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二十四道拐记
一直以来对贵州晴隆“二十四拐”有兴趣,原因是家严生前曾数次对我提起过。他说,上世纪40年代在贵州大学任教时就知道晴隆县的二十四拐路况艰险,对抗战贡献卓著。家严说,二十四拐出名是因为1943年美随军记者约翰·阿尔伯特拍摄的一张二十四拐实景照片,报刊登出后立刻轰动世界,人们惊叹中国民众在如此艰难情况下的坚持抗张,纷纷表示支持。当年就想去一探究竟,可是那年代的贵州“地无三尺平”,很难前往。家严还曾对我谈起:“贵阳解放前夕,89军刘伯龙得到指令暗杀了你外祖父,数天后省政府谷正伦主席在晴隆县政府设计诱杀了刘,其间错综复杂。晴隆,你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家严对二十四拐的地点是知道的。但二十四拐有文字记载的说法是“史迪威公路的一部分”,既然是史迪威公路,那么按照官方的认定是从昆明到畹町(2018年我曾专程到过畹町考察),然后出境到缅甸的腊戌。随着人们对抗战历史研究的兴趣,上世纪90年代许多人在这一路段寻找二十四道拐,结果自然是空忙。直到本世纪初,研究抗战史的戈叔亚看到有一张二十四道拐的老照片背面有英文标注“美军行军在安南二十四道拐”,于是有了新发现。熟悉历史的知道,这不是指过去的越南,是贵州晴隆县,因为国民政府在1941年将贵州安南县改为晴隆县。地点确定后,终于在2002年经过照片比对,确认二十四道拐在晴隆县城外2公里处的鸦关。现在的“二十四道拐”,就是当年家严嘴里的“二十四拐”,二十四拐是老贵阳人的叫法。
2006年,曾去贵阳参加外祖父迁坟仪式,有专程去晴隆打算,后因工作原因没去成。以后也是阴差阳错机会错过,这次,终于成行。 贵阳距离安顺市晴隆县190多公里,全程高速,路基平坦。我们开的是比亚迪7人座油电混合车,驾驶、乘坐舒适度不错。途经G60公路(上海至昆明)坝陵河大桥,该桥全长2237米,高370米,主跨长1088米,双向4车道,相当雄伟。车行三个小时抵达晴隆,全程路桥费136元。在路边农人摊点吃了蛋炒饭,车开到“游客中心”,在“晴隆二十四拐景区收费公示牌”看到“景区门票60元/人次”“观光车票50元/人次”。在购买观光车票后步出售票处,搭乘观光车前往景区检票口。 据记载,二十四拐公路为滇黔公路之一段,始建于1935年。地处高山峡谷,地形险要。因抗战需要,1942年,史迪威所属的援华美军第1880工兵营进驻整修,工程浩大,很有贡献。整修后路面宽6米,长4公里,适应重型道奇军卡通行。从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直线距离350米,垂直高度250米,整条道路呈“S”状,从文字记载的数字可以知道它的险峻。来自美国的军需物资由印度东部、缅甸仰光等地出发,驶向史迪威公路(滇缅公路),途经畹町、昆明、晴隆(与云南接壤)、贵阳、湖南、重庆等抗战地区,它是一条国际运输线。
抵达检票处,出示身份证,60岁以上免票进入景区,行不多远即可凭栏俯瞰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震撼”是真实感受。二十四拐是史迪威公路的延续,也是咽喉,无疑是一条抗战“生命线”。日军深知其重要性,多次派军机轰炸,可是这条生命线从未中断过,居功至伟。抗战期间,5万多吨的物资经此运往各地,极大支援了抗日战争。在山谷回望四周,见公路依顺山势,左弯右绕。听介绍,此公路原始设计者为北洋大学毕业的邹岳生,设计科学合理,蔚为壮观。再看眼前的二十四拐就像一条巨龙,在山谷盘旋,划出的24道弧形拐弯,显示出不凡气势,这种画面让人感佩,犹如显示出中国民众的抗击倭寇的意志和决心。继续拾级而上,进入“二十四道拐展览馆”。馆内陈列了不少当年的历史图片,加深了对二十四道拐的了解。
出景区,踏上观光车,实际体验二十四拐全程,游览方式是观光车打个24拐来回。观光车载客先进入第24拐,依次前行,最后到达第1拐。然后返程,经过第24拐后,到达游客中心,观览结束。乘坐观光车切身体验了24拐的险,司机在一个个急弯驾驶熟练,乘客则前仆后仰,必须握紧扶手。道路是碎石字路,近百年的碾压依旧坚实。路边不时有当年运输物资的道奇卡车等出现,这种摆设增强了体验感。
游览24拐是我多年的一个愿望,今日如愿,也完成了家严的夙愿。 202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