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从元末就开始有了?都怪日本的南北朝,备倭军专门灭他们
正统十四年,北京城依旧熙熙攘攘,不过此时的喧闹不是商贩的叫卖声,而是士兵们的喊杀声。“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帝国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曾经繁华的北京城此时城门紧闭,郊外不再有忙碌的农夫,代替他们的是一具具尸体和战马的悲鸣。

《大明风华》作为年前播出的一部历史背景的影视剧,讲述了明朝成祖时期到代宗时期的故事。在这部影视剧中出现了一支部队,就是备倭军。备倭军在《大明风华》中增援朱棣,抗击瓦剌,看起来无所不能,那真实历史上备倭军到底有没有呢?
我们直接回答有没有这个问题,根据《明史》:“(于)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可见,历史上真的有备倭军这支部队。那今天这个事就完成了?哪里这么快,要是这么快就说完了,笔者就成标题党了。根据这段历史记载,备倭军赶赴北京抵御瓦剌,备倭军看起来战力强悍,人数众多。那么,真实情况会是这样的呢?我们深度挖掘下,历史上备倭军到底有多少人,平时都干什么。

备倭军是干什么的
从元朝末年开始,中国沿海地区就出现了倭寇。由于日本进入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很多日本民众为了生存开始在中国和朝鲜沿海劫掠为生。根据《元史》记载:“元至大元年,日本商船焚掠元商船,官军不能敌。”日本直到德川幕府时期才趋于稳定,所以整个明代都为倭寇所困扰。应对这种情况,备倭军应运而生。
我们以山东省为例。一开始,备倭军是归明朝省级军事领导都指挥使领导。都指挥使是什么官职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有鉴于元朝行省制造成的地方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将省级权力一分为三。这就是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布政使相当于省长,按察使相当于公安局长和法院院长,这个都指挥使就负责管军事。明代初期军事制度为卫所制,都指挥使忙活地方卫所就已经够呛了,再来应对倭寇,就明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这种情况,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就专门在山东成立山东备倭都司专门负责剿灭倭寇。
根据《即墨县志》记载:“明永乐间 ,又立即墨等三营 ,以分控二十四卫所 ,故其建营之地与所控制之卫所远近相均。”实际上,根据《论明初洪武时期的山东海防》考证,明代山东共有18个卫所。这其中11个归山东备倭都司管辖,剩下七个归都指挥使管辖。而备倭军的名字也因备倭都司而来。备倭都司的最高长官被称为署都指挥,根据史料:“嗣后不设都指挥使,或署都指挥或以都指挥体统行事。”

明成祖朱棣是马背上出身的皇帝,很具有军事头脑。面对山东卫所分布较为松散,无法有效打击倭寇的情况,成立了登州营、即墨营、文登营三营。三营专门负责剿灭倭寇,互为支援,作战灵活。
除了设立三大营,将松散的部队整合起来,还专门在威海设立了威海卫城。威海卫是洪武三十一年设立的卫所。不过,威海卫刚建立的时候并没有城池。明成祖朱棣看到这个情况,征发文登县和海州的百姓筑城。从此,威海卫成为了我国海防重镇,直到今天
备倭军到底多少人
我们看北京保卫战,由于“土木堡之变”后大量京营三大营部队被消灭,京师守备空虚。于谦将大量二线部队调入京师。这其中除了南方大量部队外,就有山东的备倭军。可能因此很多人会觉得备倭军人数会很多。实际上,备倭军并没有多少人。
根据《筹海图编》关于备倭军的编制,三大营各营的士兵大概在一千多人,马匹五百匹左右。所以说,三大营加一起人数不足五千人。刨除少部分兵力需要驻防外,赶赴京师的备倭军应该没有多少人。所以,这支部队只占北京保卫战中很少的一部分。

其实,备倭军平时是很难被调动的。由于备倭军地位比较特殊,省级以下官员都无权调动,只有中央才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调动这支部队。由此也可见,北京保卫战时期有多么的紧急。此时京师守备空虚,连运粮部队都被调入京师,何况剿灭倭寇尚有一战之力的备倭军?那现在话又说回来了,明朝初期倭寇到底有多严重呢?人数不多的备倭军为何可以调到北京而不需要防御倭寇了呢?实际上,望海娲之战后倭寇在中国沿海基本就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辽东备倭军的望海娲之战
中国的倭寇要分为前期倭寇和后期倭寇。前期倭寇主要活动在山东沿海以及朝鲜地区。后期倭寇就有所不同了,主要是在江浙闽沿海。其实倭寇的出现主要就是日本长期战乱的结果。到了足利义满统一南北朝之后,日本国内恢复稳定,而倭寇也逐渐趋于缓和。到了勘合贸易开始后,倭寇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这种稳定一直持续到日本再次战乱进入战国时代,倭寇又大规模兴起。而前期倭寇的侵扰,在永乐十七年的望海娲之战遭到毁灭性打击。
永乐十四年,刘江派往辽东节制沿海诸卫所备倭。经过刘江的实地勘察,发现金州卫旁边的望海娲是倭寇劫掠金州的必经之地,此地距离金州仅70里,可以看到海中诸岛屿,居高临下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这个原因,刘江上书朱棣要求在望海娲驻军千人,利用石头筑城并且在城上设立瞭望台和烽火台。朱棣戎马一生,对于军队相当重视。刘江这些合理的要求,当然一概应允。

到了永乐十七年,根据朝鲜的报告,一伙倭寇由于在朝鲜触霉头,为了生存开始来到辽东劫掠。听到倭寇来了的消息,刘江很是兴奋,自己经营多年的工事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战前,刘江部署各部队在望海娲各个堡垒内多置火铳,派出大量侦查兵利用瞭望台进行侦查。
到了六月十五日,根据侦察兵报告,对岸的王家山岛晚上有灯火。刘江敏锐的感觉到,倭寇已经来了。马上布置伏击圈,令徐刚在山下伏击,江隆负责烧毁船只切断后路。果然,第二天2000多倭寇就来到望海娲劫掠。倭寇也不知道自己马上面临死亡,看到望海娲没有防备,都觉得马上可以享受人生了。
就在倭寇完全进入伏击圈后,刘江马上命令各部队进攻。倭寇一见明军正规军杀出来了,马上吓得掉头就跑。由于明军的火炮威力巨大,大量倭寇被炸死。等到倭寇进入明军留给他们的樱桃园空堡垒的时候,已经死伤过半。
刘江将樱桃园堡垒包围后并没有火速进攻,熟读兵法的刘江深知“围三缺一”的作战方针。命令部队猛攻三面,留下西面给倭寇逃跑。果然,倭寇按照刘江的“指示”从西面逃走。就在倭寇逃跑的路上,刘江的伏兵又突然从两侧杀出。这下,倭寇遭受了灭顶之灾。

此战,明军斩杀一千多人,俘虏了110人。可以说,此战大胜倭寇,没让倭寇逃跑一人。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刘江战前已经跟诸将说道:“如有机可乘,即尽力剿捕,无遗民患。”此战之后,大明倭寇之患解除。根据《明史》记载:“自是倭大惧,百余年间,海上无大侵犯,朝廷阅数年一令大臣巡警而已。”
实际上,永乐二年后,勘合贸易兴起以来,足利幕府对倭寇围剿不当,明军对倭寇的一次毁灭性打击。由于日本、朝鲜和明朝的联合打击,倭寇彻底淡出中国北方沿海。到了嘉靖倭寇猖獗之时,也是以东南沿海为主。也正是望海娲之战的原因,山东备倭军能够抽身北上参与北京保卫战。
望海娲之战作用真的这么大?
我们现在看望海娲之战,也就消灭了两千倭寇。如果说此战让倭寇惧怕可以理解,那为什么会彻底解决北方沿海倭患呢?实际上还是贸易的作用。

明朝的禁海政策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国策。明太祖规定“片板不得下海”。海禁政策的初衷是保护沿海的利益,不受海盗的劫掠。然而,日本国内需要明朝布、锅、药材等资源,海禁政策反而让这些商品利润大涨。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就有人铤而走险开始劫掠。
在足利义满统一朝鲜后,首先就到了明朝觐见皇帝。不过此时的皇帝是建文帝。在觐见建文帝之后,两国开始了密切的使节往来。巧合的是,当明使在日本逗留的时候正好赶上“靖难之役”,朱棣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统治者。足利义满就派天龙寺的僧人坚中圭密带着国书到了大明觐见新皇帝。此时的朱棣刚刚登基,正好需要得到认可,而此时日本番邦来朝,正好满足朱棣的需求。朱棣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国王,给了一颗金印,还赐予了大量的物品。除此之外,还给了日本一百个“勘合”。所谓“勘合”就是贸易的通行证,有了这个通行证日本的船只才能在中国沿海合法贸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足利义满对于贸易特别热衷。难道15世纪的日本人就已经知道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了?当然不可能。当时日本国内贫穷,且不能自己制造铜币。通过与明朝的贸易就可以把明朝的铜币作为国内的法定货币。而且,日本以朝贡的形式向明朝进献土特产,从而可以获得大量的赏赐。随朝贡队伍进入明朝的商人和僧侣也因使臣的身份可以与明朝商人交易。这样巨大的利益对于当时战后的日本来说极其重要。
但是,这样的贸易在足利义满死后突然停止。足利义持突然硬气了起来,觉得自己朝贡明朝有点屈尊。而望海娲之战也就是这个时期发生的。可见,贸易对于中日两国的重要性。日本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巨大的利润。而同样,贸易的开展使得商品价格恢复正常,劫掠不再拥有高额的利润。倭寇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不过很快,足利义持死后,中日贸易再次恢复。也正是中日贸易的繁荣,中国沿海防御压力骤减。