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考研真题笔记: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一、名词解释
1. 讹、倒、衍、脱[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研]
【答案】
讹、倒、衍、脱是校勘学的概念,是古书中常见的差错。“讹”指讹文,即错误的文字,或称误字、误文。“倒”指文字次序颠倒。“衍”指衍文,也称衍字,指古籍中多余的字。可能是后人在传写刻印时不小心混入或重复造成的,也可能因无知者擅自补入造成。“脱”指脱文,有时作“夺”,也称脱字、夺文,指古籍中的文字脱落现象。
2. 衍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北京语言大学2011年研]
【答案】
衍文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又称“衍字”,简称“衍”。校者认为某些字在文中意思不通但删除后可以理解,认为这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念孙认为句中“曰”“称”同义。
3.会意字[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研]
【答案】
会意字是用若干独体象形字组合起来表示新意义的字。既可以将不同的象形字会合起来,称为异体会意字;也可以由几个相同的象形字会合起来,称为同体会意字。①由几个不同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异体会意字较为常见,如“陟”是双脚往山上爬,“伐”是人持戈,“休”是人走近树(木)旁边,“寇”由宀(mián)、元和攴(pū)三个物形组成,其中“元”是人头,“攴”是用手拿棍子打,整个字意为在室里用棍子打人头(本义是盗匪)。②会合若干个相同的象形字来表示一个新义的同体会意字相对较少,如从、比、炎、焱、淼、林、森等。
4.词类活用[华中师范大学2023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研]
【答案】
词类活用是词类出于表达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体现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上,活用情况又可以分为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两种,此外还有一种名词作状语有点接近词类活用的性质。词类一般活用时只是临时改变了词性,特殊活用时会改变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或者既改变了词性,也改变了基本语法功能。词类的一般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或动词这四种情况。词类的特殊活用与一般活用相对,包括使动和意动两种情况。
5.假借[云南大学2023年研;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研;南开大学2018年研]相关试题:假借字[复旦大学2023年研]
【答案】
假借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出的“六书”之一。“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因为读音相同)依托读音才把事义寄托在该字上。如借本义为小麦的“来”表示来往的“来”。“麦”和“来往”的“来”读音相同,人们用象形的方法为小麦的“麦”字造了“来”字,因“来往”的“来”不好造,人们就借同音但表示小麦的“来”作为来往的“来”,《诗经》有“遗我来牟”(送给我小麦大麦)。
6.会意[复旦大学2019年研]
【答案】
会意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出的“六书”之一。“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是把几个象形字排列起来合成一个意义。“比”是排比之意,“谊”是“意”的本字,“指”即意义的指向。如“信”可分为“人”与“言”,将“人”与“言”组合排列在一起,可以知道是信(言语真实)意;“武”由“止”和“戈”组成,把“止”和“戈”两个形体组合在一起可知是武勇意。
7.异文[南开大学2018年研]
【答案】
异文是指在同一文献各本对校中发现的不同文字,其实质是原稿文字在流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文字,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在校勘学中,异文通常概括为误字、脱文、衍文、倒文四种类型。异文产生的原因有文字演变、版本流传、文献征引、方言影响、师承不同和社会习俗等。
8.《汉语史稿》[南开大学2017年研]
【答案】
《汉语史稿》原本是王力在北京大学教授汉语史课程时撰写的教材,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首版于1957年。该书描述了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发展以及现代汉语形成的基本状况,分为语音部分、语法发展部分和词汇发展部分。它用科学的语言理论为指导,使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建立了一个科学的汉语史体系,全面贯串并介绍了汉语三千多年的演变历程,是学术界研究汉语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9.韵摄[南开大学2017年研]
【答案】
韵摄是指声韵学家将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若干个韵进行归并而形成的分类,是中古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简称“摄”。《四声等子》把《广韵》平声东冬锺、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用、入声屋沃烛等十一韵统括为一摄,把二百零六韵归并为十六摄。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同一“摄”的韵母的演变方向也是相似的。
10.亦声[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案】
亦声是指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是《说文解字》中常出现的术语。如《说文·土部》:“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凡言亦声者,会意兼形声也”,“平”既是“坪”的意符,又是“坪”的声符。亦声字音义合一,其声旁既标音也表意,是形声字与会意字的兼类。
11.金文[南开大学2017年研]
【答案】
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战国和秦汉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富于变化。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似,铭辞字数较少。周代金文多记录祭祀、赐命、征伐、契约等,有的篇幅长达五百字。秦统一六国后通行小篆,被废弃。《毛公鼎》《散氏盘》等是金文代表作。
12.《说文解字》[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案】
《说文解字》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简称《说文》。它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在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六书”学说。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3.小篆[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推行的文字。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文字更加符号化。秦始皇“书同文”,推广小篆的政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
14.拗救[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案】
拗救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为解决不合格律问题的一种方法。中国的古代的近体诗诗律中平仄都有严格要求。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称“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律诗的拗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平平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仄平平仄平”;②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平平仄平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可以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③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即五言的双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双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可以改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15.直音[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
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16.《尔雅》[陕西师范大学2023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17.《康熙字典》[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
《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以214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18.《汉语大字典》[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
《汉语大字典》是由湖北、四川两省出版部门组织两省有关专业工作者写作、编写的一部字典。它注重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除注出现代读音外,还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汉语大字典》全书共八卷,1500多万字。它共收录单字56000个左右,按部首排列,它的部首是以传统的《康熙字典》214部首为基础,删并成200部。单字归部也基本上与《康熙字典》相同。每卷前面都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可供检索。
19.经典释文[南开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经典释文[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
【答案】
经典释文是由唐代陆德明所著的一本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
20.《经籍籑诂》[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
《经籍籑诂》是由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的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篇幅有限,请百度「曹小值题库网」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