能给黛玉惹来什么祸事?难不成林之孝还能给黛玉穿小鞋?还是说小红会半夜三更亲自提刀杀入园内跟黛玉大战三百回合?
既然这个所谓嫁祸的妙计什么效果都起不到,设计这个计的意义在哪呢?
就纯粹是为了拿袁崇焕是林红玉原型这个想法硬往里面套呗?
但袁崇焕之死是因为皇太极用离间计,使得崇祯不信任袁崇焕了,代入进来进行替换的话,那应该是薛宝钗用离间计,使得林黛玉不信任林红玉了,而不应该是像原文中设计的这样,让林红玉不信任林黛玉了。
所以这种颠倒错位又该作何解释呢?
其实人家原文就已经写明了“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宝钗虽然不喜欢小红,但她拿黛玉出来背锅的动机只是想安抚住小红不愿意让她生事,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而已。
行了,不多说了,接下来,继续讲更深一层的问题:
曹公为什么会安排宝钗出现在滴翠亭的情节中,并且她对小红的印象很差,将其评价为“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
我最开始说过,宝钗的出现以及宝钗对小红的印象,背后的设计逻辑都与主题有关,因为这个设计需要再细拆成三个小问题:
其一,宝钗为什么会对小红有印象。
其二,宝钗对小红的评价到底准还是不准。
其三,宝钗为什么会对小红给予如此负面的评价。
咱们还是从简单到复杂,一点一点的来。
首先,宝钗为什么会出现在滴翠亭事件中,而且对小红有印象。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乍一看可能会让大家失望,但我希望大家别着急,一定要看完本期所有内容,把滴翠亭事件乃至小红贾芸相关情节的设计逻辑全串联起来再回复。
我之所以先给大家铺垫这样一个心理预期,是因为我认为宝钗的出现和她能听出是小红的声音,完全都是出于【剧情需要】的设计……
而且,出于剧情需要所做的设计,并导致情节出现违和感的还不止这一处。
第24回,一向对女孩最用心的情不情宝玉,只因为小红不做端茶倒水的眼前事,居然就不认识小红。贾芸初见小红的时候有个细节,是焙茗跟他说,小红是宝玉屋里的,然后贾芸才让小红传话。
此处茗烟和焙茗到底是不是一个人,这里就不多啰嗦了,至少焙茗是后文中宝玉身边出场率最高的小厮,所以他肯定是宝玉身边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吧?
那么,既然连焙茗都知道小红,为什么宝玉却不认识?
对比一下,这情节是不是跟宝钗能听出小红的声音一样牵强。
那么曹公这个强迫症晚期患者为什么宁愿有这种牵强感,也要这样设计呢?
看完上一期我对小红和贾芸一系列梳理的朋友应该不难得出结论,就是为了铺垫小红的怀才不遇,继而引出小红的跳槽情节,最终,引出贾芸和小红所承担的贾府不存在人才选拔制度和渠道的主题。
而宝钗之所以能够听出小红的声音,并对她有不好的评价,也是同理。
此处需要一个主人身份的角色,解释贾芸小红所承担的这个主题的起因,既:
之所以不存在渠道,是因为在主人眼中,下人最重要的不是才华而是安分。
而且这还只是不存在渠道的原因之一,上一期我曾提到过,不存在渠道,是一个多方群体共同的需求所达成的一种共识。
这里面具体的逻辑是这样的:
贾府不存在人才选拔制度和渠道这个主题实际是分成了主和仆两个层面:
主人层面,又细分为宝玉、宝钗和凤姐三个步骤,
下人层面,则细分为秋纹、小红和晴雯三种立场。
这里的每个角色,代表的都不只是自己,而是一类人。
具体来说,宝玉,凤姐,宝钗三个主子在这个主题当中分别承担的任务是这样的:宝玉凤姐不用多说,分别承担怀才不遇这个主题的一头一尾,而曹公为什么选他俩来承担这个主题的头尾,应该就不用我多废话了吧?
宝钗的负面评价,则是点明了主人不需要人才选拔制度和渠道的原因:他们对奴婢只有两个要求:可靠和守规矩。
可靠,主要是由忠诚,听话,情分,利益捆绑以及能干等因素混杂成的一个概念。
这一点在小红贾芸的情节中表现的不多,但并不是不重要。因为这是《红楼梦》中所有陪房和贴身丫鬟,无论是王夫人身边的周瑞家的,邢夫人麾下的费婆子还是凤姐的副手平儿都能够地位超然,司棋晴雯等人能够被当作二层主子的原因。同时,也是小红找机会给宝玉倒水,并抓住机会跳槽到凤姐那的原因。
在宝玉这,除非碰到抄检大观园这样八十回难得一见的巨大变动,使得晴雯被强制解约禁赛,否则宝玉身边的首发阵容永远是晴雯袭人,麝月秋纹她们几个。
另外一种需求,安分,就铺垫的浓墨重笔了,曹公通过先后秋纹,宝钗,晴雯三个人针对小红的职责和私情两方面的不安分进行了批判。
这种多次强调的设计,目的就是我刚才说过的:解释不同立场的群体为什么会达成“不需要人才选拔制度和渠道”的这个共识。
我知道这会很复杂,别着急,咱们一条一条的来捋具体是怎么达成共识的。
首先秋纹和碧痕,她们强调的是小红不配递茶递水。
这个情节你要是用看“故事”的眼光来看的话,其实设计的也是有违和感的,虽然秋纹是宝玉的贴身丫鬟,但人家小红怎么说也是林之孝的闺女。林之孝夫妇虽然低调,但林之孝本人是跟赖大来升吴新登这几个人位置相近的管家,小红的母亲也是总理家事的四个媳妇之一。
单说第63回,大家在宝玉房里给他过生日,立flag之前,来怡红院查寝的舍管大妈就是小红她娘。不仅袭人要亲自给她倒茶,宝二爷本人还得陪着笑脸乖乖听她的训诫。而你秋纹居然骂小红连端茶倒水都不配,合理么?
那么,还是那句话,曹公此处为什么宁愿有违和感也要这样设计?
原因就在于此处存在“强调同一个部门内部业务和收益的高下有别”这个剧情需求,所以必须安排人来骂小红不配端茶倒水。而后,综合性格和职务级别等多方因素,最终派出的是秋纹和碧痕这两个位置低于晴雯袭人的替补队员上场。
至于为什么不让晴雯出场批判小红两次,不要着急,后面聊到她再说。
地位高的下人,要阻止后来者顶替自己的业务和利益,这是第一条原因。
接下来,宝钗对小红的恶评,奸淫狗盗和眼空心大,解释的是第二条原因。
首先小红让坠儿给她送罗帕这事儿,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典型的私情开场的剧情,在礼教大防的年代,在深宅大院之内,这事儿的性质有多严重,我就不絮叨了,简单聊聊为啥禁止这事吧。
(以下内容很枯燥,可以跳过)
原因很简单,一旦有私情产生,两个人会做出什么事来,就完全不可控了。
而且这个不可控,指的还不仅仅是女方怀孕这种麻烦事,还包括一系列对制度规则的破坏。举个例子,两个人既然相爱了,肯定就会产生见面的想法,即便不允许,肯定也拦不住,而且拦的狠了,小夫妻多半就会萌生私奔的想法,而且如果只是这俩人私奔一去不回了,倒是无所谓,买个丫鬟下人也就几两银子的事儿。但如果私奔之前他们还决定偷点东西作为今后建立小家庭的启动资金呢?
反正都已经决定作出私奔这种破坏规则的事儿了,干嘛还忌惮别的呢?一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反正被抓回来一样不会有好下场,你还能打死他两次?
如果一个人偷东西的损失还不算不大的话,那么两个,三个,五个,十个呢?
如果女方不出去让男方进来的话,问题更多。顺手偷东西怎么办?摸清了贾府的地形之后,在外面组织人马进来绑架丫鬟小姐和小孩敲诈勒索怎么办?
既然阻止恋情的自由发展会很危险,那么在管控的前提下适当放开行不行?
很显然,也不行。请问,贾府要花多大的成本对下人的恋爱对象进行逐一审查,并对他们的约会时间和地点进行安排和管控,以防偷盗怀孕等事的发生?
(跳到这里为止)
人家花钱买丫鬟奴仆,就是拿来作为工具使用的,比资本家还狠,凭什么为丫鬟奴仆的破事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和成本?
你跟老爷小姐们谈奴仆的自由,爱情和尊重?
所以,直接禁止男女私情,从根儿上解决奴仆恋情会引申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是最简单,最有效,成本最低的办法。
至于凭什么就许贾珍贾琏贾赦贾蓉这帮老色批放火,不许奴仆点灯……
还是刚才那句话,你跟老爷小姐们谈奴仆的自由,爱情和尊重?
奸淫狗盗说完了之后,再聊聊眼空心大。
小红的开局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好了,她的父母在贾家都身处高级管理层,而后将小红安排到大观园怡红院,并且在宝玉入住之后也没有把她调离,一则是因为宝玉相较于其他主子,对待下人,尤其是女性下人,态度是最好的,以致于以晴雯为代表的很多人都被宝玉惯坏了。
二则,宝玉给小红安排的差事可以说是非常清闲的她的本职工作,在与晴雯的对话中交代的很清楚,花,雀,茶炉子,而且就这么点事儿还又缩减了,浇花的事宝玉要求过一日浇一回,茶炉子也不是全靠小红一个人爖,是有人换班的。
我十分确信,在座诸位肯定有人羡慕这种又闲待遇又好的工作,但对于小红来说,这些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因为小红有才华,她跟凤姐一样,很想显露。
故此,眼空心大这个评价虽然带贬义,但实际上是非常准确的。
那么,以宝钗为代表的主人群体为什么不需要下人上进,而需要下人安分呢?
同样身为主人群体的凤姐又为什么与宝钗的态度不一样,愿意提拔小红呢?
首先,下人的群体当中如果存在一个选拔机制,开启竞争上岗的话,对于是理家的媳妇来说,将会是一场灾难。
下面的人为了上位,为了争权夺利,会搞出什么样的骚操作,相信经历过办公室政治或者看过宫斗剧的朋友们都能想象出来。
所以,没有选拔标准和制度,凭借主人喜好进行提拔,虽然同样会导致一系列恶果,比如并不能根除利益争夺,会让下人们变得或极端逢迎或极端敷衍两极分化。但是这些后果,相较于大家主动搞一些鸡飞狗跳的烂事相比。
要让主人省心的多。
毕竟治理家族,治理公司和治理国家存在着体量上的巨大差异,如果减少有人主动搞事的概率,那么一个家族内部的事情并不会多到哪去。
而公司和国家则不同,即便没有人主动搞事,也会有各种业务问题、天灾人祸需要权衡,调配和处理,并且公司国家都有拓展利益需求,所以必须存在选拔。
家族的管理者们只需要下人们足够忠诚,安分不搞事就行了。
但,凤姐又是其中的一个异类。
曹公设计由凤姐出来完成对小红的提拔,其动机与设计宝玉对小红的无视,宝钗滴翠亭听到小红的私情是共通的,就是因为小红的剧情当中客观上需要这样一个人来辅助完成主题的表达,而凤姐,是管家者这个群体当中最合适的人。
至于凤姐为什么是最合适的人,这个问题要想解释透,篇幅就又不得不非常长了,因为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其一,管家者这个群体,或者说,承担理家这个主题的都有哪些人,她们各自承担什么主题,其二,凤姐为什么是其中最合适的。
我这里先简单聊一聊……具体的,将来细说凤姐的时候再讲。
首先,要说承担理家这个主题的人,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必然是凤姐和探春,但实际上不止她们俩,还有宝钗,王夫人、邢夫人和贾母,这里就先不展开说了。
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先看看我梳理的主题任务

其次,凤姐之所以最为合适,除了她是当下实际承担理家任务的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她客观上确实需要提拔人,因为她不识字。
而她不识字的这个设计,又是源自于她在主题方面的定位是“贾府楼塌全过程的早期阶段的理家者”。
《红楼梦》写的就是贾家的崩塌,所以客观上需要早期的理家者存在比中期后期的理家者更严重的短板,如此一来,才能让崩塌持续并逐步发酵。
曹公具体为凤姐这个早期理家者设计的短板,其实还远不只不识字这一点,凤姐对下人严苛却对包括贾环在内的贾家血脉很宽容,对于贾家内部的资源没有完全利用,用人的时候没有遏制他们的中饱私囊,以及受到为人妻(贾琏偷腥),为人媳(邢夫人掣肘)两个身份的干扰,乃至最后的身体抱恙,都在限制她理家。
于是,在如此之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凤姐的身体逐渐出现问题,最终血山崩了,贾家的崩溃也得以持续发酵,并借由探春理家这个情节,暴露给了读者。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些短板并没有影响到凤姐的人物塑造,在我们这些读者看来,凤姐仍然是一个有能力,热爱贾家,并为贾家操碎了心的苦逼理家者。
因为以上这些短板的设计,没有一个是因为凤姐主观上的损公肥己和客观上的愚蠢所导致的。
(铁槛寺弄权和尤二姐情节与理家者形象并不直接相关,是为人妻、为人媳两个副主题延伸出来的塑造,要分清层次。)
包括受贿任用贾芹贾芸也是如此,一则人情世故,二则他俩也是贾家血脉。
探春的理家改革,也同样是失败的。第56回改革之后,仅仅经过了57.58两回,铺垫感情线的间隔,到了第59回,就又出现了莺儿和婆子为了折柳条造成的矛盾(公共财产私人承包的矛盾),第60回又是茉莉粉蔷薇硝,又是玖瑰露茯苓霜,紧接着第61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脏,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虽然贾探春这个角色是我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角色没有之一,虽然她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但是在刚才提到过的几个章回的主题和情节设计的规律面前,我显然不能说是成功的。
矛盾仍然存在,崩溃仍在继续。
然而探春的形象也没有因此而受到污染,读者们的共识仍然是,探春是一个比凤姐更有能力,但也更苦逼的理家者。
原因就在于,曹公为探春与凤姐的短板设计的都太精妙了。探春未出嫁的女孩身份,导致她对于一些纪律问题无法处理。赵姨娘所生的庶出身份使得老仆狗仗人势,贾环赵姨娘扯她后腿等等短板也都不是她能凭自身努力能改变的。
所以观众们只会同情她,不会苛责她。
就像我一直拿来与她做对比的姜维一样,客观受限的因素太多(所以越努力越悲哀)家亡和国灭的责任也不能归咎于他们。
而这些精妙设计的背后,显然是出于曹公对于女性的疼惜和温柔,致使贾家家亡的主要原因体现在贾赦贾珍贾琏宝玉这些纨绔子弟身上,他不忍心大家去责怪有欠缺的理家者,所以才煞费苦心的不让凤姐和探春的形象被污染。
另外这里再多说一句,这种能体现曹公对女性的疼惜和温柔的设计,还有发现绣春囊的傻大姐。曹公在这里特意安排了一个只用了这一次的新人物登场,而且给她的设定是心性愚顽,一无知识,行事出言,常在规矩之外。
只有新建一个龙套,才能不牵连所有已经登场的无辜姑娘,并且,只有傻大姐心性愚顽,一无知识,这个只出场一次的龙套才能够也避免被牵连。
好了,再说回来。
滴翠亭事件之所以安排宝钗登场,是因为她与凤姐探春一样是理家主题的表达者,毕竟根据脂批可以得知,最后嫁给宝玉的是宝钗。而且她对小红作出的评价,与秋纹晴雯可以相互对照,体现的是理家者这个群体的共同需求。
但在滴翠亭事件所处的第27回这个时间段,宝钗对贾家还没有理家的责任,那么此事不会继续发酵下去也就合情合理了。
试想,如果换作凤姐和探春,甚至平常不愿意管事的王夫人发现小红要传罗帕给贾芸,会怎么样?
最好的结局也就是把小红直接配给贾芸,同时贾芸和小红绝不可能再继续在贾府中任职了。否则,就会有人效仿他们眉目传情最终彻底打碎禁止私情的规则。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凡是就怕破例开口子。
然后,再留一个钩子吧,就是关于被大家视作细思极恐的玉色蝴蝶这个细节
所谓,一双玉色蝴蝶,毫无疑问,这个细节的设计指向性非常明显,所以大家普遍把它们视作是宝玉黛玉的化身,也是理所当然。
问题只是在于,曹公借此是想表达什么。
别人对此如何解答我不发表评论,我只说一下我的衡量标准和思考依据:
衡量一切的基础在于主题表达,思考一切的基础在于联系上下文相互映照
碍于篇幅,我先简单说一下我最后得出的结论,具体如何思考玉色蝴蝶这个细节,我会在下一期,连同“冷香丸”之类的内容一起解释。
玉色蝴蝶细节,指向的不仅是宝玉和黛玉,更是这对“情情”与“情不情”所共同承担的爱情这个主题,放在此处,为的是与宝钗这个角色所承载的主题理想,作对比。继而突出理想与情感就如同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的悲剧。
对比一下,第27回黛玉的主要情节是葬花,而宝钗一路追玉色蝴蝶追不到。
更有趣的是,宝玉在找到埋香冢之前,还见缝插针的写了一段剧情,就是探春委托他去外面买东西,原因在于,探春受困于小姐身份,无法上街。
汇总对比一下27回开篇,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的背景设计,众人都在园内,独不见黛玉,而后宝钗一个人离开众人去找,以及探春委托买东西和最终黛玉葬花的情节。
这些表面情节都是在铺垫伏笔什么。
然后再汇总我这两期一直在说的,27回前后,一直在铺垫的,贾琏薛蟠贾宝玉的相关情节是在表达什么,小红贾芸赵姨娘的相关情节是在表达什么。
把所有的这些情节,设计,逻辑,主题,规律全部汇总在一起。
明白这本《风月宝鉴》的正面反面都在写什么,是怎样正反交替去写的了吗?
好,宝钗出现在滴翠亭事件中的原因解释完了,咱们再回头补充说明一下刚才没说完的,贾家不存在人才选拔的制度和渠道的第三个原因:
晴雯对小红的批评。
这段批评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检查她的本职工作,其二定性:攀高枝。
这里我再多补充一句,虽然宝玉身边的丫鬟不一定存在非常泾渭分明的等级关系,而且即便有,总负责人也肯定应该是袭人,但此处没有让袭人来,而安排晴雯用部门内部上层对下层的态度对小红进行批评,是因为她的性格合适。
所以没有必要去引申晴雯对于攀高枝,甚至什么阶级等级的奴性话题。
人物的言行举止服务于剧情的需要,剧情的需要源自于主题的表达。
其他粗糙的小说,你可以随便对角色品头论足,但《红楼梦》不行,因为《红楼梦》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主题表达而来,一切也都是为了表达主题而去的。
晴雯如此,宝钗也是如此。
再说回来。晴雯所代替发言的群体,诉求是这样的:
即便下层已经做好了本职工作,一旦存在攀高枝的想法,并且攀高枝成功了,那么接下来毫无疑问,就会有人为了利益而尝试效仿,那么再往下发展,影响日常本职工作,团队开始松散乃至解体,也就可以预见了。
所以,她反感攀高枝。
好,我们再把前面提到过的两个原因归纳总结一下:
下层之间巩固利益的需求,上层减少麻烦的需求,以及上下级间维持团队的需求
这三种需求产生共鸣,最终导致了贾家内部没有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渠道这种结果的出现。
原因至此就总结完了,最后咱们不妨再想一想,秋纹、宝钗、晴雯和小红所代表的四种类别的人群,有哪一方是绝对错误的么?
哪一方的需求不是人之常情呢?
但是没有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圆满的。
所以,别再拿黑白对错,主反善恶的二极管思维来看《红楼梦》了,人家曹公的设计远比绝大多数人所想象的更加贴近现实,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也远比很多人更怜惜,更温柔。
好了,今天就到这,感谢各位朋友们的支持,十一假期我会赶赶工,争取再搞两期,把黛玉宝钗甚至凤姐的逻辑起点和塑造过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