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艺理论】巴赫金,人因交流而存在,“复调的狂欢”

2023-06-26 02:10 作者:结海楼云生  | 我要投稿

1.       巴赫金为何强调交往和对话?

2.       巴赫金在语言学上的贡献?

3.       【复调】【狂欢】指的是什么?对文学研究有何意义?

4.       巴赫金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巴赫金的生平

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1895-1975)是俄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

这是一个不幸的天才,尽管罹患骨髓炎,但他学习了很多语言,十来岁就能阅读德文原版哲学著作,后来因为受到审判遭遇流放,仍然坚持读书写作。

被正式发现要在50年代后期,《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出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80年代的西方学者认为,巴赫金的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哲学人类学的地位。

 

 

交往-对话哲学

课本上将巴赫金视为接近哲学家的存在,然而笔者要强调,如果一种思想没有本体论和自洽的体系,那么这种东西就只能是伟大的哲思,不能构成哲学,巴赫金的论文著作非常精彩,但是结构上的不完整注定它无法跻身哲学。

在文论界,西方学者们对他的学术兴致很高,起先是结构主义学者(可能把他认为是形式主义诗学的后继),然后又以为是馬克思主义语言符号学家,还有的认为是唯美主义……然而他本人都拒绝承认,却比这些主义者们走的都要远。

巴赫金前期的著作《论行为哲学》等有过很多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的思索,此处不多赘述,我们只总结这些哲学思考对文艺理论的相应投射:

总的来说,巴赫金反对实证主义对人的定义,强调:人依赖(社会性的)对话存在;

——个体作为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作为前提的。

——个人通过他人的反映显示自己,他人也通过“我”地观照才得以存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创造出来的不是无声的奴隶,而是自由的人;着自由的人能够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不同意创造者的一件,甚至能反抗他的意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也就是说,主人公的意识(或核心)不是作者思考的客体,它们和作者的意识处在平等对立的位置——意识和意识对立,紧接着就形成一种【交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的基本公式是很简单的:表现为我和他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

 

超语言学

在《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当中,巴赫金批判了两种思路:

1.洪堡-福斯勒体系,强调语言创作的个人心理因素——阉割了语言的交互性

2.索绪尔体系,强调符号系统的符号逻辑的闭环和稳定——把语言扁平概念化

 

巴赫金的语言学是从社会学观点出发的,为此他承认:意识形态和符号相互普遍存在着,前者也不能和后者分离,符号和心理、意义、感受、内部符号的相互关系息息相关。这种思路可以说是给当时的语言学吹进一股清新的活力之风,提前30年,大大改变了20世纪中期符号学研究的格局。

所谓“超”,指的是超出了原语言学的指涉范围,当时这种社会语言符号研究甚至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独立学科。

超语言学改变了言语学研究的格局,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变成了“人的表述”为中心。

表述——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一篇文章、作品、论著,在他眼里,这才是语言活动的真正中心。这种思路,指出了言语交往中表述地事件性、主体的个体性、交往性、指向性、价值评价和对话性。

 

交往美学、复调、狂欢

交往美学

1.       语言创作美学(移情+理解+超视,先体验再把握最后构成超越的审美)

2.       社会学诗学

简单来说,修正了俄国形式主义诗学对作品本体的盲目崇拜和静止论域内自证的问题,也就是因为这一点,被馬克思主义文论家误认为同伴

 

复调理论

巴赫金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如《卡拉马佐夫兄弟》)提出的理论:复调,原音乐术语,此处指陀氏小说有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复调和多声部性,解释了小说艺术的开放性、未完成的特征,巴赫金希望这种小说能够成为未来的小说主导。

 

狂欢理论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以来,现实生活、世界感受和文化遗产,在理性主义的乌托邦、理性精神和标准化语言当中损失殆尽,“现代文论的一个主要不足,在于他企图把整个文学纳入到官方文化的框架内。”

“狂欢节”的笑文化,意味着无边界、不拘形式,欧洲狂欢节可以让人暂时摆脱等级关系禁令和特权,以超越宗教的方式,暂时解开种种束缚,在笑当中,有着嘲笑和欢乐,否定与肯定,埋葬和再生的内蕴。

而在拉伯雷小说当中,物质、肉体、饮食排泄和性生活都大量的描写,并且占据了绝对的地位,巴赫金将之首次和狂欢笑文化考察联系起来,视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怪诞现实主义。这种你想、颠倒、亵渎、嘲讽、贬低的语言,扫荡了封建权威、撕开条律伪装,展示出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这对于程式教条化的文论是一种解毒剂,改变了交流的阻隔,是一种自由的交往和理想的人际关系,这和巴赫金的哲思和审美主张息息相关。


巴赫金的影响

1.       文论和文化史研究结合(尤其是民间文化);

2.       【长远时间】,要求对文学遗产进行审慎的评估,伟大的作品不止能占据一时,更能包括未来;

3.       【外位性】,了解他者的文化知识工作的第一步,不同文化之间是有融合的可能,但更有自身的独特属性——也就是特色和独立性。

 

巴赫金没能造就一个体系,但是,确立了一种平等、平民色彩的交往、对话、开放的对话主义,这也是当今人文学科的理想状态,这种核心精神促使他提出了复调理论和狂欢理论,为文学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尽管巴赫金没有本体论和作品,但在流放和病痛当中,他所提出的这种审慎的考量和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尊重。


【西方文艺理论】巴赫金,人因交流而存在,“复调的狂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