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钦点的国产神漫!火出国外,凭啥子?--一部从"发型师"到"首席刺客"的华丽蜕变

就在前天(哦不,已经过了五六天了),刚看完《刺客伍六七之最强发型师》的我感慨万千。
思考了许久,最终要完成这篇文章——这是我第一篇关于国产动画的文章。
第一次看到《刺客伍六七》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部看似纯无厘头搞笑的动画竟然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当初可能有不少人因为片中主角们的广普和港式幽默而选择留下来,领略到了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事情要说回2018年,在国内喜剧影视占大头到红警下,搞笑动画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曾经火爆一时的《十万个冷笑话》,去年的汉化日记,《刺客伍六七》的火热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出人意料的是,作为2018年唯一一部入围享有“动画界奥斯卡”之称的法国昂西国际电影节的国产动画,

《刺客伍六七》不仅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也在国际上享有名誉。甚至在那年还被人民日报点名褒奖。

《刺客伍六七》看似滑稽的人物,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到身影 。自私自利、冷漠无情,对孙子却疼爱有加的陈阿婆;为人正直但过于迂腐的江主任……包括有些贪财但内心善良的伍六七。

与其说是导演创造了这些人物,不如说是他把生活中的人物带入了动画里。
这些角色抛弃了以往动画中角色的“美型”,那些俊男靓女、华艳服饰可以让我们大饱眼福、自我满足,但回过头来看到邋遢的伍六七、健壮却顶个榆木脑袋的保安大春,我们忍俊不禁之后,发现原来他们才是和自己最相近的。
毕竟普通的永远是大多数。

《刺客伍六七》第一季浓烈的生活气息,拉近了它与观众的距离。戏谑的外表包裹着温情的内核,搞笑之余让人回味无穷。《伍六七》所具有的普世价值是它不受地域限制、中外皆宜的原因之一。

“廉价”的画面,有情的武侠
《伍六七》的导演何小疯子兼任原作、编剧数职,第二季全片的原画师加起来可能还不够十人(第一季的原画只有四人)

但动画的打斗却没有其它国产动画普遍掉帧的情况。想必制作组是牺牲了画面的精致度。采用的粗犷的线条、简约的人物造型,反倒让观众眼前一亮,在国产网络动画中属实罕见,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举措。




导演始终在动画里贯彻着自己的想法,融合老少皆宜的故事,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是精致的PPT,而是有生命力的流动艺术。
动画在已登录美日多国的平台,事实证明,它成功了。

《伍六七》在讲述温情搞笑的同时,也在逐渐扩大它的世界观。在分别象征武艺和科技的玄武国和斯坦国的冲突之下,充斥着各种雇凶杀人、尔虞我诈。后期提及了多方势力,可能在后续会陆续登场。

门派混战、腥风血雨,这些可以去构界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动画第二季仍然聚焦于小鸡岛——这个人烟稀少却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各种杀气腾腾的刺客来到这后似乎都能冷静一点,喝口茶、摆个摊,过自己未有过的生活。
在这里,“杀手”的杀气消失了,留下了“刺客”的侠义。这与第一季岛上居民的“温情”异曲同工。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下扔仍保留着情与义的世界。
这份情义,主要体现在我们的主角伍六七身上。伍六七曾想着当刺客赚大钱,到后来继续干回卖牛杂的活,或者当一名发廊师。

以他为起点,向原本“黑”的世界发射出一条滑稽又明亮的光线,照亮那些刺客们的初心——平平淡淡、与世无争。这道光线几经折转,最终也让阿七正视了自己的过去,明白了为他人和小岛而战斗。


结语:
戏里,伍六七与小岛相遇;戏外,观众与《伍六七》邂逅。相遇让人与人之间有了纽带;相遇让人与作品之间有了默契。《伍六七》正因观众的支持而走上国产乃至世界动画的舞台,实现了从“发型师”到“首席刺客”的华丽转变。其中,也有人希望伍六七可以重回“首席”之位,傲于武林。但经历了各种事情之后,想必继续当一名发型师是伍六七的愿望,也是众多动画创作者考虑的问题——首先不是幻想名利双收,而是回归初心,做好当下。
我是冷月,欢迎来到我的世界,我相信,终有一天,这里将座无虚席。
Thanks for you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