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

2023-09-15 08:30 作者:燕某燕某燕  | 我要投稿

2022.10

“学衡派”:
(1) 1922年,梅光迪、吴宓 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朗诵诗运动:
(1)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延安、武汉、重庆等地兴起朗诵诗 运动的热潮。朗诵诗 采用自由活泼的形式,突出诗歌的朗诵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
(2)倡导者有柯仲平、萧三等。代表作品有高兰的《我的家在黑龙江》《哭亡女苏菲》、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黄河大合唱》等。


探索戏剧:
(1)80年代初期,一些剧作家用新的艺术手段表达对于生活和人的生存问题的思考,创作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索剧作。代表作有马中骏、贾鸿源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等。
(2)艺术上采用时空灵活拓展、意识流、荒诞派手法等现代戏剧技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


2022.4

《凤凰涅槃》:

《凤風涅槃》是郭沫若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后收入《女神》。《凤風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诗人借用凤風集香木自焚而更生的神话,愤怒诅咒和否定旧世界,热烈向往新世界,诗以风凰的死亡与再生,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体。成员有鲁迅、田汉、郭沫若、茅盾、郁达夫、林语堂等,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号召左联在“目的都在工农大众”的共同目标下扩大联合战线。会刊《新诗歌》。主要活动包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传播:自觉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积极开展创作。


“九叶诗派”:

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创作阵地《诗创造》《中国新诗》。九叶诗派“扎根现实”,传达中国人民诅咒黑暗、渴望光明,厌倦现实政治纷争。受20世纪西方文化和诗歌的影响,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间追求平衡。蕴含强烈现代主义诗歌因素。主要代表诗人辛笛、陈敬容、杜运變、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湿、袁可嘉、穆旦(查良铮)共九位。



2021.10

“现代派小说”:

“现代派小说”的真正产生是刘索拉1985年的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也是第一部成功的“现代派小说”。语言特征为“黑色幽默” ,表现人类普遍的荒诞性。代表还有徐星的《无主题变奏》、莫言《红高粱》等。


《上海屋檐下》:

夏衍于1937年发表戏剧作品,可视为他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真正起点。作品展示了上海一幢普通弄堂房屋的横断面,通过五户人家的灰色而压抑的充满矛盾、痛苦的生活,反映了上海这个畸形的社会中的一群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出一个时代。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十二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革新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2021.4

北京诗群:

北京诗群代表诗人主要有海子、西川、骆一禾、牛波、严力、阿吾等。他们坚持严肃认真的诗歌精神和人文传统,着力于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怀与守护。 主要特色是浪漫性和唯美性。


《金锁记》: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小说代表作。作品主要刻画了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她扛着金钱的枷锁,精神上一片空虚,长期的情欲压抑竟造成了她变态的性格,作品揭示了压抑人性的封建文化对人心灵的巨大戕害。


语丝社:

(1)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2)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2020.10

《啼笑因缘》:

《啼笑因缘》是国统区文学代表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品,作品描写了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叙述了沦落风尘的说书艺人沈凤喜与青年樊家树的悲剧爱情故事,作品揭露了悲剧制造者地方军阀的野蛮无道,有力地抨击现实黑暗政治。小说表现了中国现代都市生活和传统道德心理相互冲突。该书出版后,张恨水也因此被视为旧派通俗文学中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流亡至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作者,他们以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家乡的怀念,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文学作品,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这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有端木蕻良、李辉英、白朗、萧红、萧军等。


“湖畔诗人”:

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他们于1921年左右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出版诗合集《湖畔》。他们的诗作中的词句赞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抒发缠绵的爱情、歌颂纯真的友谊,多带有清新自然、青春亮丽、富有哲理的特点。


2020.8

“实验小说”:

1985年前后,文坛上出现了一股更多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潮流,由于当时的文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还很陌生,所以有的人将其归入“现代派小说”之中,但更多的人称之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白毛女》:

20世纪40年代创作于解放区的新歌剧;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等执笔;塑造了喜儿等形象,表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乡土文学”: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亲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等。


2019.10

《彷徨》:

《彷徨》是鲁迅在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主要以农民、农村妇女以及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一部小说集。作品整体上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主题,反映了农村妇女的悲剧命运以及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与道路。同时从这些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的弱点,也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艺术风格上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写作风格包括抒情、讽刺、乡土等。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情节上意蕴深刻,塑造人物上也具有典型性。


“寻根小说”:

1985年韩少功发表《文化的“根”》,开启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文化寻根运动,随后,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等文章纷纷响应,之后“寻根小说”得以形成。它与诗歌及理论批评领域中的“寻根”倾向一起,构成了“寻根文学”。这类“寻根小说”主要有以下特色:①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②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的地域特点;③表现手段:中国传统文学手法,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作品意蕴。


“赵树理方向”:

即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迥异于40年代之前小说的一种新倾向。“赵树理方向”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一个革命文学要为群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征:(1)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爱憎分明的反映解放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2)在艺术表达上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3)作家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


2019.4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1)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是出现于1996年并对文坛产生一定冲击的一种小说潮流,以作家刘醒龙、关仁山、谈歌、何申等为代表,他们较有影响的作品分别为《分享艰难》(刘醒龙)、《九月还乡》(关仁山)、《大厂》(谈歌)、《穷县》(何申)等。

(2)“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的意义在于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时的社会现实,诸如民工进城、工人下岗等现实问题都在作品中有所反映。但也存在共同的不足之处。


“现代罗曼司”小说:

(1)40年代后期出现了以徐訏和无名氏为代表的“现代罗曼司”小说。(2)这类小说以传奇化的情节,杂糅以爱国主题、情爱故事和浓郁的异域情调,具有很强的浪漫特点,受到大众欢迎。(3)主要代表作有徐訏的《风萧萧》、《鬼恋》、《吉普赛的诱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小说。无名氏(卜乃夫)有《北极艳遇》、《塔里的女人》、《野兽、野兽、野兽》、《海艳》等。


“甲寅派”: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故称以他为首的学派为“甲寅派”。与“学衡派”相呼应,他们倡行复古论调。1923年他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新文学阵营对之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2018.10

“好一记鞭子”:

(1)抗战初期戏剧运动活跃时期出现的三个短剧的总称,即《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2)这三个短剧主要表现抗战主题,是抗战初期小型街头剧的代表作。


“四川诗群”:

(1)指1986年参加“现代诗群体大展”的四川地区“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整体主义”等流派的诗人,代表诗人有周伦佑、欧阳江河、翟永明、钟鸣等。(2)诗学观念上表现出反传统、反价值的非理性主义倾向,追求生活化、粗鄙化和口语化。


民众戏剧社:

(1)1921年3月由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2)文学主张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一致,对堕落的文明戏进行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与人生,提倡“写实的社会剧”。


2018.4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2)座谈会上,毛泽东就文艺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新感觉派”作家群:

(1)指30年代以《文学工场》、《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2)艺术上注重表现人物的感觉心理,强调抓取人的刹那间的感受和感觉,以象征和暗示等艺术手法精细描写,又被称为“心理分析派”。


闻一多的“三美”诗论:

(1)是闻一多在20年代提出的新诗创作理论主张,代表了新月派诗人重视新诗格律的诗学观念。(2)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美,主要是指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建筑美,主要是指从是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2017.10

《漳河水》:

①阮章竞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吸取“民歌体”的营养,在新诗形式上进行了探索;②讲述了漳河边三位性格各异的年轻女子翻身前后的不同命运及各自的斗争历程,歌颂了党领导下人民革命的胜利。


“两个口号”论争:

①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于是出现了有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②鲁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


创造社:

①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②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自己“内心的要求”,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2017.4

“第三代诗人”:

1.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涌现的年轻一代诗人,也被称为“后朦胧诗群”、“后崛起诗群”或“新生代诗人”;2.他们在精神意识和艺术追求上反叛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创作上力求日常化、口语化、平民化;3.主要有“北京诗群”、“四川诗群”、“上海诗群”、“他们诗群”等,代表性诗人主要有海子、于坚和翟永明等。


《金锁记》(17年终于有一个和21年重复的了)

1、是张爱玲的小说代表作;2、主要刻画了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她扛着金钱的枷锁,精神上一片空虚,长期的情欲压抑竞造成了她变态的性格;3、作品揭示了压抑人性的封建文化对人心灵的巨大戕害。


“问题剧”:

1、是“五四”时期与“问题小说”一同出现的戏剧类型,从内容到形式受到易卜生“问题剧”的影响,注重反映现实问题,如胡适的《终身大事》等;2、同时也有以历史题材来影射现实“问题”的剧作,如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莹》)等。


2016.10

改革小说:

(1)1981年前后兴起的一种小说潮流,以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等为代表。 (2)及时反映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及其引起的社会变动,价值冲突及心理振荡。 (3)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新秧歌剧:

(1)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秧歌剧形式,代表作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2)旧秧歌主要以男女两性关系为内容。新秧歌剧注重反映现实的劳动生活。描绘健康有活力的工农兵形象。 (3)在传统秧歌剧载歌载舞形式的基础上创新,促进了民族歌剧的探索与发展。


“学衡派”:

(1)1922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2016.4

《财主底儿女们》:

(1)路翎创作于40年代的长篇小说。

(2)以抗战为背景,描写了苏州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各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表现了财主的儿女们在大时代中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命运。 (3)史诗般地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深入表现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社会剖析派小说:

(1)社会剖析派小说,是在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 (2)其特点是多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采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手法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侧重对生活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展示。 (3)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在写实风格中具有较强的理念色彩,致力于表现时代的主题和社会发展规律。


爱美剧:

(1)1921年初,汪仲贤、陈大悲等组成的民众戏剧社,与应云卫、欧阳予倩等组成的上海戏剧协社,着力提倡“爱美剧”。 (2)“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它针对文明戏的堕落,力求摆脱商业化倾向,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3)主张戏剧表现时代、人生,并重视舞台实践、剧场组织工作以及剧本的创作与改编,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2015.10

“探索戏剧”:

(1)80年代初期,一些剧作家用新的艺术手段表达对于生活和人的生存问题的思考,创作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索剧作。(2)采用时空灵活拓展、意识流、荒诞派手法等现代戏剧技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3)代表作有马中駿、贾鸿源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等。 


七月诗派:

(1)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 (2)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注重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注重抒情的形象化。 (3)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问题小说:

(1)1921年以后,一些作家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创作的一批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 (2)其思想特征在于揭示社会问题,批判社会黑暗,并试图提出解决办法。 (3)代表作有: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沉思》等。 


2015.4

朦胧诗:

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诗潮。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等。注重象征、暗示、联想等手法的运用,作品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


孤岛文学:

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被称为“孤岛文学”,时间 从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是杂文和戏剧,代表作家有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以及于伶、阿英等。


象征诗派:

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代表人物是李金发、穆木天等。诗歌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提出“纯粹的诗歌”的概念。


2014.10

新写实小说: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


九叶诗派:

(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语丝社(21年重复一次):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2014.4

“寻根小说”(重复):

①“寻根小说”兴盛于1985年;②韩少功等发表《文学的“根”》等文,推动了文化寻根思潮;③韩少功、阿城、郑万隆等人创作了《爸爸爸》、《棋王》等小说,注重开掘题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重复):

①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②在座谈会上毛泽东就文艺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③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文学研究会(重复):

①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②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刊;③一般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④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


2013.7

“七月诗派”(重复):

1.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2.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注重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注重抒情的形象化。3.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第一次文代会: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2.这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它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2013.4

《白毛女》(重复):

①40年代创作于解放区的新歌剧。 ②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等执笔; ③塑造了喜儿等形象,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的主题。


东北作家群(重复):

①指“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至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群东北作家,他们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生活与斗争的文学作品。 ②主要作家作品有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等。


湖畔诗社(重复):

①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成员有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 ②出版诗集《湖畔》、《蕙的风》、《春的歌集》; ③湖畔诗人的作品多歌唱爱情、友情和大自然,诗中真纯的自我抒情在主人公形象时“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2012.7

“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尝试集》:

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诗集,1920年出版,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2012.4

“反思小说”:

①出现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②代表作品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③对解放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小二黑结婚》:

①四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成名作; ②写解放区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故事; ③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


民众戏剧社:

①民众戏剧社是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戏剧社团,1921年成立,创办了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 ②主要成员有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 ③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2011.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三次重复):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于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两个讲话(即“引言”和结论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回答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路线,指明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


九叶诗派(重复):

指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派。九叶诗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成立于西南联大时期,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2011.4

《金锁记》(第三次重复):

(1)张爱玲的中篇小说。

(2)内容写曹七巧嫁到姜公馆,用自己的青春作为抵押,终于得到一笔遗产。

(3)黄金枷锁扭曲了曹七巧的人性,使她成为一个变态女人。


未名社:

(1)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新文学社团。

(2)未名社成员除鲁迅外,还有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曹靖华。

(3)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的社团。


2010.4

《包身工》:

①30年代报告文学的代表作:②作者夏衍:③内容揭露控诉日本资本家残酷压榨中国女工的罪行。


"雨巷诗人":

①指诗人戴望舒。 ②以其代表诗作《雨巷》而得名。


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历年真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