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中国》摘录9-第八章:从“西域”到“东海”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葛兆光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2月1版 2013年7月5印

第八章
从“西域”到“东海”
——一个新历史世界的形成、方法及问题
引言 文明交错的空间:地中海、西域和东海
朝鲜、日本、中国、越南“由同而异”
地中海、西域“由易而同”
一 西域:从近代欧洲东方学、日本东洋学的转向,到敦煌的大发现
尽管欧洲人对中亚、南亚、西亚早有相当多的涉猎,但最初他们并没把“西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世界来看待。这种情况的根本改变要到19世纪。
1890年代前,一般日本中等教育领域对于中国史的介绍,是用《十八史略》,而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国历史,则是作为“汉学”的一部分,仍然囿于中国文献范围与传统中国观念之中。这种情况随着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转型,也在渐渐变化。
敦煌文书的大发现,……迫使学界不得不超越乾嘉诸老的治学方法,面向国际学界的挑战,开出一个新天地。
二 东海:传统文明在东亚近世的交错与分离
自从唐宋两代中国西北丝绸之路相继被吐蕃、契丹、西夏、女真、蒙古遮断,而“背海立国”的宋代逐渐吧重心移向东南之后,“东海”渐渐取代“西域”,成为元明以后中国更重要的交流空间。
三 研究重心与研究方法:西域研究与东海研究之异同
“西域”之学的兴起,给国际学界带来了思想与学术的变化:
把以王朝疆域为基础的中国史,转变为东洋史或亚洲史。
宗教、语言、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为重要的新内容,历史、文献、艺术、语言之学成为重要的新工具,共同问题的形成使它成为具有国际性的新领域。
“写本”特质(传播途径、书写方法、鉴定技术)成为重要的研究点,民俗调查和遗址考古也成为发现新材料的必然途径。
“东海”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
原本看似同一的传统与文化中逐渐出现了离心独立。东海研究应重在近世,重视“分化”。
各种宗教、语言、典籍彼此角逐……使得考古发掘、比较语言、历史地理、写本鉴定等方法,及民族、宗教、艺术等领域成为最重要。
研究近世东海,需要更复杂的和更多元的视角、立场和观念。
(1)研究者如何超越国家疆域,形成“东海”这个历史世界?
(2)研究者如何改变过去习惯于“同文同种”的历史观念,细心剔理各自“古层”和“低音”中的差异,探讨彼此的不同?
(3)需要深入研究回应西方“冲击”时各国的不同“反应”,这些不同“反应”背后的原因,及各自不同的现代性问题。
在“东亚海域”研究中,在超越“国家历史”的同事,应当如何超越这种“国家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