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于工作的你,是“真努力”还是“假努力”?
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
给自己定下了一大堆今日工作目标,看上去忙得很,但一天下来,什么都没做好,效率极低?
满身疲惫,结束一天的工作,躺在床上想想,自己这一天辛辛苦苦获得了什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感觉好像都在做无用功?
为什么这么努力,却看不到成果?
因为很有可能,你只是在假努力!
1
假努力,也分很多种类型。在工作中,可以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



摸鱼,指自己主观上没有努力工作的意愿,但为了收获他人正面评价,在没有努力工作的时候,装作努力工作的样子。
没有一个打工人敢说自己没有上班摸鱼的经历。毕竟人是会感到疲惫的,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但在工作岗位上摸鱼被发现可不妙。所以许多人就成了“演员”——假装自己正在努力工作,维持“努力”人设。
拖延,与摸鱼不同的是,我们主观上是想要努力工作的,但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打扰——打开ppt突然想到似乎还有其他事没完成;搜索资料时突然瞄到明星八卦;决心专注于工作时突然发现到了午餐时间……最后直到下午,才在紧张不安中匆忙完成工作。
之所以说这也是在假努力,因为拖延本质上是在欺骗自己。尽管一次次下决心努力,但一直在找借口逃避。拖延到最后可能就需要加班,牺牲休息时间,在紧张不安中完成工作。这就会造成一种“我很努力”的错觉,但实际上只是在自欺欺人。
白给,这是最难办的一种情况,明明自己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最后的成果并不能让自己满意,效率也很低。
这时,我们的本意不是偷懒,但我们的大脑在“偷懒”,没有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努力方向和方法,让我们身心俱疲,却无法得到成长。
也许在平日里,“假努力”造成的负面影响还不明显。当若你习惯了这样工作,你就很难再回到那个高效、自信、充满干劲的状态。面临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时,就算你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或者根本没有能力,无法做好应对的准备!

2
“假努力”既不会带给我们真实的进步,又会因为“假装”消耗我们大量的时间精力,让我们感到焦虑不安,陷入对自身状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之中。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虚假的努力目标,这涉及到我们对工作的认同和态度问题。如果本身并不认同这份工作,只是因为“从众”,被迫也装出一副努力的样子。这样虚假的原因自然带不来真正的努力。
要想努力,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在职场中,这就涉及到了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然而很多人并没有这一概念,只不过是想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职业目标的不明确,缺少阶段性个人规划会削弱打工人们努力工作、学习工作方法的内部动机。工作的理由更多变成了“生活所迫”,此类外部动机过强,往往会进一步削弱内部动机,也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意愿;结果就是我们很难真正投入地工作。

对失败的恐惧,更深层次的,其实是对“做不到”的恐惧。当内心为此惴惴不安,但又很希望被他人认可时,就会出现这一现象。例如“拖延”是在逃避事情真正发生的那一刻;“白给”是在给自己可能会出现的失败找借口——我已经很努力了。
这些行为都会让我们获得一些暂时的安全感和慰藉。其实,都是没有正视自己的恐惧和内心需求的体现。
3
那么,我们如何从“假努力”的焦虑、浑浑噩噩中走出来?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正视“恐惧”和“需求”,立刻强迫自己停止假装并不现实,反而容易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第一步应当是坐下来,对自己的状态进行总结和梳理。将自己恐惧和需求详细地列出清单,并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分析。你可能就会发现,有些恐惧不一定要通过“假努力”来掩饰,有些需求不一定要采用这种手段才能满足。
例如:因为害怕不符合家人的期待认可,所以被迫选择了某一职业。如果能和家人坦诚沟通,就会发现不勉强自己留在这份工作中“假努力”,也不会让他们失望。
如果能面对自己的那种“被迫”,就能发现自己到底是“没兴趣”还是害怕自己“不擅长”。从而采取更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让满足安全感、认同感需要的同时,减轻“假努力”带来的身心紧张。

制定具体计划,涉及到总体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具体的日程安排两方面。日常工作时,可以将你的工作分解为多个小步骤和目标,并为自己设定一些小奖励,会更有成就感和意义感。
一次失败≠我不行,停止对失败后果的夸大!这是在加剧我们对失败的恐惧和不自信。为了改善这一点,我们可以试着转变我们做事的目的——“掌握技能”而不是“展示能力”。当我们的目光不再停滞在自己当下的能力,而是看到自己进步、发展的过程;“成功后总结,失败后改善”就会变得更容易。

以上。
了解更多心理学内容,欢迎关注我们:京欣医疗;如果有任何心理学相关问题,都可以在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
希望我们都能早日摆脱“假努力”,向“真成长”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