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nthV】谈谈谱面信息的重要性
今天我在做一首《皎然记》(BV1qL411N7NH),做之前我搜了下发现有现成的工程文件,就下载后听了下,然后我决定直接从简谱录入重做。因为我之前吃过从现成的工程文件改比从简谱录入还麻烦的亏,这次就不冒这个险了。
果然如我所料,这首歌的简谱缺乏很多信息,比如遍地都是的转音,还有些地方节奏对不上或者需要调整个别音的高低之类,需要不断修改。等大概调整完了,我看了下之前我下载的那份工程文件,和我直接从简谱录入的差不多。所以我想再谈谈谱面信息的重要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首先我的目的是调成自然的人声,尽量和原曲人声一致(当然不可能完全一致,本文主要和音的走向或者说音高和节奏相关),如果目的不是这个,那么后续内容可能就没有多少参考价值了(毕竟每个人喜欢的风格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我会用从简谱(桃李醉春风记谱)直接录入的版本(a)和我根据 a 和原曲的对比修改而成的版本(b)作比较,具体用一些片段来仔细说明。
先看第一句词:

a 版本:

我下载工程文件后一听就感觉这里不对劲(和 a 版本一样),很明显缺少了两个转音,在第一个“不”和第四个“不”上,和原曲对不上,而且听起来很僵硬。
改成这样就好多了,也和原曲一致了:
b 版本:

类似这样的转音调整充斥在整首曲中的各个地方,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可能有几十处之多)。如果不把这些转音改了,听起来会很僵硬,这个不是调参就能解决的。
至于怎么调整转音,因为我也是新手,经验也不多。一般是先把需要转音的字的前一两个格往下(或往上,下同)移动一行(比如第一个“不”),如果这一行是黑键通常再往下一行,如果听起来还不对劲就继续往下移。另外如果这个字前边或者后边还有别的字,就先把它移动到和前边或者后边的字相同的行(比如第四个“不”前边的字是“弃”,后边的字是“珍”,而且它们还在一行,那明显“不”就也要移动到这一行才自然。当然也可以先移动到原字的下一行试试,一听就感觉不对劲。这前边或者后边的字不一定是相邻的,有可能隔了几个字,如果感觉不对劲就多往前后找找别的字)。
另外我把“深”和“珍”的音长减少了一格,因为原曲这里明显是有停顿的。按原曲来说应该是减两格(而且这样正好和前一个字“不”的音长一致,看起来更工整),但这里减两格后听起来衔接不自然,所以我又改成了减一格(我认为听起来自然要比和原曲一致或者看起来工整更重要,不能舍本求末地机械模仿或者图好看)。
关于这种歌里的转音调整,我再举几个例子:



其中绿色横线是 a 版本的。这些调整只是我感觉听起来比较自然的调整(而且大部分情况都和原曲相符),未必是正确(或者说和原曲完全一致)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个更复杂些的例子:
a 版本:

b 版本:

这里主要也是转音,但八个字里有五个字需要调整。
“我”字和上边的例子差不多,属于立即就能看出怎么改的。
“就”字我感觉音高有问题,把“就”降一格更自然些(原曲似乎也是这样,“默”和“就”的转折要比“就”和“不”的转折小点),不过不改听起来也还好。另外“就不”这块的节奏也有问题,我把“不”前移了一格(另外加了个转音),感觉更自然了一些(也和原唱相符)。
这个“伤痕”问题就大了。不改的话和跑调了差不多,听起来非常不自然。但我这里没有按照原曲改(感觉节奏不大对劲,需要把格子变小才能对上)。我用了个类似的办法,虽然节奏和原唱不大一样,但音的走向是一致的,听起来基本也没什么区别(主要是“伤”和“痕”这两个字的音基本是一致的,而且都要有转音,不然听起来就不自然)。

这首歌里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但我不再举例了,一是我不确定自己改的就是最合理的,二是我也解释不清楚为什么这么改(可能因为这首歌我听过很多遍,不自然的话一耳朵就能听出来,所以一定要改成基本听不出来为止)。我举例只是具体说明从简谱录入一首歌后需要修改很多细节才能听起来自然(或者和原曲基本相符)。
如果不把谱面信息改对了,那后续的调声就像在沙滩上盖楼,最优秀的调教师也很难调出自然的效果。
所以希望大家重视谱面信息,先让无参的歌听起来自然,再想怎么通过调整参数让一些细节更自然一些。
另外我也想提醒一些人,看(或者听)别人的作品时,不要只看调没调或者调了多少参数(不是所有工作都体现在参数上,而且不是每个人都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调某个地方)。当然可以说让谱面信息更合理(或者更自然)是基础工作,是大家都理所应当要做到的。就像厨师炒菜之前把菜洗干净是基本工作一样(事实上大概也并非如此……)。
我非常希望这是真的,不然我也不需要再重新调整这首歌(以及某些其他歌)谱面信息的诸多地方。
我在调声方面确实是新手,但这不意味着我在对我所调的歌的理解上也是新手,我调的歌,都是我不知道单曲循环过多少遍的歌,我能轻易听出来某个地方不大对劲。所以我才可以很用心地一句句和原曲对比来调整细节(我做的歌都会把原曲加入音轨,然后反复 a-b 试听来确定每一句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而且一般都要从头到尾重复好几遍)。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做(和原曲保持高度的一致,或者听起来非常自然)有必要吗?
其实我也能猜测很多人不大在意谱面信息(比如随便找一个无参工程、录入一张谱或者扒一首歌的大致旋律就开始调参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之前的很多引擎和声库的发声过于不自然,导致无论怎么改谱面信息提升都有限(就像从 40 分提升到 50 分,依然不及格),只能用各种复杂的方式改参数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拿 Synthesizer V 上的青溯声库来说,如果谱面信息没问题,听起来就很自然(甚至可以以假乱真,当然也和歌有关,有些类型的歌相对就差些)。所以谱面信息的重要性就立即体现了出来,如果处理不好,别人一耳朵就能听出来,根本没兴趣研究你调了什么参数(就像大家听到某人唱的歌有跑调或者节奏不对等严重缺陷,大概也不会对他用什么样的唱法感兴趣)。这就像以前大家用收音机听歌,歌的清晰度差些也很难听出来,现在大家有更好的设备了,再去听不清晰的歌,明显就感觉不对劲了。
回到上边的问题。
如果目的是为了做接近人声演唱的歌曲(当然不是什么人唱的歌都好听,像我就不会唱歌,都不在调上。我说的是唱歌好听的人),那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什么引擎什么声库也救不了,就是听起来不自然,就算以后有人工智能可以自动调谱可以让其更自然,结果也未必是我们想要的(可能自然是自然了,但重要的旋律都变了样,甚至成了另一首歌。当然让它复制现有歌曲应该是没啥问题的,但意义就不是很大了)。
而且模仿原曲只是途径而非目的(毕竟只模仿是无法取代或者超越的),目的是了解人在唱一首歌时会用怎样的方法处理各种细节让其听起来自然,有足够积累后,在面对一首新歌时,才有可能用类似的方法让软件来唱。
调声是唱一首歌(就像弹钢琴是演奏一首歌),有很大的自由度(即使是人来翻唱一首歌,也很可能改变谱面信息,比如变一下某些地方的节奏,或者调整一下某些字的音高之类。所以拿原唱和翻唱一句句对比的话,通常会发现不少地方不一样,做一首歌时尽量参考原唱而不是其他人的翻唱,不然可能遇到更多问题,除非特别喜欢某个翻唱版本),而不是对一首已有的歌做后期处理(谱已经定死了,最多移个调或者做剪辑拼接之类,自由度少了很多)。调声者是创作者,而不是后期人员。

这是文中提到的《皎然记》,简介里有工程文件链接:

有些地方听起来依然不大自然,但我也没有更好的修改办法了,希望大家可以看看有没有什么谱面的错误,欢迎指正。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指出来,我记下来以后再慢慢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